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习惯,总是源于安逸。安逸是人类的最爱,从来如此。大先生问从来如此便对吗?这是大哉问,真是问醒无数梦里人。 佛陀是不喜欢安逸的,因为他出家前见惯了安逸,见惯了酒池肉林,见惯了玉体横陈。见惯多重要,他道心一生,则万魔不起。 他的告诫是三天不能呆在同一棵树下,这真是一个好建议。这样看来,鲨鱼或许是最应该悟道的,因为它们不敢停下来,停就是死。 能跳出习惯的人是值得佩服的,因为每一次跳出,就是一次改变的开始。改变就像是花苞,绽放开就是未来。 儒家说日三省吾身,其实是做什么?也不外是跳出自我,进而来审视自我。怎么成为圣人呢?显然就在于这三省吾身后的变化,持续的变化积累起来,人想一潭死水都难。 这里忍不住引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为说的是一个道理。安乐就是安逸。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安逸不好吗?其实好,因为安逸恰恰是人们向上的动力和终极目标。可是安逸就是在陡坡上的滚木,总是想着完成从势能到动能的输出转换。这样想来,安逸也总是潜伏着危机四伏。那么,在片刻的安逸后出发吧。 你今天安逸了吗,朋友? 注:上面的文章写于早上上班路上,公车摇曳,走走停停,我一般是坐在通风口,或者是看书,或者是写点什么,或者是倦极了瞌睡一下。最近读的是木心和吴承恩的书。木心的书是开新,吴承恩的书是重温。人总是要读新书的,以博达,以思考;人也总是要温故的,像这种温二十年的故,几乎就是触目皆新。伟大的作者自有伟大之处,待你我于涵咏间发现发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