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离奇的婚事趣闻10.4.28.
2022-07-19 | 阅:  转:  |  分享 
  
一家婚礼上的怪现象

蓟州孟凡生作于2010年4月28日

听说过为儿子结婚新盖的大瓦房不能当洞房用,为避免血光之灾,需要过一百天之后,才能住人的故事吗?听说过拜完天地(举行结婚典礼)后,新娘子要在洞房里静坐两个时辰,结婚喜宴才能开席的故事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蓟县盘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时间是2010年的春天。

(一)婚礼上的怪现象

这天凌晨五点多钟,天还没亮,故事的主人公——老裁缝家里,已经是亲朋满座,屋里院外都是人了。在这之前,也就是四点多钟时,娶亲的车队就已经从这儿出发,到五十里外的上仓镇去迎娶新娘子了。到六点来钟也就是在太阳即将出来还未出来的时候,门外,劈里啪啦的响起了鞭炮声,之后娶亲的车队徐徐开到门口。最前边是一辆黑色马自达花车,后边五辆马自达喜车,拉着新娘以及迎亲和送亲的人,到了老裁缝家。然后是新娘被新郎——也就是老裁缝的儿子抱下花车,在大家的掌声和纷飞的彩纸条和彩纸屑中,走到院子内,六点整,在婚礼司仪的主持下,举行了结婚典礼。典礼的过程无非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一类的普通程序,也没有什么新鲜的。因为结婚典礼要在太阳未出来之前举行,许多亲朋早晨都没有吃饭。典礼结束后,大家干坐着喝水,嗑瓜子也解决不了饥饿问题,都盼望早点儿开喜宴。但老裁缝安排是九点半出发去饭店,十点半准时开饭。时间一到,大家准时出发,大轿车小轿车浩浩荡荡,到十多里之外的镇上饭店去吃饭。十二点多钟,大家酒足饭饱离开饭店,各自回家。这天,来庆贺的亲友们议论起婚礼的过程,都觉得主人的安排有几处不合常规,做法奇怪,令大家百思不解。

让来参加婚礼的客人们感到奇怪的是有三点做法不符合常规:

一是举行结婚典礼的地点和洞房安排的怪。

举行结婚典礼用的主席台——一张桌子(俗称天地桌)和几个椅子,没有安排在老裁缝为儿子娶媳妇特意新装修的西院新房处,而是安排在东院老房前,标志洞房的大红喜字,也没有贴在老裁缝家西院的新房处,而是在东院的旧房门两边。西院的新房是大四破五,一明两暗,中间一间堂屋,东西面各一个大屋,是特意为结婚而新装修的,宽敞明亮,屋里却空空如也。院子里水泥方砖铺地,干净利落,两侧各有两间新盖的厢房,屋里也是空空荡荡。东院的旧房子,虽然也和西边的新房通檐通脊,但毕竟是陈旧退色了。而且这层房只有三间,东面一明间原本是做饭的厨房。西面两暗间通长使用,东西向横着立起一道明窗界段,前边当做工作间。摆着缝纫、锁边等机器,以及裁剪衣料的案板,贴墙挂着各种布料,供顾客们挑选。明窗界段的后边,算待客室,有几个沙发茶几,靠后边窗户是一条东西向的大炕。顾客来了,人少了坐沙发,人多了坐大炕。今年开春由于西院装修房,老裁缝夫妻及小女儿都暂住工作间后面的大炕上(儿子在外地打工,不在家住),又变成了卧室。这次儿子结婚,洞房不是西院的新房,而是在东院工作间后面的卧室里,女方家陪送的液晶彩电,冰箱、洗衣机等都摆在了旧屋里。老裁缝夫妻在外间的厨房搭了张床铺,与新婚夫妇住里外屋,未出嫁的小女儿还需到邻居家借宿。

虽然没在西院新房处办喜事,可老裁缝还要领着外来的亲友们——尤其是新娘子那边的亲戚们到西院的新房处去参观,还让录像师在新房处也录了像。并告诉大家这是为儿子结婚特意新装修的(毛坯房前两年就已盖好)。当有的亲戚问为什么不在新房办喜事时,老裁缝解释说新婚夫妻现在不能住新房,需要过一百天之后,要等到八月份才能摆放新家具,之后再搬进去住。至于为什么新人不能住新房,老裁缝没有详细解释,亲戚们也不好意思仔细追问。

