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小安文摘 2022-07-19 发布于广东

春秋时期之所以叫“春秋”而不叫“夏冬”,与一本书有很大关系。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曾经威服天下的周天子,逐渐跌落神坛,诸侯们不仅不再拿其当回事,甚至胆大的还敢对其踹上几脚。

这个时期,就是著名的”春秋时期“。

所谓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共计295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不仅周天子的权威遭到挑战,并且“礼崩乐坏”也由此开始,最终演变成了列国攻伐频频的“战国时代”。

不过,让人感到十分不解的是,这个特殊且重要的时期,为什么会取名为“春秋”?干嘛不叫“夏冬”呢?

实际上,之所以这个时期叫做“春秋”,并不是古人随便一拍脑袋定下来的,而是与一部史书有关。

这部史书,名字叫做《春秋》。

《春秋》这部书,很多人都认为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实际上,孔子只是在后期参与了修订工作,这部书最早的作者,则是鲁国的史官。

鲁国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其名义上的开国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当初武王灭商后,将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这便是鲁国的起源。

之后,由于周公要继续辅佐朝政,因此无法就封,不得已之下,他便派了儿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国,所以,伯禽是鲁国的实际开国君主。

不过,鲁国史官写下《春秋》这部史书,并没有以伯禽为起点,而是以鲁国的第十四代君主鲁隐公登基开始,往后进行记叙的。

具体地说,其记叙的是从鲁隐公到鲁哀公,总共十二代君主的历史。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部《春秋》,实际上是关于鲁国的历史,因此,其主要内容,都是该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

所以,《春秋》也可以称作是一部鲁国的史书。

不过,在记叙与本国有关的事件同时,鲁国的史官还会收集其他诸侯国中,有关公侯大夫等人失礼非礼之事,另外也会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

因此,《春秋》一书中,也涵盖了当时发生的不少重大事件。

《春秋》这部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微言大义”,说得简单点,就是用最简练的话语,讲出最深刻的道理。

也正因为如此,由《春秋》这部书的撰写方式,衍生出了一个词语,叫做“春秋笔法”。

那么,孔子又为何对这部书进行整理修订呢?按照《史记》中的说法,孔子是在担任鲁国的司寇期间,有感于世风日下,朝纲败坏,因此便有心用历史教训作为警醒,来劝谏天下人。

所以,《春秋》也可以算是一部宣扬孔子思想的书籍。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春秋》这部书籍的性质定义,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春秋》是一部思想著作,其主要是为了弘扬孔子的思想。

而有人则认为,《春秋》则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其主题就是记录了那个时期的历史。

究竟是思想学著作?还是历史学著作?迄今为止,尚没有准确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春秋》这部书中所开创的编年体例,为后世的史官记录历史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并且,经过孔子修订后的《春秋》,也打破了以往官方对史学的垄断,其私人修撰的性质,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

更重要的是,《春秋》一书,用“微言大义”的方式,将汉民族勇敢无畏,刚直无私的坚韧精神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所以,《春秋》一书,实为不朽之经典。

而回到问题本身,这部《春秋》的书籍,和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何两者都叫做春秋呢?

前文讲过,《春秋》一书,记录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中所发生的大事。

而这个时间段,恰好与当时的一个历史阶段基本吻合,因此,后世便把这个历史时间段,用“春秋”来命名。

并且,为了叙事方便,后世的史学家们,结合当时历史上发生的代表性事件,又分别对前后进行延伸,最终形成了我们熟悉的”春秋时期“。

那么,在整个”春秋时期“里,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呢?

首先就是”平王东迁“,这个平王即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他在继位之后,因旧都遭到犬戎肆意破坏,为了躲避侵袭,因此就在公元前770年下令迁都至洛邑。

而这一年,后世则定义为西周消亡、东周建立的一年,同时,这一年也被定义成“春秋时期”开始的一年。

之后,周平王罢免了有着拥立之功的郑庄公,改用心腹虢公,此举导致了郑庄公不满,为了安抚郑庄公情绪,周平王不得不将儿子送往郑国当人质,这便是著名的”周郑互质“事件。

这一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周天子的威信已经严重下降,但这还不算完,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令天下诸侯瞠目结舌的事情。

周郑互质后不久,由于边境问题,周平王的儿子周桓王率兵攻打郑国,按往常惯例,天子来伐,郑国理应俯首请罪才对。

但郑庄公不仅没有,反而领兵对抗,甚至,在对阵的过程中,郑国大将还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

此事的发生,不仅让周天子的威信彻底扫地,同时也标志着“礼崩乐坏”的开始。

在此之后,郑国“再接再厉”,不仅占据了周天子的不少土地,同时又兼并了不少小诸侯国,一时间风头无两,成为中原实力强横的一个霸主。

有了郑国起“模范带头”作用,其他诸侯国也是有学有样,纷纷不再拿周天子当回事。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鲁国和楚国,在周桓王八年,鲁国的鲁桓公谋杀其兄长鲁隐公后自立,此举算是公开违背了周朝关于“诸侯国继位,必须接受周天子册封”的规定。

