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记录第106天(5月12日)写给七年后自己的第54封信

 新用户17038774 2022-07-19 发布于河南
保持初心:
我为什么要记录?
我知道自己最容易做的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但更多时候我需要的是鼓励和自我激励,而记录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我为什么要给七年后的自己写信?
每次写下“写给七年后自己的第x封信时,我都激动不已。因为一想起七年后,我将每天都能拆开一封信,看看七年前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这感觉将有多么神奇?想想都能偷着笑出声来。
亲爱的喜,你好!
现在是2021年5月12日,星期三早上6点15分
感知训练:此刻我正走在自己的小屋里,脚步啪嗒啪嗒的响着,屋外的布谷鸟正咕咕布谷布谷的叫着,小黄毛综用俄语式的腔调练着嗓子:哒布利嘻咯瑞,远处的大公鸡传来秒远而又悠长的喔喔喔,还有一种鸟,似乎正在说:王八打蒿,而我们这里就把它叫做“王八打蒿”,还有一种被我们叫做“㗎玲”(应该就是这个音,但不知道字怎么写)的,这会儿正大声地说方言:“㗎玲吃本懒杂种”(这句方言还是老人家们,在我小时候给我讲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啃老本,这个人就是个坏人);还有一种被我们叫做咋辣子的家伙正大声的吵架似的叫嚷着:“咦——呀——咿呀……”
还有一种黄绿色的鸟,这会儿似乎也正在说着人话:“不起来去求吧!去求吧!……”
听到这些鸟儿的叫声,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听到这些叫声,总会抬起头问老爸他们在说什么?于是老爸就会把上述文字翻译给我听。现在想起那些往事,还真是令人回忆无穷。
【适当的妥协】
“花开在眼前,已经开了很多多年……”
一阵闹铃响起,我拿起手机,不用看,也知道这是3:48的闹钟,我程序性的点开十分钟后再响,但是脑袋已经开始进入开机模式,记忆慢慢苏醒:昨晚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最近为什么这么忙?这么累?”
尤其是一到晚上七点半晚自习结束后,本来孩子们都走了,也都清净了,我可以做点自己的事了,但这时我却感觉力不从心,似乎身上已经没有了动力,能量耗竭,只想回到宿舍躺下就睡。
想到这些的同时,我想到昨晚已经有了部分答案和对策:答案就是我早上确实起的很早,而且早上四点到七点之间的时间利用率也挺高,但是我没有太在意,早七点到晚七点,这段工作时间的计划和安排,于是工作上处处不顺心,掌控感很低,于是工作效果不好,至少我自身是这么感觉的,而有了这个感觉,心里会更加不顺,心里不顺又会增加内耗;教师的工作本来就繁杂,费心费事,再加上自己再来个内耗,很显然,一天下来没有多少精力剩余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好,昨晚我选择下班以后回到宿舍先干脆眯了一会儿,等再醒来时,坦然的面对还没完成的计划,顺带着找出了对策:自由时间和工作时间提前安排好,至少提前先思索一遍。然后再躺下睡觉,这样做效果果然很明显。至少此刻当我关上闹钟,虽然闭着眼,虽然脑袋处于“开机”混沌过程中,但我明显感到这次自己的脑袋,仿佛“开机时间”要缩短了好几分钟。
等到第二次闹钟再响起时,我按计划打开手机准备补上昨晚写作营的分享课,因为课程主要是音频,听课的同时,我的脑袋居然冒出一个念头:我为什么不干脆躺进被窝,只用耳朵听脑袋想?(冬天时我经常这么听课)
于是我干脆给自己来了个妥协,躺下就躺下,钻进被窝就钻进被窝,闭着眼睛听就闭着眼睛听,这时只留下耳朵和脑袋工作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脑袋里仿佛出现了一张画板,随着耳朵里传进来,课程的内容,我仿佛站在那画板前,将课程内容再拿画板上涂涂写写,做了笔记,完成了梳理。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过程,等课程听完,我的脑袋非但没有混乱,也没有感到困倦,反而因为仿佛又给自己的系统完成了一点点升级,或者至少是打布丁而感到非常的开心和兴奋。
等随后进行英语打卡时,我干脆进行了另一项改革:我放弃了,平常只读精读课本,而且每句都必须要读到96分往上的要求,开始选择跟读《秘密花园》这是一本我已经反复听过很多遍的书虫系列英文原版小说。
于是神奇的事情又发生了:我居然只用11分钟就完成了21句长句跟读打卡,而且几乎每一句都在九十五分往上,并且都是几乎两三遍就完成了满意分数的跟读,这时我的练习和跟读过程进行得非常愉快,同时,当我完成打卡时,才5点11分,我的心情不仅非常愉悦,而且因为没有时间压力而感到放松。
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另一个问题,我平常可能给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对自己的评价又太苛刻了,一味的去强调所谓的效率,而忽略了自身的感受,看来下一步我要适当调整目标。就拿英语跟读打卡来说,这项任务本来就是用来让自己保持一个说英语,用英语的状态,哪怕每天只说他个一二十句话,这也是可以的,重要的是要有这种说英语、用英语的感觉,保持那份对音标的掌握的熟练度和自信。
那么下一步,我完全可以,继续像这样每天去跟读书虫系列的英文原版小说,而且不用贪多,一天一二十句就行了。 先从熟悉到陌生,从容易到困难,一步步的去刷书,这样近满足了自己的练习要求,同时还顺便满足了自己对新文本的好奇心,同步完成了阅读,最重要的是他还能让我自己确实有收获的同时,感到轻松愉悦,不是耗能,而是赋能,是充电,那我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对啊,从明天起就这么办!
当我真的静下心来去听去想时,我发现我突然想清楚了,最近忙乱的根源,至少部分想清楚了:这一切都源于我太焦急,太想快速的改变,快速的成长,于是想做很多东西,结果精力不足,很多事情做不好,于是带来更多的焦虑,更多的焦虑又带来更多的指责,更多的指责会带来更多的焦虑,如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那就从现在起开始改变吧!
好了,老朋友很高兴你能听我罗嗦这么多!这会儿已经是6点54分了,就聊这么多吧,再见。
                     (全文完)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