为什么不用新房用旧屋?有的人猜测是不是老裁缝家“买的起马置不起鞍”了,没钱买家具才不愿用新房呀。可又一想不至于呀,新郎和新娘是读高中时自己搞的对象,按照农村的习惯,年轻人自己搞对象家长不会给很多彩礼的,但老裁缝并不小气,订婚时给八千八,结婚前又给一万一,在农村普通老百姓阶层就算高的了(大款除外);再从今天办喜事租用的大车小辆和昨天晚上和今天中午都要到镇上的饭店去吃饭来看,也不像没钱人家办的事呀。所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们都觉得这事好奇怪。

再一点是结婚喜宴办的怪。

按照农村的习惯,喝喜酒时随礼的钱数少(50元或100元居多),吃饭的人数多(全家老小都来),普通老百姓办红白喜宴,都是在自家院内搭锅灶,请宴会班(指备有机动车辆和可承办几十桌宴席的厨具、餐具、厨师和伙计的小型流动团体)到自家来办桌席。酒菜的质量标准由自家决定,一般的讲在家里办桌席可以比饭店节省一半钱,这样才不至于赔钱。老裁缝家只有四口人(不包括新娘子)房子不少,东西相连两个大院,正房厢房十多间。锅灶俱全,在请宴会班到家里办十几桌酒席不成问题。可平时一贯省吃俭用过日子的老裁缝,却一反常态,和城里人一样到饭店去办酒席。头天晚上,亲友们来响门随份子,就在饭店吃的。结婚这天,除去租用来接新娘和新亲的花车喜车之外,为了去十几里地之外的饭店去吃饭,又特意租了一辆可坐四五十人的大轿子车。上午九点三十分,一辆大轿车,十几辆小轿车浩浩荡荡的驶出小山村,来到镇上的饭店,摆了十几桌宴席。在农村来说,也算是够风光了。可这样一来,老裁缝家的婚礼可就赔钱赔的太多了。这根本就不符合老裁缝几十年来的勤俭置家之道哇,这种做法也让亲朋好友们感到很奇怪。

第三点是举行婚礼的时间安排的怪。

这次老裁缝儿子结婚,既不是“当天红”,当天本村又无第二家办喜事,为何又要起大早在太阳未出来之时举行婚礼?

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解放前农村结婚是分好几道程序进行的。举行结婚典礼——俗称“拜天地”这天为正日子,说哪天结婚指的是正日子这天。客观上大概是由于交通工具不发达,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女双方家的近亲属都分别到两家来了,男方的亲戚来随礼俗称“响门”,新郎的长辈还要交“礼钱”(给男方家庭)和“拜钱”(给新娘子本人的),并在新郎家吃晚饭,远处的要住在男方家中。女方的近亲属在新娘子出嫁的头天下午,要来女方家随礼俗称“添箱”(往陪嫁的箱子里添衣物或者给钱,这笔钱是给新娘子本人的)和交随礼的“份子钱”(给新娘父母的),也要在女方家吃晚饭,远处的要住在女方家。

