分享

​“南昌起义”中最闪亮的那颗星

 莫为天下先 2022-07-19 发布于湖南
Image


Image

图|源网络

文|杜衡记

本周日就是八一建军节,南昌起义的纪念日。

Image


九十四年后的我们,用“上帝视角”来评价这次起义,会发现它简直就是一场超级劲爆的“造星运动”新中国十大元帅、十大大将中,有14人,高达70%的比例,来自南昌起义!

要说这星光耀眼的14人中,谁是最闪亮的那个呢?

答案无疑是朱德

这个答案似乎没啥新鲜的,因为朱老总从红军到八路军到解放军,一直都是我军的总司令,理所当然的“最闪亮”。

但了解一些南昌起义的历史,就会发现:起义的核心领导机构“总前委”里,没有朱德;他的起义部队只有几百人,远没有贺龙和叶挺的贡献大;南下广州的时候,朱德也不是主要领导人,要么负责开路,要么断后。

所以,朱老总在南昌起义时,其实是领导集体外的一个边缘人物。但这并不能掩盖,他是光芒最耀眼的那颗“星”。

为什么这么说?这个话题放到最后。先聊一下其他的“群星”,以此回顾并纪念八一建军节。

Image

前敌委员会

中共中央最初指定的南昌起义“中共前敌委员会”有四个人,分别是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

周恩来当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实际上是中共的主要主持者,在前敌委员会里担任书记,也就是起义的总负责人

几乎所有关于南昌起义的影视作品里,都有张国焘代表共产国际来阻止起义,被周恩来拍桌子拒绝的情节。这是真事。周恩来后来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拍桌子。

Image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李立三,当时也是中央临时常委委员。实际上,他是南昌起义的最早提出者。而且,当时中共内部对于起义的地点也有争议,中央常委和共产国际代表,都倾向于在南浔发动起义。正是在李立三的一再坚持下,周恩来才同意了以南昌为起义地点。

对南昌起义有着重大贡献的李立三,结局却并不好。他在1930年弄出了“立三线路”,核心是:通过一省数省的城市暴动,夺取全国政权。显然,这并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立三线路不到三个月就结束了,还引来了蒋介石的“围剿”。李立三从此退出了中共的核心领导层。

恽代英彭湃,在解放前就都牺牲了。恽代英我们在上一篇《中共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叛变》中提到过,因为顾顺章的叛变,于1931年被害。彭湃是毛泽东口中的“农民运动大王”,南昌起义后在广东海陆丰地区领导武装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1929年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同年遇害。

Image

起义部队

在开始讲南昌起义中的那些未来新中国元帅和大将之前,先得提一下张发奎

张发奎是广东人,做过孙中山的侍卫。陈炯明叛变的时候,率粤军第一师进行反抗。这支部队后来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即北伐中著名的“铁军”。铁军中有一个团,由保卫孙中山的铁甲车队改编而来,就是叶挺独立团

南昌起义前,张发奎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上将总指挥,麾下不仅有第4军,还有第11军、第12军、第13军、暂编第20军。中共能掌握或影响的武装力量,即参加南昌起义的两万余人,都来自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

Image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张国焘阻止起义,也是因为寄希望于拉拢张发奎,利用他的“回粤运动”打回广州。但中共中央之前就考察过这个方案,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张发奎已站在了汪精卫一边),才决定开展一次自己的独立军事行动。

下面我们来数一数,张发奎手下的这5个军里,出了哪几颗“星”。

Image

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

直属机关
总指挥部上尉参谋徐向前(元帅)
教导团特务连准尉文书陈毅(元帅)
总指挥部特务营文书谭政(大将)
教导团副班长罗瑞卿(大将)
政治部主任郭沫若(新中国政务院副总理)

第4军
军参谋长叶剑英(元帅)
直属炮兵营见习排长许光达(大将)
12师:少尉排长徐海东(大将,南昌起义时已离开国民革命军
25师(叶挺独立团扩编):师参谋长张云逸(大将)、中尉连长林彪(元帅)

第11军
24师:师长叶挺(未来的新四军军长)、教导队学员班长粟裕(大将)

暂编20军
军长贺龙(元帅)
Image
一共5位新中国元帅,6位大将。

从上述名单就能直观的看出,起义把握比较大的是贺龙的暂编20军和叶挺的24师。另外,25师也有比较好的基础。

派往发动25师起义的,是另一位未来的新中国元帅聂荣臻

聂帅在7月中旬,被指定为中共前敌军委书记,赴九江准备起义。周恩来抵达南昌担任书记后,聂荣臻以特派员身份,前往南昌附近的25师驻地马回岭,发动了两个多团约3000人加入了起义。

