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自然:开卷品读三国书聊将笑谈付东风 -闲话“三国”

 乡土大河南 2022-07-20 发布于河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开卷品读三国书聊将笑谈付东风    -闲话“三国”



作者 | 申自然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每读苏轼词作《赤壁怀古》,常为其中的意境气势所震撼!每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又常对其中的哲理感悟所折服!-也许,这就是千年佳作魅力之所在!江水东流,日夜不息,青山依旧,物是人非,唯有那江边上的渔翁樵夫,随意席地而坐,摆上两杯小酒小酌,在秋月春风中,笑谈那些历史的过往,又多了几分悠闲惬意和洒脱……

而此时,也会蓦然觉得,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廊中,没有哪一幅像三国文化一样五彩斑斓,丰富多彩!而那些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又为曾经奔腾的江水所见证,让长江文化、三国文化,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带来别样的精彩和纷繁,引领我们回望那片历史的天空,重温旧事,解读英雄,让思绪在那广袤的时空里,纵横驰骋!
01    庸才误导世局
        英雄造就时势


大汉王朝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到了东汉末年,已经是内忧外患,国势衰败,皇权衰微,宦官外戚势力争斗不已。到了公元189年,两股势力的斗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最终形成了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与以张让为首十常侍的终极对决。

国家的前途和世局的走向,面临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本来,这时的何进已位居“大将军”,手握兵权,拿下区区几个宫廷太监,是易如反掌之事,陈琳、袁绍、曹操等文臣武将,也都敦促何进及早下手。可就在这关键时刻,何进的妹妹何太后等人出来掣肘。她们的理由很简单:想当初,咱何家能入宫得势和坐大,十常侍功不可没,现在咋能忍心对他们下手呢?这对兄妹,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犯了糊涂。在优柔寡断之中,袁绍又出了个馊主意,既然何家不愿下此狠手,那就让西凉军阀董卓过来处理这事儿好了!酝酿与犹豫之中,十常侍没有再看何太后面子,也没再给何进反攻机会,直接的回答,是从宫墙内扔出来的何进血淋淋的人头!

何进被杀、董卓入京,后果十分严重。

首先,最直接的后果,是外戚势力的血腥报复、京城的动乱和人心浮动。皇宫被焚,宫廷喋血,小皇帝逃亡,皇权和国政一时陷入真空状态。

其次,是董卓的乱政和专权。做为西凉军阀,董卓早有图谋关东之心,此时终偿所愿,而他的独揽朝政、昏庸无道、暴虐残忍,令朝野上下,天怒人怨。

再次,加剧战乱。各路诸侯以“讨董”为名,割据地盘,发展势力,相互攻伐,老百姓生灵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最后,“后董卓”时期乱象未减。王允设计除董卓,但政治眼光和手腕儿的运用,还是差了点儿,善后工作并未做好,不久被董卓余部所杀,军阀之间的争斗反而空前激烈。

当时的曹操就曾为此感叹:“乱天下者,一定是何进!”可以说,何进兄妹,是压垮东汉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史学家蔡东藩评:“何进之谋诛宦官,反为所害;重视宦官,故有驰檄召兵之误,被人暗算而不防,要之皆才略不足,优柔寡断所致尔。”

俗语:“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三国英雄,当然首推曹操。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是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年轻时的曹操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人们并不认为他有什么才能。再加上他是宦官之后,被人们视为另类和浊流,颇为政敌攻击和诟病。然而,总有伯乐和慧眼识才之人,当时南阳名士许劭就称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曹操从散尽家财、陈留起兵开始,就一直致力于统一大业,用不凡的一生,证实了那些先见之明。《中国秦汉史》称:“曹操出身微贱,却是大诗人,大战略家,是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鲁迅评价曹操:“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如果说曹操是凭胆略而成功的话,那么,刘备则更多地是凭着自己的坚韧和毅力。刘备自幼丧父,少年时以织席卖鞋为生,生活非常艰难。然而,这不妨刘备的英雄之志、英雄之气。他曾指着宅旁的大桑树说:“我将来一定能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他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以皇叔自居,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起事儿伊始,他兵少势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先后投靠军阀公孙瓒、陶谦、袁绍、刘表、曹操等人,处处仰人鼻息、低声下气。直到“赤壁之战”之后,他才借得荆州一方地盘,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形成“三分天下”格局。纵观刘备一生,总擅韬光养晦,巧避锋芒,以屈求伸,终成大业。《三国志》作者陈寿评:“刘备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不容己,非为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02    伯仲差乎毫厘
        雌雄一线之间


