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写《论持久战》,写到第八天犯了头疼,医生:该歇一歇了

 龙泉清溪 2022-07-20 发布于山东

在解放战争之前,毛主席有过两次的创作高峰期。

第一次是五四运动前后,他创办《湘江评论》时,曾大量地给这个报刊写过稿件。

当时主席曾用了许多化名,以便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可惜的是,这个报刊仅仅创办了一个月,便被当时的军阀张敬尧查封。

第二次则是在延安。具体时间大概是1938年的上半年。这段时间是毛主席写作灵感的迸发期。在这个阶段,他写了供基础军官阅读的手册《基础战争》,写出了他对人民战争含义进行经典阐释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同时,他还写出了至今读来仍旧令人感叹震撼的著作,《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以高屋建瓴的战略思考,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必将失败的种种理由。读来令人耳目清朗,酣畅淋漓。

但很多人大概不知道,主席在写这篇经典论述的时候,坐在自己窑洞里的桌子前,接连奋笔疾书了9天的时间。

九天八夜的创作

《论持久战》是主席写给延安抗战研究会上的一个演讲稿。

这篇论述开始写作的时间,应该是1938年的5月26日(可能存在误差,见谅)。

主席写这篇大作的时候有多专注呢?

据主席当时的一个警卫员回忆,毛主席开始写这篇作品的时候,接连两天都没有睡觉。他点了根蜡烛坐在窑洞里的桌子前,十分专注地提笔写着。

两天时间,主席没有睡觉,只零星地吃了一点东西。警卫员回忆,他浑身出汗,但只用块湿毛巾擦了擦脸。他的笔记本旁边放了一块石头,当手写得有些麻木的时候,他就攥攥石头,放松手指。

五天之后,桌子上写满字的稿纸已经堆了厚厚的一摞。但主席的笔并没有停下。他的眼中布满了血丝,身体看上去也消瘦了一些。此时主席开始吃一些饭了。已经写好的稿件也开始交给秘书进行编辑修改。

第七天的时候,主席因为过于专注于写作,导致脚下的火盆将他右脚上的鞋烫了个窟窿。

第八天的时候,毛主席犯了头疼,医生告诉他应该停下歇歇了,但他仍旧写着。

第九天的时候,这篇《论持久战》终于写完了。文章一共排印了80页。

主席将编辑好的书稿送给了刘少奇和其他一些领导人去看,要他们提意见。

这年夏天,《论持久战》公开发表了。

重大意义

很多人可能都听过这篇《论持久战》,却没有看过。

这篇八十页的文章,影响究竟有么多大?

当时,不论是国民党还是普通民众,对于抗日战争的预期都是有些悲观的。

但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却直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痛处,讲出了中国必将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结论。

在文章中,毛主席认为,兵民才是胜利之本

什么意思呢?

因为当时日本的武器比较先进,一些国人也因此对战争的走向感到悲观。

但主席却说: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这些精妙的见解,无疑给当时正处抗日之低潮的中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这篇著作当中处处充满着辩证思维,主席从实际出发,全面客观地对抗日战争发生的背景,以及一年以来战争的进程,从全局着眼,对中国未来的抗战前途做出了光明的预期。

要知道,主席可是在许多年前就曾预言过“二十年内中日必有一战”的人物。

他的这些见解,或许在许多年之前就已经存于心底,时至今日才“喷薄而出”。

这部著作在当时的影响力,可不止局限于八路军和新四军。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内部,对这篇战争论述同样反响巨大。

当时这篇文章刚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告知给了白崇禧。白崇禧听完之后,对这番见解大为赞叹,他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白崇禧后来又将其转述给了蒋介石,蒋介石同样深以为然。

后来,国民党方面将这篇文章的核心精神归结成了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在得到周恩来同意之后,将这两句话作为了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主席的这篇文章,还被翻译成了英文在海外发行。当时,周恩来将稿件从武汉寄到了香港,委托宋庆龄女士去找人翻译。爱泼斯坦等人就参与了这片文章的翻译工作。

对于文章的海外发表,主席很是重视。他还亲自为英文本写了序,其中他写道:

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
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

这本英文版的小册子,在国外同样收获到了高度的评价。

理论与实践

毛主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论持久战》的创作,就是主席在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以来在革命战争中逐步认识和掌握到的战争规律,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结合,如同站在高山之上眺望远方,那些阻挡在半山腰上的迷雾,自然会豁然开朗。

想要登上理论的峰顶,需要的是大量的阅读学习。

毛主席在延安时,经常习惯在夜间读书和写作。他曾笑着对来访者说:我白天睡觉,晚上是我精力最充沛的时候。这段时间,主席研究的方面主要是军事和哲学。他曾认真研读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还在延安组织了《战争论》研究小组。

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莫文骅,后来曾回忆说:

采取的方式是每周讨论一次,晚上七八点钟开始,讨论到深夜十一二点钟。

这本书当时只有一个文言文版本的,翻译得很粗糙,读起来很难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何思敬同志直接照德文原版翻译了一遍。翻译一章,大家就介绍研究一章。众人就这样把这部著作研究了一遍。

毛主席还一直重视读报纸。他将报纸视为了解国内外形势的重要途径。

当年曾和他老人家一起工作过的史敬棠回忆:

送到毛泽东处的报纸、杂志,毛泽东阅后将重要内容加圈,示意大家要用战略眼光结合国内外形势来看报纸。选择内容应当有助于分析社会各阶级的动态,和观察社会经济、政治向何处发展的材料。这使我得到很重要的启示,终身受益不浅。

正是靠着刻苦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以及超乎常人的艰辛劳动,主席才能将个人自身的革命实践经验,凝练升华为理论概括,用这样一篇洋洋洒洒的《论持久战》,回答了当时许多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为中国的抗战事业,指出了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