Image

Image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中的聂荣臻
这个叫曹磊的演员,最近出镜率好高
《山海情》里的王镇长;《觉醒年代》里的鲁迅;《大决战》里的李文

这支队伍抵达南昌城的时间是8月2日拂晓,所以并没有赶上8月1日的起义。但他们在马回岭伏击了张发奎、25师师长李汉魂追赶起义军的火车,张发奎的卫队营被全部缴械。

担任殿后伏击任务的主力是73团林彪即是该团3营7连的连长。

Image

起义将领

下面,我们将南昌起义的8位未来元帅和6位未来大将做一个分类整理。

1
直接参与起义:3+2位元帅和2位大将

贺龙元帅:贺帅的20军,是起义的主力部队,他也因此成为了起义的代总指挥。8月1日这天,贺龙其实还没有加入共产党,他是在起义部队南下的时候,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在瑞金入的党。

Image


刘伯承元帅:刘帅在1926年加入共产党时,已是被称为“军神”的川军著名将领。所以周恩来选中了刘伯承,在起义中协助贺龙指挥全局。部队南下时,刘伯承担任了参谋团的参谋长。

朱德元帅:当时是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长,直接参加了起义。

陈赓大将:陈赓是跟随周恩来抵达南昌的,在起义中负责政治保卫工作。南下时在贺龙部担任营长。

粟裕大将:粟裕是叶挺24师的教导队学员班长,所以也直接参加了起义,负责革命委员会的警卫工作。

Image

电影《建军大业》

+2的两位元帅,就是前面提到的聂荣臻和林彪,没有赶上南昌城内的起义,但在城外有策应起义的军事行动,并且在第二天就与起义军主力会合。

2
在隐秘战线配合起义:1位元帅和1位大将

这两位的共同特点是,都担任要职,但不直接掌握军队,所以隐藏身份,反而能更好地协助起义。

一位是叶剑英元帅:叶帅是黄埔建校时的教授部副主任,时任第4军参谋长。起义前,张发奎已获知贺龙、叶挺有“异动”,所以借口请他们上庐山开会,计划扣留贺叶并解除兵权。叶剑英获知后,及时告知了贺叶二人。这就是在《建军大业》和《光荣与梦想》中都出现过了“小划子”会议

Image


起义后,张发奎原打算全力追击南下的起义军。但叶剑英抓住了张发奎的心理,提醒他不可消耗兵力,而是应该跟随贺、叶部队进入广东,借机实施“回粤运动”。张发奎接受这个建议后,追击起义军的部队大大减少。

另一位是张云逸大将:时任25师参谋长。张云逸在8月1日的马回岭25师师部,掩护了73团团长周士第不被师长李汉魂扣留,才保障了25师3000人顺利加入了起义。张云逸后来和邓小平一起,领导了百色起义

3
南下途中加入起义:1位元帅和1位大将

陈毅元帅:8月1日那天,陈毅在武汉。直到8月10日,才在抚州赶上了起义部队,然后担任了73团的指导员。陈毅虽然到得晚,但后面的故事,和朱德这颗最闪亮的“星”相并行。

Image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许光达大将:许光达在8月2号,才接到从九江赴南昌参加起义的命令,后来在江西宁都赶上了部队。三河坝战役时,许光达被炮弹炸伤,与部队失去联系,直到1929年才找到党组织。

4
受起义影响而投身革命:1位元帅和2位大将

1927年是个特殊的年份,除了“八一”南昌起义,之前还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所以在那个阶段,是许多人的“十字路口”。

有些人选择了退出共产党,比如黄埔生里的李默庵、宋希濂等人。但也有些人,通过南昌起义看到了中国革命真正的希望,而选择彻底脱离旧军队,坚定地加入了共产党的革命队伍。

于是在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和教导团里,就出了1位未来新中国的元帅,和2位大将。

徐向前元帅:1927年3月入党,南昌起义后离开国民革命军,后来参加了“三大起义”中的广州起义

谭政大将:南昌起义后,和陈毅一样从武汉出发,但没能追赶上起义部队,后来参加了“三大起义”中的秋收起义,并于1927年10月在井冈山加入中国共产党。

罗瑞卿大将:也是从武汉出发,行至九江得知起义部队已撤离南昌,于是断然离队,回武汉寻找党组织。最终于1928年,在上海与中共取得联系,加入了共产党。长征期间参与指挥了抢渡大渡河战斗。

朱德

最后,闪亮登场:朱德。

有人说朱德是我军的“福将”,这完全是一种误读。任何成功都不可能靠运气的偶然性,更何况是朱老总这种级别的成功。

朱德最让人佩服的,就是超级坚定的革命信念,俗一点说就是认准的事情绝不犹豫,更不可能回头。

两件事情最有代表性。

一是他入党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朱老总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做过滇军的准将旅长。他在1922年,就跑到上海,找陈独秀提出要入党。

然后,被陈独秀婉拒了。陈和身边的人说,我党不可能让军阀参加。

换成别人,十有八九就此放弃了。陈独秀是中共总书记,被他拒绝了,还能咋办?

