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清楚内外是开启智慧的第二步。

 昵称42YQQOUF 2022-07-20 发布于山东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分远近亲疏的。

这正所谓“内外有别”。

有的人搞不清这一点,所以会犯一些不可思议的低级错误。

《聊斋》中狐女婴宁把王子服对她表白的话告诉了父母,让王子服十分难堪。夫妻两个在卧室里能说的话,在父母和亲戚面前能说吗?

一个大家庭里能说的话,在大庭广众之下能说吗?

儿女已经长大了,结婚了,爸爸妈妈还不放手,

总想处处干预儿子家庭的事儿,于是矛盾和斗争就开始了。

一家人就开始了鸡飞狗跳,心惊肉跳的日子。

------------------------------------------------

举个例子来说。

有的人批评《论语》,批评孔子,批判儒家的时候,往往喜欢给扣上一个两千年落后根源的超级大帽子。

这个大帽子有一个大问题:中国两千年来是落后的吗?

什么叫落后?经济不发达算落后,军事不强盛算落后,制度不完善算落后,文化不发达算落后,但这些评价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信史而言,基本上都不沾边。看领土疆域、看人口增长、看对外贸易、看生活水平,看科技发明、看汉大赋唐诗宋词、看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看与周边国家交往的地位,哪一样算是落后呢?

那什么时候中国与落后沾了边,怎么甩也甩不掉呢?

非要找一个时间点,应该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

从此以后,一遍遍割地赔款,一遍遍被人掠夺,一场场战争,一场场内耗,再富庶的国家也架不住这么摧残啊。

物质的贫乏和军事上的不断失利,让当时的中国人产生了文化和精神上的自卑感。

于是林则徐和魏源之后的第二代人,第三代人心态开始焦虑,拿来主义不行吗?全面学习西方不好吗?

与此相反的,物质和军事上的优越感,也让西方产生了文化和精神上的优越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风美雨开始东进。

学习西方也成了当时中国文化的主流。

到现在,很多中国人还觉得外国的东西都比中国的好,外国人都比中国人高人一等。

这算是文化惯性的力量!

-----------------------------------------------------

第二个问题,《论语》(孔子、儒家)的理念在社会中应该担当起什么责任呢?

《论语》主要是谈内部关系的规范与调整的。

(这里用主要这个词,因为《论语》中也提到外交和军事,但主要内容都是在谈内部关系的处理。)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秩序。

这个秩序就是道德和法律共同组建的。

虽然孔子对为政以德无限推崇,但后代的帝王们还没有迷信孔子到完全付诸实施。讲道德是一种方向,一种理想,是教人向善。但实际上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没有了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石基础,道德也可能被毁灭。

但《论语》讲的尊重社会秩序(礼的问题),任何一个已经建立的社会都需要,没有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

《论语》讲的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仁的问题),任何一个有素质的人,有意愿改善人际关系的人都愿意这样去做。

至于《论语》中反复强调个人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因材施教的方法、君子人格的养成(信、义)、处理事情时分寸的把握(中庸)·····这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

--------------------------

由此可见,孔子不能背二千年落后的锅,也不能戴两千年落后的帽子。

------------------------------------------------------------

用一种单一的方法,一种模式,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偷懒的表现。把落后的根源推给孔子,也是不负责任的。

-------------------------------------------------------

传统文化中,解决外部矛盾是兵法一类的书。

----------------------------------------------------------------

但问题在于内与外是有相对性的,不会一成不变的。

一个人在家庭中,一家人算内,亲戚算外;

亲戚在一起,同学和朋友算外;

同学和朋友在一起,陌生人算外;

一个县城的陌生人在一起,几句方言,就能变得熟悉,外县的人算外;

一省之人,外省另当别论。

一国之中,外国另眼相看。

茫茫宇宙,再看地球上,是人就好。

----------------------------------------------------

没有矛盾,没有冲突,自然万事大吉,事事顺利;

但这种情况概率为零,所以判断矛盾的时候要分清楚内外。

宋襄公替敌人着想,被人打得一败涂地;

对方咄咄逼人,你还想用仁义道德去感化他,无异于对牛弹琴;

用对付敌人的方法来对待内部人,手段用得过度,又会搞得四分五裂。

----------------------------------------------------

所以分清楚内外是开启智慧的第二步。

------------------------------------

什么是第一步呢?

第一步是有自知之明。

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本事,能干多大的事儿,是自知之明;

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身份,该说什么样的话,是自知之明。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