“娶亲”那天新娘是要坐轿子到新郎家中去的,讲究的富裕人家还要有鼓乐班子跟着吹吹打打,很热闹,行进速度也比较慢,但是必须上午赶到新郎家举行婚礼。结婚典礼的时间多数在上午九至十一点钟,这时附近的亲友及都到齐了,人多气氛热闹。同时也能及时开席吃中午饭。女方的近亲属(新娘的父母不能参加,大概表示舍不得女儿出嫁的意思)跟着“送亲”或是“随份子”,这些人统称为“新亲”,也就是新郎家中新产生的亲戚(姻亲)。中午开饭时“新亲”们都要坐第一席(因为一般家中地方不宽裕,以及炊具、餐具的限制,第一次只能开若干桌饭,称为第一席。等第一席的人们吃完后离开餐桌(一般是吃完饭喝会儿茶,新亲们就回去了。忙乎人收拾完残席,再第二次开饭若干桌,称为第二席。第二次的客人们吃完走人,再第三次开若干桌,称为第三席。新郎和新娘要在媒人和长辈的指引下,逐席逐桌的“拜见”(长辈和长者交的所谓“拜钱”,就是此刻给新娘子的见面礼钱,只是不当场直接赏给新娘子,而是由新郎的家长事后转交)客人并为客人们敬酒(不是象戏曲中表演的新娘子蒙罩盖头闲坐洞房,等新郎应付完客人后来洞房时才揭开盖头)。现在城里人在大饭店举办婚礼,四五十桌同时开饭就不存在第一席与第二席的问题了。)男方的客人们除去陪新亲的(与新亲同桌吃饭,负有代替主人斟酒、让酒、陪酒等责任)外,须在新亲桌之外的第一席或者第二席,第三席桌上吃饭。有时远处的客人多,晚上还要在开若干桌招待近处的普通客人。新郎新娘应付完中午喜宴上的客人,就回洞房休息,晚餐要给新娘煮饺子吃而且只能煮八成熟,新娘的被窝里还要放些大枣和花生,意寓早生贵子。

女方的新亲们吃完午饭回到自家(远处的要住在女方家里)。等到第三天新娘子要“回门”,由媒人领着新郎及新郎的长辈送新娘子回娘家。这是新娘家大办婚宴的日子,不光是“娶亲“那天送亲、随份子的近亲属要来再喝一次喜酒,一般的亲朋好友也要来随份子,也是中午喝酒。当然,这次在新娘子家的“回门”喜宴上,是由送新娘子回娘家的新郎家的人坐第一席了,他们算是女方家的新亲戚了,当然要受款待。吃完饭送新娘回门的男方家的人回去,新娘子在娘家住一天或几天后,由父亲再送回婆婆家,新娘的父亲要在新郎家吃午饭,新郎的父亲和其他长辈要和新娘的父亲同桌共饮,但新郎不能同桌共饮(我国古代有父子不同席之礼节),只能临时到桌上为岳父敬酒,这个程序俗称为“会亲家”。午饭后喝一会儿茶,新娘的父亲自己回家。新娘子被父亲送回来,才算正式加入男方的家庭。这样整个结婚程序才算结束。这是一种传统的结婚程序。

解放后,由于交通工具发达了,加上政治上的破旧立新,婚礼也简化了。农村又创出一种“当天红”,也称“当天忙”的结婚程序。这就是在一天之内,完成娶亲——回门——会亲家三项任务。在结婚正日子的前一天,双方的近亲属还是分别到男女方家中随礼、添箱、随份子并且吃一顿。结婚这天起大早,男方派车(改革开放前是自行车或者拖拉机,现在使各种汽车了)到女方家去“娶亲”——接新娘子及送亲的人,女方家随份子的人要乘坐自己一方的车(车上装载着陪嫁的家用电器等物)跟在后边走。进村后,要等新郎把新娘子抱下车,及送亲的人被迎进院子后,随份子的女方亲属再下车接受迎接。由于都是起大早来的,大家早晨都不吃饭,把新娘接来后,不管男方的所有客人是否到齐——因为近亲属头天晚上就吃一顿了,这时肯定齐全——就举行结婚典礼,典礼结束,马上开席吃饭。当然还是女方家的新亲们坐第一席,新郎的近亲长辈一般要陪新亲们一起吃,同时由媒人指引新娘拜见新郎的长辈亲属。多数的是在上午十点钟以前,第一席就吃完了(因为来的新亲们中午还要赶回女方家再吃一顿,要留些酒量,所以多数新亲不会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吃完饭后,立刻进行第二道程序——新娘“回门”,和新亲们同时回女方家的,还有媒人、新郎和新郎的一两个长辈或同辈中的长者,送新娘回家。一般的是午前一行人回到女方家,到家后开始午餐喜宴。午餐后休息片刻,待客人们走后,新娘子的父亲,又和新娘、新郎等人来到男方家中“会亲家”,下午四点钟左右又开一席喜宴,吃完饭后,新娘的父亲自己回家,新娘子晚上在进入洞房花烛夜。三道结婚程序一天之内全部结束。这就是当前农村普遍流行的“当天红”的简易结婚程序。在这种简易结婚程序中,媒人是一天三顿酒席宴。