说到三国,不能不说到“官渡之战”;说到“官渡之战”,又不能不说到双方两个主角:袁绍和曹操。因为该战是曹操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所以不少人认为袁绍是个“窝囊废”,其实不然。袁绍出身于东汉末年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之家,自其曾祖父起,四代中有五人位居“三公”之列,其家族因此而享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年轻时即投身于谋诛宦官和讨伐董卓的活动之中,曾担任讨伐董卓的关东军盟主(相当于联军总司令);后在统一河北、剿灭群雄的征战中,也表现出大智大勇和临危不乱的大将本色。在治理河北方面,他“为人政宽,百姓德之”;对他的死,河北百姓“莫不伤悲,市巷挥泪,如或丧亲……。”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说:“袁绍是曹操的大敌,他不但地广兵强,在社会上声望很高,势力极大,即论其才具,在当时群雄之中,亦当首屈一指。”这其中虽有溢美夸张之嫌,但也可见评价之高。在大战之前,很多人看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而不是曹操。那么,为什么大战的结果和双方争斗最后的结局,却是袁败曹胜呢?这其中既有军事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在政治上,袁绍比曹操短视。公元195年,颠沛流离的汉献帝被董卓的残部追赶得无处立足,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建议袁绍及早将汉献帝这张王牌抢到手,遭到袁绍拒绝。不久,曹操抢到机会,将汉献帝奉迎到自己门下,从而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资本,在政治上狠捞了一把,而袁绍因为错过机会,失去了一步好棋,在政治上陷入被动之中。

其次,在谋略上,袁绍见事迟而虚荣自负,不善听取正确意见。公元197年,谋士田丰建议袁绍,可趁曹操在许都立足未稳之际,出兵攻取许都,夺回天子,被袁绍拒绝;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前夕,曹操为消除后患而攻击刘备,田丰又献计袁绍,可趁许都空虚之际,出兵端了曹操老窝儿,而袁绍又以儿子有病不宜出兵为由,予以拒绝,从而又失去了一次灭曹的绝佳机会!

再次,袁绍不善招揽和重用人才。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有三位原来都在袁绍手下供职,而终因不被重视重用而叛袁投曹。特别是许攸,平时与袁绍就有隔阂,而又在关键时刻,袁绍对许攸家人治罪,彻底得罪了许攸,许攸连夜投曹,献上“火烧乌巢”之计,击中袁绍软胁,致袁军土崩瓦解,一败涂地,从此国家元气大伤,终为曹操所灭。

一场大战,双方博弈,成败得失,前因后果,还是听听胜利者曹操的评价:“(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

03    英雄本色可佳
        瑕瑜相形互见


著名学者易中天认为,三国人物中,曹操的性格特点,更具多面性和复杂性。曹操作为三国第一英雄,人们在对他正面肯定的同时,受《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扬刘抑曹”思想倾向的影响,也对他的负面形象加以夸张和贬损;特别是他的那句“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更使他的形象黯然失色,大打折扣,甚至成为“奸臣”、“奸贼”的代名词。实事求是地说,不少负面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真实性,大多是有据可考的。

首先,曹操残暴。人们耳熟能详的,往往是他“梦中杀人”、“误杀吕伯奢”等故事中表现出来的虚伪和残忍,而实际上,他还是一个十分残暴的人。史载,公元193年,曹操为报徐州牧陶谦的杀父之仇,制造了闻名的“徐州大屠城”,“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不宁,泗水为之不流。”另外,他在与吕布、袁尚等军阀的战争中,还制造过邺城、柳城等屠城惨案,执行的是名副其实的“三光”政策。

其次,曹操忌才。曹操为了自己的事业,以招揽人才和爱惜人才而享名,而另一方面,对不能为自己所用的人才,又能狠心痛下杀手,毫不怜惜。崔琰、孔融、杨修、陈宫、华佗、荀彧等,都是曹操借口杀害迫害的一流人才。

再次,曹操贪色。曹操妻妾众多,还不忘到处拈花惹草,追求床第之欢。公元197年,曹操带兵征讨南阳军阀张绣,张绣势弱即降。而偏偏曹操不耐寂寞,看上张绣婶娘邹氏姿色,寻求一夜风流。这是张绣很失面子之事,张绣连夜反叛,差点儿要了曹操老命。但宛城一战,曹操失去了爱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损失还是蛮大的。公元200年,曹操击败袁绍之后,又贪恋袁绍儿媳甄氏姿色,欲收为妾,不料被儿子曹丕抢了先,弄得十分尴尬又十分不快。

