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圣张仲景的麻黄汤,竟被荆防败毒散代替,而且效果还挺好、更好用

 明经方 2022-07-20 发布于湖北

原创 金兰 金兰中医学社 2019-12-01


在中医配方的发展历史长河中,用以治病救人的方剂至少都有几万个,还不包括民间的一些单方、验方和偏方。然而在这些方剂中,医圣张仲景创造的配方,都被称之为经方,后世医家创立的配方大多称之为时方,然而有趣的是,医家们更喜欢用时方。比如一个风寒感冒,张仲景的麻黄汤可以说是一个极其经典的配方,但是现代医家对麻黄这味药很畏惧,常称之为“虎狼之药”,所以现代的不少医家在针对风寒感冒时基本不用麻黄汤。按道理,麻黄汤配伍很经典,用药仅仅四味,为什么现代医家们要舍近求远,要另选新方呢?究其原因,在于麻黄汤的将息法和禁忌证。张仲景指出,麻黄汤“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的将息法是比较复杂的,看起来简单,实则对患者家属要求挺高。而麻黄汤的禁忌证也不少,据《伤寒论》记载,麻黄汤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都要禁用。又加上麻黄汤发汗之力太强,不易把握。正如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所说,“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那么,如果外感风寒不用麻黄汤,又该用什么方剂呢?明代医学家张时彻在《摄生众妙方》中记录了一个神奇的配方,就能代替麻黄汤。这个配方就是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散是在人参败毒散的基础上,去掉人参、薄荷、生姜,加上荆芥、防风组成的,全方一共11味药,同样有辛温解表的功效,但它的发汗力量却比麻黄汤轻很多,也没有麻黄汤的副作用。
那么,这个荆防败毒散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全方由“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防风、荆芥、桔梗、川芎各一钱半,甘草五分”等组成。具有疏风解表、败毒消肿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腮肿、无汗、鼻塞、咳嗽有痰、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或者疮肿初起,见表寒之证者。


为什么荆防败毒散有这么强大的作用?
不妨来了解一下它的配伍奥秘。全方以荆芥、防风为君药,主要取其辛温而收的性能,起到散风解表的作用,同时还增强发汗的能力;以羌活、独活、柴胡、川芎为臣药,主要起到发散风寒湿邪、除头痛身痛、散肌表之热的作用;前胡、枳壳、桔梗为佐药,主要起到下气化痰、枳壳除闷的作用;以茯苓、甘草为使药,主要起到益气健脾、兼顾胃气的作用。
荆防败毒散这个配方很奇妙,也可以在它的基础上根据兼证进行加减化裁。兼有皮肤瘙痒,可以加苦参、牛蒡子、苍术、土茯苓等中药;如果兼有胸膈痞闷的,可以酌情加入厚朴、紫苏梗等中药;如果兼有咳嗽的,可以酌情加入杏仁、牛蒡子等中药;如果兼有纳呆胸闷的,可以酌加藿香、炒麦芽等中药。

那么,荆防败毒散还有哪些加减变化呢?如果湿气不甚,就去掉茯苓、枳壳;如果痰气阻滞、胸满痰多,就加旋复花、鼠曲草、炒苏子;如果内有蕴热,且口苦苔黄的话,可以加入黄芩;如果风邪较重,可以加重荆芥和防风的剂量;如果寒邪较重,可以加白芷、细辛等中药;如果湿邪较重,可以加苍术、薏苡仁。
由于时代的变迁,现代用这个配方时,按照原方剂量就有点不够用,所以现代用法已经有所改变了。如: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各10克,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薄荷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一日三次。现代除了用这个配方来治疗风寒感冒、流感之外,还可以调理接触性皮炎、麻疹、银屑病、湿疹、皮肤瘙痒症、风湿病、关节炎、支气管炎、鼻炎、痈疮肿毒等病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