现在还有一种直接“会亲家”的程序,结婚那天,女方的父母亲戚们都到男方家去(这次老裁缝家儿子结婚就是直接“会亲家”,新娘子的父亲、母亲都来了),吃完中午饭后,女方的人全回来去了。把新娘子放在新郎家入洞房,新娘子哪天“回门”也无定数,想回娘家了就回去转一圈,也有在娘家住的,也有不住的,也不需要父亲再送回去,没有了“回门”后“会亲家”的程序。总的说,只要不是“当天红”的,大可不必起大早饿着肚子举行婚礼,都是典礼结束很快就入席准备喝酒。还有农村的讲究,如果同一天本村有两家以上都要娶媳妇,谁家的新媳妇先来到村里这家的日子就发旺,所以有的迷信这一点的就起大早迎亲娶亲。可这次老裁缝家在村里是独一份,根本用不着比赛起早娶亲呀,也没必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拜堂(举行典礼仪式)呀。何必让大家饿着肚子闲坐小半天,而且新娘子在典礼后只能在洞房里坐着休息,不许出屋,连小便都是用便盆在屋里“方便”。所以,这个时间安排也让大家感到很奇怪。

于是,有的亲友就想问个明白,一询问才知道这里边还有一段故事。

(二)婚礼前的家庭风波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老裁缝违反常规办喜事呢?经过询问有些亲友才明白,原来是周易——易经在起作用。

故事的主人公姓名不见经传,但在盘山脚下,提起老裁缝,却也是小有名气的。他是个文化大革命以前的老中学生,当年他是全村唯一的,考上蓟县一中到城里住校读书的文化人了。虽然当年高考未中,回村务农,却又学会一手较高的裁缝技术,生产队允许他在家里开个小缝纫店,为周围三里五村的乡亲们量体裁衣做服装。改革开放后,随着缝纫技艺的不断提高,他又走出家门,开着柴油三轮车,拉着衣料、案板去追集,在镇里的集市上,让顾客当场挑选衣料,为顾客当场量体裁衣,带回家来制作。下个集市把做好的衣服带到集上,顾客当场试穿,保证合身合体。所以,多年以来他接收的活很多,一直没有闲空,因此收入颇丰,在盘山脚下几十个村庄小有名气。相对于那些土里刨食吃的农民们,他家的日子是比较好过的。近几年来,老裁缝在工作之余,又研究起《易经》来了。不过由于村里的文化人不多,知音甚寡,年轻人更不懂周易八卦,也无人和他一起研究讨论,也不知他是否真的理解了“易经”的真谛。据他自己说是研究的比较透彻,他对《易经》中讲的那些“道理”是深信不疑的。

老裁缝的儿子高中毕业后,在外地打工一年多,自己搞了个对象,去年夏季就已订婚。按照女方家的要求,应该在2009年也就是农历己丑年(牛年)结婚,因为2010年也就是农历庚寅年(虎年)无春(没有立春这个节气),有的说“无春不婚”,所以希望在春节前把喜事办了,这样就应该在入冬前把西院的毛坯房装修了。可是老裁缝不同意,他说:当前流行的“无春不婚”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不管新郎和新娘的生辰八字,笼统地说哪一年能结婚,哪一年不能结婚是胡说八道。不要说全世界那么多的国家,就是我们中国这么多的省份,这么多的人口,也不可能在某一年里都不适合结婚呀,不要信这个观点,那是迷信。老裁缝的说法当然谁也驳不倒,所以,儿子和未过门的儿媳妇也都同意在虎年举行婚礼了。老裁缝计划在2010年春节后装修房,清明节后办喜事。女方家长开始以为也可能是经济上的原因,老裁缝无力在牛年办喜事,再说“无春不婚”的说法也不是所有人都相信。事实上哪个“无春之年”都有不少结婚的,所以也就同意在2010年4月份办喜事了。