大英雄关羽,历来被人们视作是集“忠、勇、义”于一体的化身,甚至被尊奉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而实际上,关羽身上存在着致命弱点和性格缺陷。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但关羽自侍功高位重,不满与黄忠一样的地位,态度骄横,出言不逊,竟说“大丈夫不能与老兵同列!”东吳孙权曾从吳蜀联盟考虑,向关羽提出“联姻”要求,关羽竟说:“虎女焉嫁犬子!”这就为吳蜀关系破裂,埋下了祸根!关羽坐镇荆州,又主动出击襄阳,被初战的胜利冲昏头脑,且在陆逊等人的忽悠和甜言蜜语下,放松了对大后方的警惕,被吳魏联手,狠狠地捅了一刀!关羽平时对部下也不厚道,关键时刻,糜芳、傅士仁降吳,刘封、孟达又见死不救,结果就是“败走麦城”、“大意失荆州”,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关羽的劲敌吕蒙评价关羽:“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凌人。”《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关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04    谋士计胜千军
        难卜自身前程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些经典名言,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和期望。在他的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光著名的谋士就有郭嘉、程昱、荀攸、许攸、荀彧等。

仅在“官渡之战”中,这些谋士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郭嘉的“曹操十胜、袁绍十败”之说,增强了曹操的自信;在关键时刻,许攸献上“火烧乌巢”之计……但在评价曹操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时,人们还是普遍认为,当曹操粮草不足、军心动摇、进退无据之际,还是荀彧给他寄来的一封“后方来信”,坚定了他的信心,给了他底气,从而在“最后的坚持”中赢得了转机和最后的胜利!较之其他谋士,荀彧具备更多的是战略眼光,是更高层次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足可“一谋破千军”、“一计敌万人”!

荀彧,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之后,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士和功臣。在战略战术、推荐人才等方面,多出奇策,多建奇功,被世人誉为“王佐之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有啥大事儿,总是先和荀彧商量,荀彧推荐的人才,曹操都全部任用,两家好到甚至结为儿女亲家……

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世事总有难料的时候。

转眼到了公元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皇帝对大臣的最高礼遇),但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段话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当臣子的弄这一套,违背了安邦定国初心,有恃功篡逆之嫌,不是君子所为。显然,这是给曹操的行为泼冷水,还是惹恼了曹操,曹操遂起加害荀彧之心。不久,曹操南征孙权,令荀彧随行,荀彧尚存戒心,托病止于寿春。不料,曹操托人送来食品一合,打开后空空如也,荀彧明白是让自己自我了断,遂饮恨服毒自杀,年仅五旬而已!

在人们的印象中,三国中魏蜀集团谋士众多,东吴就显得有些冷清廖落,较有名的仅有鲁肃、周瑜、陆逊等人而已,其实不然,其中的张昭,就是最突出的一位。
张昭,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孙策创业时,张昭为长史,孙策将文武之事皆委托于他。孙策临死,将幼弟孙权托付于张昭,时有“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之说。张昭作为顾命大臣,辅立孙权,安抚百姓,讨伐叛军,稳定局面,发展基业,居功至伟,赢得“江东之望”美誉。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权力的渐大,孙权开始放纵自己,玩乐无度,怠于朝政,因而屡遭张昭当面批评,很多时候,弄得孙权很没面子,颇惹孙权不满和记恨。丞相鲁肃去世后,本来最佳继任者应是张昭,好多人加以力荐,但孙权就是坚持拒而不用,二人嫌隙显现出来。
到了公元232年,辽东军阀公孙渊假意与东吴联盟反魏,张昭知其有诈,极力反对,可孙权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二人关系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等到使者被杀,知道被骗中计后,孙权追悔莫及,张昭更是愤而退居不朝,甚至还演绎出了“张昭塞门”的故事!
纵观张昭一生,功绩卓著,声名显赫,但也因性情耿直而吃亏受挫。好在晚年的张昭看透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淡出政界官场,潜心于“治学”本行,研究《春秋》、《论语》之类,并著书立说,颇有建树。年逾八旬,寿终正寝,被谥号为“文”,也算“失有所偿,实至名归”吧!

        (全文完)

作者简介

申自然,社旗县大冯营镇景庄人,退休前在南阳市教育局供职。对史学文学稍有偏爱,偶有小作自娱或与文友共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