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张爱玲,品《小团圆》

 新用户6797MHKq 2022-07-20 发布于广西

有人说:“现代汉语小说写到今天,无论是模仿、追随或反对她,和她同路或不同路的人,在重现情感和情绪上,几乎没有一位的文字技术能比得她精细、婉转、流畅的”。最近读了她的《小团圆》,更是进一步体会到了她的甜熟、绮丽。

张爱玲的这份作品,经过半个世纪的尘封,打开来,仍成为众人谈资的焦点,除去偷窥其感情世界的秘密,张爱玲的读者们更期待看到她绝妙的遣词造句吧!

我绝对属于比较晚读张爱玲作品的人了,她的小说我都是先看过电视剧再找来书看一看的。张爱玲写爱情,可以苍凉到远古,那些光鲜的细节可以浪漫到骨子里。有人考证说张爱玲的文字源头来自于《红楼梦》和《金瓶梅》,那种高妙的技巧书写堕落的情欲,她的语境寒冷逼人,心境却是沉溺性的自虐,与主人翁一起一步步跌入灰扑扑、黑洞洞的深渊,万劫不复。

《小团圆》亦如是。红白相间的封面,描绘的是一只牡丹花间徜徉的凤凰,有一种涅槃却远非喜悦的感觉。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张爱玲如是说。她于1976年写完《小团圆》,前前后后一直在修改,直到去世,也未能修改至满意的境地。我猜测,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就像一部情节曲折的影片,有些感情,是怎么也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吧!

开篇,张爱玲无不伤感的写到:“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彼时,她还没有看淡悲欢离合么?一个个剪影似的人物逐个登场,看过张爱玲的散文,便知道谁能安放在哪个剪影里。一半的篇幅,用来描绘少女九莉的生活以及心事,张爱玲冷静的第三人视角,仿佛他们真的只是笔下的文字而已。那些人情冷暖,那些是是非非,一如长江水。我觉得,这是她前半生的小团圆,能够把出现在生命里的重要人物都集中在一起,不能不说难得。半卷之后之雍突兀地降临在九莉的生活中,众人渐渐隐去,留下两个人的感情线索,烛火般扑朔迷离。我反复看了几遍,绝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头,这是张爱玲无法向大众交代的情节之一吧。后半卷的进展围绕着两个人由浓转淡的爱情,娓娓道出她本人的感情观。

写到父母:“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写到爱情:“他并不爱我,所以觉得窘。……他以为我怕他遗弃我,……之雍说'我们将来’、'我们天长地久的时候’,她都不能想象”;写到悲哀:“那副耳环……,留了一年多也没戴过,她终于决定拿去卖掉它。……卖的价钱不错,九莉想到,因为他们知道他的脸……我们应当叫'两小’……”这些思想和观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台湾,甚至是现在,都极贴切。许多张爱玲的读者以为后半卷才是本书的精彩部分,恰恰相反,我觉得没有前半卷的九莉,就不会光秃秃地出现九莉这么样的一个人物,文章的末尾,“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判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

再次读《小团圆》,感受到九莉的风清云淡,合书瞬间,我浅浅一笑,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小团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