今年刚过正月十五,老裁缝家就开始动工装修房。由于农村的房屋装修简单,无非是吊好顶棚粉刷墙壁安装门窗等,十几天就完工了。春天空气干燥,新屋内的潮气很快就蒸发了,到清明节后满可以当做洞房使用了。

三月底的一天,老裁缝的儿子建议到城里买几件新家具准备结婚。可没想到老裁缝却说:“家具先不必买,我推算了,你们要先结婚,过了一百天之后才能到新房子去住。到那时再买家具吧。”儿子不解的问:“那我们结婚用哪个屋当洞房呀?”老裁缝说:“就用咱们现在住的这个屋(东院缝纫工作间后面的待客室,全家人的临时住处),你们小两口住里屋,我和你妈在外屋(指厨房)搭个床铺,让你妹子去你老叔家和他们家丫头一块住去。”儿子一听就急了,气呼呼的说:“哪有为结婚装修好了新房不用,非要在旧屋子办喜事的,这不是有胭脂不往脸上抹,却要抹在屁股上吗?”小女儿听了也觉得不对劲,也说“咱家又不是没有房住,我为什么到别人家去借宿?”老裁缝却说:“你们小孩子家懂得什么,我这是根据易经八卦推算出来的。现在西院的新房是凶宅,住进去我们家就要有血光之灾,只有过了一百天,凶宅变成吉宅,才能住进去。”儿子说:“既然现在西院是凶宅,干脆等一百天以后,变成吉宅了再结婚得了。怎么也不能在旧房子里结婚呀。”可没想到老裁缝却说:“那也不行,你们俩命中注定必须在旧房结婚,一百天后才能住进新房。必须是先结婚办喜事冲一冲,冲够一百天才能使凶宅变成吉宅。”这下可把儿子难住了,也气坏了。他说老裁缝是封建迷信,不可信,但是又说不服老爹。于是老裁缝的儿子把已经出嫁的姐姐姐夫及叔叔婶婶找来,让大家劝劝老裁缝。大家来了以后,都劝说老裁缝在新房子办喜事,劝他别搞迷信。可老裁缝硬说易经八卦不是迷信,是科学,现在国家都认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里,都有大学教授讲解《易经》。接着他就给大伙讲起阴阳八卦,什么每个人的命都可分为金木水火土,天下方位可分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并说什么阳与阴,乾与坤,兑与艮,离与坎,震与巽,好与坏,吉与凶等互相对立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是辩证法。还说西院的凶宅也可以转化为吉宅,就是根据儿子和儿媳两个人的命来推算,他俩的婚礼应该在四月八日的卯时(早晨五时零分至七时零分)三刻,也就是六点半开始典礼。典礼后不能很快吃饭,新娘子要静坐两个时辰,到巳时(九时零分至十一时零分)三刻(十点半)才能开席,午时(十一时零分至十三时零分)三刻(十二点半)前婚宴必须结束。也就是说十点半才能开席吃饭,十二点半必须吃完。他还推算出两个新人的命决定的两人只能在东院的旧房出办喜事。不过一百天西院就不能住人,包括不能摆放家具。当然人们可以临时进出,但不能在屋里吃住。也不能在自家办酒席,办酒席需要去饭店。如果现在进去吃住,三年之内必有血光之灾,轻则伤残,重则丧命。所以,必须等到八月份再搬进去住,家具也必须那时再买。这是易经上说的,他也是出于无奈等等。

也不知是老裁缝讲的不透彻,还是大家水平低听不懂,反正他说半天也没有把大家说服。连大字不识的老伴儿也跟着大家说老裁缝是封建迷信脑瓜,大家都不相信《易经》会有这些规矩,也不相信在如果新房里办喜事,三年之内就会有血光之灾。气的老裁缝说:“讲半天等于对牛弹琴,真拿你们这些俗人没办法。你们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我不管了。”然后他一甩袖子出去了。开始大家以为他失去厕所了,过一会儿没回来,又以为他赌气溜达去了,也没在意。

