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乱弹之学词初阶(七)

 朱福生 2022-07-20 发布于辽宁

第八节 词的发展过程(六)

      ——南宋时期的词(中)

李清照1084-1156):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李清照生在北宋,死在南宋。以1127年建康南渡为界,李清照的生活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她出身贵族,嫁给官僚,生活优游;后期颠沛流离,愁苦寡欢。她的作品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前期写贵族生活、写闺情;后期写漂泊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我们分享两首她前期的两首词。

《点绛唇》 李清照

蹴(cu四声)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an三声)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评注]

此词描述了一个少女天真羞涩的情态。上片写少女下了秋千后的疲乏、慵懒、汗水淋漓的情态。下片写少女见了生人羞涩又好奇的神态,没穿鞋子,只穿袜子,连金钗都掉下来的慌张,却又好奇地倚门张望,不敢抬头正视,假装嗅青梅的微妙神态。这应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评注]

这是李清照在北宋时期的词作,主要表现他悠闲、优雅的生活情调,表达她惜花的心情。口语运用,用语简练,其中绿肥红瘦最为形象传神。

到了后期,她的创作风格发生了突变,词的内容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充满了国破家亡的愁苦,题材更加宽泛,也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评注]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迁避乱时期的作品,描写暮春之景,表达流寓思乡之愁苦。上片用叙述的手法,写春花零落成尘,被风无情地卷走,人在陌生的环境,对故人故乡深深的思念,内心孤独愁苦。下片先扬后抑,写对春天的向往,最后用“载不动许多愁”作结,手法新颖,让读者更形象地感觉到作者内心愁苦的沉重。

李清照著有《词论》,她认为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她在创作上比较特立独行,强调词的音乐性,在语言的运用上她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既善于运用民间语言,又规避了柳永的过于俚俗,既善于用典,又没有后世辛弃疾“掉书袋”的毛病。而且她在词中大量运用叠字,比如那句千古著名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字,堪称创造性。

后世评论家对李清照极为推重,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之论(明 沈去矜),把她和李煜、李白并称为“词家三李”

李清照在《词论》中,强调了词和诗的分野,强调了词配合词牌所对应曲调演唱的重要性。同时,她对之前的词人逐一做了评价,我们分享如下:

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张先“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

晏殊、欧阳修、苏轼“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殊)苦无铺叙,(铸)苦少典重”。

(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庭坚)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

李清照既是优秀的词人,又是高超的词学批评家。这些评价虽然难免有以偏概全的毛病,但也不能不说她在词学研究上独具慧眼、目光如炬。

李清照对词学的贡献非常大后世评价她是可以与辛弃疾比肩并称的,有“二安”(幼安、易安)之称。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姜夔比辛弃疾(1140-1207)小,但属于同时代的人。姜夔多才多艺,是诗人、词人、书法家、音乐家。有《白石道人歌》传世。他曾经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但在政治上困顿失意,一辈子没做官,依附于名公巨卿,属于清客”。

南宋建都临安以后,有相当一段时间又呈现出歌舞升平的景象。词学创作也由南宋初年的“壮怀激烈”向着“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方向发展,开始追求柳永和周邦彦的风格,开始注重音乐性和艺术性。

姜夔精通音律,注重词法。他的词音调谐婉,辞句精美,结构完密,深受周邦彦的影响。但他的词也深受辛弃疾词风的影响“格调清幽峭拔,如野云狐飞,去留无迹”,非周邦彦的词可以比拟。有后人认为姜夔的词别开一派,与柳周、苏辛三足鼎立。

《扬州慢》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评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词作,写扬州城在建炎三年和绍兴三十一年两次遭遇金兵抢掠之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作者悲凉的心境。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黍离》之悲,《黍离》是指《诗经 黍离》,说的是周朝的士大夫看见故都宫殿里尽是禾黍,悼念国家颠覆,彷徨不肯离去的悲伤心情。这里也类比作者看到扬州凄惨景象的悲凉心境。词里用了与扬州有密切关系的杜牧的故事,也用了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豆蔻梢头二月初”“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明月夜”等诗句,用杜牧诗中的繁华和作者眼中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的思想不言自明。特别是“犹厌言兵”一句,道尽了扬州遭遇的无限战乱,最有韵味。

姜夔对词学的贡献是“自度曲”十七支,不仅注明词牌宫调,说明用何等管色,也把乐谱详细记载下来,这为研究宋词的创作和演唱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而在姜夔之前的旧谱,大多散佚失传。

姜夔在谈到自己写词的过程时,有过一段话:予颇喜自度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阙多不同。可见他的词不完全是“倚声而作”,而是先文字后音乐,是真正的创作,较少受到音乐和格律的拘束,这也是他的词能做到“意格欲高,句法欲响”的原因。他的慢词较比前人有了巨大进步,读来让人感觉有“舒卷自如婉转相生”的妙处。

《长亭怨慢》姜夔

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余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翦离愁千缕。

[评注]

这是一首忆别怀人之作。上片写暮春之景,柳絮纷飞、掩映在绿柳后面的人家、远去的行船,回旋的江水,暮色中的船帆、长亭边婷婷的柳树。下片先写景再写心情,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渐行渐远的城郭,两岸的青山,充满迷茫怅惘的色彩,行者回忆起分别时的场景,女子殷殷的嘱咐,内心涌起无限的哀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并刀:并州刀,指剪刀。词中用了桓温咏柳的故事。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时琅琊王所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若有情时”一句化用了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言柳色青青乃见惯了别离,变得麻木,反衬作者内心离别之苦。

姜夔的“清客”“帮闲”的身份,注定了他的生活多是应酬,他的词大多是为上层社会服务的,因此多是刻意的吟风弄月,多是注重字词格律雕琢、刻意显示创作技巧的,词作内容多是脱离社会生活的,难免空虚。读姜夔的词,没有辛弃疾那种昂扬奋发,缺少那股“英雄气”。用王国维的话说是:“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但是姜夔描写爱情的词,写得真是不错。

《踏莎行》姜夔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评注]

这是一首怀人词。梦见了爱人轻盈的体态,娇软的语言,但却只是在梦中。梦醒后设想了分别后爱人的种种心绪,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深情。华胥,是个典故,出自《列子 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姜夔爱情词的语言很正,深沉,没有柳永的艳俗。

南宋后期的词人王沂孙、周密、张炎都沿袭了姜夔的创作风格,在词的创作方面也颇有成就,被吴梅先生归为南宋词人七大家之内,只是他们的成就始终没能突破姜夔的高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