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为何无法“自立为帝”?

 莫为天下先 2022-07-20 发布于湖南
湘军兴起时不少人“煽动”曾国藩“自立为帝”,但曾国藩予以拒绝。许多人认为这是曾国藩受程朱理学影响不愿意“篡位”,还说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不会真心拥戴曾国藩。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兵为将有”的湘军制度,让曾国藩无能为力。

图片

曾国藩的湘军模仿戚继光建军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兵为将有”。曾国藩选择将佐,将佐招募士兵,从而湘军层层服从,最终服从曾国藩。湘军兴起时,曾国藩可以招募士兵。但湘军发展壮大后,曾国藩就只负责招募将佐,由这些将佐去招募士兵。
曾国藩不再招募士兵,也就意味着曾国藩与士兵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将佐来完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一句西欧诸侯的“谚语,”逐渐成了湘军的现实,曾国藩的部下的部下,不是曾国藩的部下。
曾国荃有一次回家休养,曾国藩就指挥不动曾国荃的部队,急忙写信给曾国荃要他返回部队。说曾国藩“擅长将将而不擅长将兵”,很大程度上就是“兵为将有”制度。这些士兵绝对服从他们的将佐,他们与曾国藩之间只是一种间接义务。曾国藩指挥这些将佐,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立功名求富贵”好说,但要指挥他们“谋反”就难说。
后来曾国藩指挥李鸿章的淮军镇压捻军起义,也是力不从心,只能向清政府推荐李鸿章接替自己。即使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即使淮军的基础是曾国藩给的几营湘军,但淮军发展起来后已经自成体系,将佐只服从李鸿章。就象湘军大将眼中只有曾国藩,淮军大将眼中也只有李鸿章。当年李鸿章劝说过曾国藩“自立为帝”,但很难说李鸿章是真心还是试探。即使李鸿章是真心,“兵为将有”制度下,他也需要尊重部将的意见。
从曾国藩的湘军到李鸿章的淮军,甚至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都是“兵为将有”制度。这就导致主帅与麾下将佐之间,是一种“合伙人”关系。得到将佐的支持,主帅无往而不利。得不到将佐的支持,“我们老大的老大,不是我们的老大”,“老大”也无可奈何。
袁世凯虽然是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的“大哥”,却不是段祺瑞、冯国璋等人兵马的“大哥”。袁世凯指挥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逼迫清帝退位、镇压“二次起义”,得到了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的支持顺风顺水。袁世凯“自立为帝”时,失去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的支持,也就失去了段祺瑞、冯国璋等人各自“马仔”的支持,最终“洪宪帝制”失败。
冯玉祥与他的“十三太保”,在担任中下级军官时亲如兄弟。但随着冯玉祥职务提升,他与部下之间的关系就逐渐变成“合伙人”关系。冯玉祥当众斥责韩复榘等人,要知道韩复榘等人虽然是冯玉祥的“小弟”,却是自己“山头”的“大哥”。一旦有人挑唆,韩复榘等人就会在“兄弟们”的支持下反对“冯大哥”。
冯玉祥忽视“队伍大了”,那些士兵不可能他自己去招募,只能交给“兄弟们”去招募。这样一来,那些部队与“兄弟们”关系更密切,自己只是“兄弟们”的“大哥”,却不是士兵们的“大哥”。后来冯玉祥被蒋介石击败后“树倒猢狲散”,也是这种“兵为将有”募兵制度的必然产物。
“兵为将有”不仅会滋生军阀,而且会滋生“层层分封”的军阀。所以,正常国家都不会实行“兵为将有”制度,而是由政府来招募士兵,来安排将佐。把个人意志变成国家意志,这才是国家军队而不是个人军队。
曾国藩的“兵为将有”制度,开启了近代军阀祸乱之门。这也造成曾国藩不能“自立为帝”,造成袁世凯从“自立为帝”沦为“自立为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