快中午了,老裁缝的弟弟弟媳就回家了,老裁缝的老伴儿就做午饭。饭熟了,老裁缝也没回来。小女儿出去找一圈,没看见。老伴让大家先吃饭,吃完饭再说。因为老裁缝整天忙于缝纫活,是没有串门闲聊的习惯的,也不可能在别人家吃午饭。下午老裁缝还是没有回来,家里人就慌了。到村委会用大喇叭喊,说家里有急事,让他快回家。儿女们又到关系不错的几家去找,都说没看见。在街上听人说上午有人看见老裁缝“搭车”出村了。家里人才意识到老裁缝是“离家出走”了,赶忙给那些有联系的亲戚朋友家打电话,询问老裁缝的下落,结果一无所获。急的大家不知怎么办好。老裁缝是全家的主心骨,顶梁柱,他不在这可怎么办?家里收的那些缝纫活都需要他来干,客户来取衣服怎么应付?老伴儿和儿女们都没了主意,晚上饭也顾不得吃了,大家坐在一起互相埋怨,有的说不如依着老裁缝了,结婚不过是个形式,咋办不行啊,没有新房就不娶媳妇了吗?天已经黑了,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说自己是邦均镇某某村的某某人,老裁缝在他们家,让家属快去接他。儿女们一听喜出望外,立刻驾驶自家的柴油三轮车,把老裁缝接了回来。

原来,老裁缝一赌气出了家门,顺便搭了一辆车到了二十多里外的邦均镇,在街上闲遛,由于自己一片好意不能被大家理解和接受,心中既窝火又委屈,中午饭未吃也不觉得饥饿。天快黑了,腿也累了,肚子也饿了。想买点吃的,一摸兜里没带钱,因为平时都是小女儿负责购买油盐酱醋茶的,自己在家里干缝纫活,身上不需用钱,所以没有装钱的习惯。上午一赌气出来,也没想起来带些钱,这可咋办?想朝人家讨点饭吃,又拉不下脸来。想赊点吃的,又两眼一抹黑,不是熟人谁肯赊账?晚上睡觉怎么办?打个车回家去倒是可以(到家后再给租车费),可又觉得在儿女面前“栽面”,所以正在左右为难。说来也巧,真可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老裁缝饥肠辘辘,进退两难之时,碰见了一个熟人。这个熟人是老裁缝在集市上出摊收活时认识的,也是在集市上出摊的买卖人。他知道老裁缝除了追集收活之外,是从不舍的功夫外出串门的,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都是儿女们出面。现在天色将晚,还在街头徘徊,一定是和家里闹矛盾出来的。于是就上前询问原因,老裁缝不便细说,只简单的说和儿女们生气出来散散心,忘了没带钱。这个熟人一听就明白了八九分,就把把他请到自己家里吃晚饭,劝了老裁缝一阵,问清了家里的电话号码,给老裁缝家里打电话,让孩子们来邦均接老裁缝,也算给老人家一个“面儿”。因为老裁缝和这个集市上的邻摊老板只是见面说话,拉个家长里短的关系,平素并无其他交往。所以,老裁缝的儿女们怎么也想不到老裁缝会在他家呀。接到电话很快就把老裁缝接回家,并对收留老裁缝的叔叔表示感谢。这样,老裁缝离家出走的风波,才算结束。

当然,在如何办喜事的问题上,老裁缝和儿女们的观点还是难以沟通的。但是,由于老裁缝坚持不依着他方法办喜事,他就不管操持,儿女们无奈,只好同意。女方家长对老裁缝的说法也是似信非信,不过谁敢保证在新房办喜事,三年之内不出一点差错呢,也就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精神,依着老裁缝说的办了。于是,就出现了前边所介绍的三桩怪现象。

这个故事是真的,至于故事的主人公自己说,是按照易经八卦推算出来的奇怪做法,是不是真的符合易经八卦的要求,我们这些不懂易经的门外汉也难加评论,还是请对《易经》有研究的网友们加以评论吧。































16

















献花(0)
+1
(本文系蓟州孟凡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