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育仁的这首悼亡诗,一丝影、一忆华年,写尽了对她的痴情

 云端书馆 2022-07-20 发布于河北

宋育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重庆维新运动倡导者。字芸子,晚年号道复,四川富顺人,光绪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任检讨。

1894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着意考察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积极策划维新大计,提倡民主共和。回国后,参加维新组织"强学会",主讲"中国自强之学"。甲午战争失利后,宋育仁计划从菲律宾北上直攻日本长崎和东京,却因慈禧太后阻拦而失败。由于壮志难酬,他逐渐退出政治舞台。民国二十年底,宋育仁因积劳成疾,病逝成都,终年74岁,弟子私谥"文康"。

宋育仁的这首悼亡诗,一丝影、一忆华年,写尽了对她的痴情

《风入松》

宋育仁〔清代〕

小楼一雨作春寒,独自倚阑看。东风又绿楼前柳,一丝影、一忆华年。泥酒情怀似絮,焚香心事如烟。

流光弹指记华鬘,挥手向人间。梦身犹著天花雨,认绿杨、魂往江南。觉后追寻迷路,屏风无限关山。

译文

独自一人倚阑远眺,因见楼前烟雨,感到丝丝春寒。也是在这样一个“东风又绿楼前柳”的春天,她离开人间。望着楼前的条条柳丝,似乎是她那苗条的身影出现,一件件少年时代的往事浮现在眼前。刻骨的思念带来无限的忧愁,只能借浊酒浇愁,而情怀浮动犹如柳絮那样飘摇不定,心事萦怀,如同香烟那样曲折缭绕。她当年挥手离别人间的瞬间,并没有随着光阴的流逝而消失,她的形象还清晰可见。这样的情景常常出现在梦中。梦中的身体犹如从天上降落的花雨。识得绿杨为路,梦魂一直飞往江南。但梦醒之后去追寻却又迷了路径,阻隔着屏风似的无数关山。

宋育仁的这首悼亡诗,一丝影、一忆华年,写尽了对她的痴情

这是一篇悼亡词。词中,他和她的永诀当在春雨江南、杨柳如烟之际。因此,每当这个时刻就触景生情,回忆起她即将离开人间的情景,以及对他们的爱情往事的追忆,并由追忆而进入梦境,梦醒后仍然想把她从梦中追寻回来。作者就是抓住情人永诀之际的情景,以及醒而梦、梦而醒地追思这样一个过程的描述,表达了对情人铭心刻骨的思念。

词中“记实”与“记梦”相结合,就更有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记实”,真切感人;“记梦”,更见痴情。昼思夜想,以至成梦,愈见出伉俪感情的诚笃。此外,词人从写景起笔,因“依阑看”而触景生情;情的表达,或联想——“一丝影、一忆华年”;或比喻——“泥酒情怀似絮,焚香心事如烟”;或写真——“独自依阑看”,“东风又绿楼前柳”;……都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其情更深沉,更凝重,更含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