而楚国则是楚武王熊通,因为请求周桓王自立为王未得到批准,之后一怒之下,干脆直接自立为王,这就更让周朝的权威降到了冰点。

在此之后,其他诸侯国也纷纷进行了效仿,同时,为了扩充领土,众多诸侯国之间也爆发了大大小小的战争,不少小型的诸侯国就在这些战争中被一一兼并和消灭。

据史料记载,整个春秋时期,共发生了大小战事多达四百八十余起,而这些战事,导致了四十三名君主被敌国或者本国的臣子所杀。

最终,五个实力最为强横的诸侯国胜出,即齐、晋、宋、秦、楚,这五个诸侯国,合称为“春秋五霸”。

而在诸侯国们打来打去的同时,本应是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却结结实实当了一回“看客”,不仅无力阻止,甚至还得担心这些强大的诸侯会不会来攻打自己。

这便是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该时期的主题,就是诸侯们日渐势大,而周王室却逐渐式微,最终演变成了一个“吉祥物”的存在。

而春秋时期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公认的是,在东周的周威烈王在位时发生的“三家分晋”事件,是春秋时期结束的标志。

所谓“三家分晋”,是指发生在“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朝堂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晋国在后期时,朝堂基本被几家列卿把持,其中,智家最为势大,且掌管了大部分权力,但当时智家的家主智伯瑶,因为一系列政策惹到了其他列卿,导致被群起而攻之。

最终,晋国的韩、赵、魏三家,用武力手段击败了智伯瑶,之后又趁机瓜分了晋国的全部土地,这便是“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发生后,韩、赵、魏三家派人前去洛邑,请周威烈王将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其实按照惯例这是不符合规制的,但无奈当时的周天子已经没什么话语权了,所以,只能点头同意,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做“印戳儿”的感觉。

自此,韩、赵、魏三家升级为韩、赵、魏三国,加上当时实力同样强盛的秦、楚、齐、燕四国,合称为“七雄”。

而春秋时期也就此结束,战国时代自此到来。

那么,既然可以叫“春秋时期”,是不是也可以叫做“夏冬时期”呢?为何古人会以“春秋”来命名,而不用“夏冬”呢?

主要的原因,在前文也已经讲过,将这个历史阶段命名为“春秋”,主要是取自鲁国史官以及孔子所编撰的《春秋》一书。

而这本书之所以会取名为“春秋”而不是“冬夏”,是因为春秋这两个季节,是古人生产活动最为频繁的时候。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既然是农业社会,那“春种秋收”,就成了整个社会的最重要的事情。

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是古代人民一年之中的重中之重。

同样的道理,春种秋收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同时也关系到古代王朝的兴衰,春天播种不好,那自然秋天的收成也会不好。

因此,在每年春季到来时,各国的君主都会忙着督促和协调该国的农业生产活动,毕竟这是关系到这一年该国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到了秋天,粮食需要收获,今年收成好不好,收了多少,都要记录下来,并且有哪些问题,也要如实记叙。

因此,春天和秋天这两个季节,所围绕农业生产方面发生的事情很多,因此就需要史官大量着墨。

反观夏季和冬季,一个太热一个太冷,因此大部分时间,各国的人马都在休养生息,所以相应记录的事情也少了很多。

因此,用“春秋”而不用“夏冬”,实际上就是因为春秋两季所发生的事情以及需要记录的事情多而已。

除此之外,春秋两季,也是各个诸侯国觐见天子,以及拜会盟友的好时候。

一般来说,在古代交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诸侯国若是要去觐见周天子,一般都会选择在春秋两季。

为什么呢?首先春天和秋天不冷不热,适合出行,并且,秋天还是收获的季节,诸侯们可以带上本国的特产等进献天子。

而夏季和冬季的天气,则是酷暑和严寒,这个时候出行,无疑增加了难度。

另外,除了觐见天子,诸侯们也会在这两个季节拜会盟友,相互交流一下感情,所以,春秋两个季节,是外交活动最频繁的时候。

既然外交活动十分频繁,那么史官们自然就必须进行记录,比如在某年春,觐见了周天子,谈了什么内容,还有在某年秋,又拜见了哪个诸侯,双方制定了什么计划等等。

总之,同样是因为春秋两季发生的事情太多,因此记录的也相对多一点,所以才会以“春秋”为名。

此外,秋季也是诸侯们发起战争的最佳时机。

都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在收获之后和进入冬季之前,这一段时间各个诸侯国由于有了新粮食的补充,因此个个信心满满,而在这种情况下,发起战争,算一下往年的旧账就成了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而我们翻阅历史的时候,也会发现,春秋时期大部分战争,很多都是发生在秋季,毕竟经过了夏季的休养,此时不管是士兵还是马匹,都膘肥体壮,再加上粮仓富裕,所以打起仗来也有了充足的底气。

总体来说,古人之所以会采用”春秋“作为史书的名字,主要还是因为在春天和秋天这两个季节中,要干的事情,和发生的事情有很多,而相比之下,夏季和冬季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休养生息饿的时候,所以,用春秋其实也代表了整个年度。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古人之所以用春秋为名,是因为在最早的时候,历法中并没有夏、冬这两个季节,只有“春、秋”之分。

天气暖和的时候,便称为“春”,逐渐转凉后,便称为“秋”,就这么简单。

不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古人用“春秋”来命名那个特殊的时期,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期是古代中国一个社会形态、思想意识发生巨大改变的时期,周天子的式微以及诸侯的崛起,都为后来的战国时代以及六国统一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