朱德没放弃,他跑去了法国,打算通过中共的旅欧支部入党。到了法国后,却得知两个负责人张申府和周恩来,都去了德国。

于是朱德又追到德国,终于在德国柏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Image

《大决战》中,周恩来回忆往事

另一件事情,就是南昌起义了。

如前所述,朱德当时是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长,三位在南昌城内组织起义的未来元帅之一。但当时朱德带领的起义人马,只有500人不到,重要性远不如贺龙的20军和叶挺的24师。

甚至,起义前的“前委”委员名单里,也没有朱德。要知道,连郭沫若这个“非战斗人员”,都是前委委员。

影视作品里,关于朱德在南昌起义中的“戏份”,经常集中在两个剧情。

一是起义当晚朱德通过请客吃饭的方式,控制住了滇军的几个团长。二是在三河坝,以3000人阻击了国民党钱大钧部近两万人的追击,掩护了起义军主力南下广州。

Image


朱德命运的改变,或者说机会的来临,正是在三河坝战役之后。这并不是因为他成功地完成了狙击任务。而是,当主力部队在潮汕被打散,领导人分头突围后,从三河坝战场上退下来的2000多人,成为了南昌起义仅存的硕果。

当时就有人提出来要散伙,因为主力部队都已经散了。但朱德坚决不同意。

这是一段异常艰难的日子,朱德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他在军中并无太多威信,因为这支部队,是在三河坝分兵时,临时安排给他指挥的。

离队的人越来越多,来和朱德打招呼的,他拦不住,不打招呼的,更加没辙。

最低谷的时刻,这支部队团以上的干部,几乎全部走光,只留下了两个人,一个是73团指导员陈毅,另一个是74团参谋长王尔琢。

了解了这段历史,如果你看过《古田军号》,便能理解,除了朱毛之间的友谊,为什么朱德和陈毅之间也有那么深厚的革命情谊了。

但这里也要插一句,当时离队的很多人,并不是背叛或者放弃革命了,他们只是对这支部队的未来没有信心,打算另谋出路,或者寻找失散的主力部队领导。比如开国上将周士第,当时也是离队的师长之一。

林彪当时也是打算走的一个,他带着另几个黄埔四期毕业的连长,找到朱德说打算去上海继续革命。还好林彪没有打算不辞而别,他被朱德劝住了。

粟裕原本是跟着主力部队南下的一位,在潮汕被打散后,遇到了后续跟上来的朱德部,于是加入并留了下来。

Image

电影《建军大业》

朱德当时肯定想不到,他挽留的林彪,和他“收留”的粟裕,在20多年后,成为了奠定新中国成立基础的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的两位总指挥。

朱德在最困难时刻的坚持与坚定,影响了陈毅、林彪、粟裕、王尔琢,最终也影响了更多的人,于是,南昌起义军的最后800人,被保留了下来。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进行了三湾改编。朱德也在天心圩,将最后的800人改编成了一个纵队。这支部队后来参加了湘南起义,并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这就是著名的“朱毛会师”

Image


最后,可以做总结了,为什么说朱德是南昌起义最闪亮的那颗“星”?

因为,没有朱德的坚定与执着,南昌起义最后这800人的部队,大概率是难以存在的。如果,南昌起义的部队,最终是全部溃散的结局,那么,我们今天还能在8月1日庆祝建军节吗?

很有可能,这个日子会变成秋收起义的9月9日。

但也不一定。

《大决战》中的淮海战役“第五人”谭震林,1927年底就上了井冈山。他在解放后说过,如果南昌起义的那部分力量没有保留下来,上了井冈山,而井冈山上只有秋收起义的那一点力量,将很难存在下去。

没了井冈山,中国革命的道路又会是怎样的轨迹呢?

历史没法用“如果”来推断。

历史只能告诉我们,在最绝望处看到希望,在谷底选择前行的人,最后成功了。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