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崖天书

 影行人 2022-07-19 发布于贵州

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晒甲山西面岩壁上,在一块长约100米、宽约3米的红色的山壁之上,有二十多个非镌非刻、非阴非阳、似隶非隶、似篆非篆、形若古文的图画符号,字迹深红,形如蝌蚪,因为数百年来无人能破译,更难解其意而被后世称为“红崖天书”。

  在停车场上看到旁边山腰上红色的山壁便是天书所在之处,从停车场尽头有盘山小路到达崖底。

  上山的小路,真正的石头路。

  “摩崖廊”从石头断裂的痕迹看,这三个字也算是有些年了。

  石碑后面的山壁,即为书写天书的岩壁,因损毁严重,现已无任何痕迹。

  1992年关岭县文化局在岩壁下立一石碑。

  除了风化的痕迹,已看不出这面岩壁曾经书写了让人迷惑了几百年的”文字“。

 公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永宁知州涂步衢接上峰之命,拓取红崖碑文。团练罗光堂便命令工匠用桐油拌石灰涂凸字面,使字变成阳文进行拓印,之后又命令工匠用锤钻将桐油石灰铲平,让人参照还残留的某些笔划,随意乱刻上一些似文似图的字,这样就使“红崖天书”的本来面目遭到了破坏。

 在岩壁右侧,按清末瞿鸿锡摹本还原了天书。

 关于“红崖天书”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

  公元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贵州普安州(今盘县)诗人邵元善的诗提及“红崖天书”的形貌,而且还对其做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破译,从而掀起“红崖天书”破译的第一次高潮。

  

  自明朝弘治初年至今500多年,虽然参与破解研究“红崖天书”的专家学者给出了40余种说法,但是,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的破译至今没有出现。

  

  远望天书的北面,那横架在两山之间的是2009年5月通车的坝陵河大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