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福修谱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改革(转发)

 帝子飞618 2022-07-21 发布于湖南

安福修谱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改革(转发)

      注:这是江西吉安安福县廖银龙宗亲在安福县谱牒研究会“金锋杯”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作品,他很早以前就发给我了,一直没有时间好好拜读,现在读来感觉对各地修谱有很好的参考甚至指导意义,特转发(廖名龙)

安福修谱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改革

廖银龙

      安福近代修谱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蔚然兴起,因富起来的族人由物质生活进入丰富的精神生活,以及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期望托庇于祖宗的福荫之下,再者“两岸三通”让久别故土而年逾古稀的台湾同胞有着落叶归根的思乡情结,太平盛世也给修谱奠定坚实基础。

      安福姓氏缘于华夏历代北方大氏族南下大潮中的沉结,故安福谱牒也是中华谱牒一个细胞。早在秦襄王时,由北方迁入安福县山庄大智相山的孙氏是目前安福记载最早迁入的姓氏(清道光谱)。春秋时期,越王母葬于此,留下五姓军户为其守墓。此后,安福土著民族与北下氏族相融合并建县制,标志着安福氏族文化正式形成。相继南下代表的氏族有: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安城候刘苍茨溪刘氏迁葛溪刘氏(首唐谱)和谷口刘氏(首宋谱元符年);三国时周瑜次子周胤蜜湖周氏(首宋谱庆元年);西晋元康元年沛国朱氏后裔任安城太守朱居迁居三江口(明嘉靖年《大桥朱氏族谱》)等。随后的五胡乱华和唐宋时期,北方氏族的迁入达到鼎盛,给安福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县城西北郊起凤山出土的西汉列侯级古墓群给安福县悠久历史文化提供了实证。同时,先期的君主文化和漫长而发达的封建文化奠定了安福谱牒文化的滋生和成长。谱牒在安福发展较为突出,自古与西邻的湖广遥相应和,“江西佬表”彰显湘赣情感和渊源。

      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部分族人对谱牒文化认识有些欠缺,特别是当代年轻人。因为谱牒的撰修和管理多为饱经世事风霜的中老年人士,而年轻人都忙于各自事业,认为它不能直接给自己带来物质财富。这种状况不宜停留在改变“人心不古”的粗浅见识上,而是谱牒的性质没有与时俱进,作用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但值得庆幸的是,安福县于2005年成立谱牒研究会,至今已产生四届理事会。不少家族已修好族谱,建好祠堂。但查阅诸多本地新老族谱,部分存在一些弊端。没有统一规范,质量自然参差不齐。鉴此,本人提出几项本地族谱出现常见问题和个人见解,抛砖引玉,让安福特色谱牒文化能得到更大更好的发展,造福于安福百姓子孙。

     一、沿袭古代文字体例。

      古代书写是用毛笔自上而下,从右向左的繁体字文言文形式书写。因为古代用竹木简,左手拿简,右手书写的习惯,便于将写好的简策顺序置于右侧,由远而近。因此形成自上而下,从右到左的习惯。繁体字根据'汉字七体'演变而成的,此体例一直沿用至民国,现在港、澳、台还在袭用。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进行文字改革,颁布说话文字法规。依照有关律例,繁体字只能在一些特别的场所应用。语言使用白化文,书写格式自左向右、从上往下移行,是为横行,句与句间标点隔开。因此,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均按照国家颁布的说话文字法执行。

      但我们所看到安福县各族新谱,部分书写格式不规范,仿古现象特别严重,好像不古就显得没水平。与电脑排版方式相左。这种洋不洋土不土的变态谱,让人看着挺别扭,特别是年轻人,修好的族谱只能放在谱箱里无人查看。试问,我们修的族谱是给已逝的祖先看还是给子孙后代去继承呢?如蒙冈江南长房谱,赤谷濠溪萧氏族谱、平都彭家洲溪王氏族谱、钱山太保贺氏九修总谱等等,举不胜举。

      其实,这应该是习惯和观念问题,大家看古谱多了,认为古谱格式才叫谱,故造成这种认知性错误。

      二、盲目无据追远、乱接世系、攀附名臣、隐恶扬善、男尊女卑。

      看过一些新修当代族谱,其装订精美大方,卷帙浩繁。可翻开内容,大量篇幅的古代人物画像、远古世系、文字描述等。基本是网上下载的,把网上资料全搬进族谱中,把向上追远作为修谱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每个家族都出自炎黄世系,是黄帝第XX世孙。试问,远古是否有谱牒记载呢?文字也只在夏商周存在,何来世系之说。宋代诗人苏洵有“五服”之说,即有五服关系的人才能上谱,也就是上至高祖,再以上不写,不作过多溯远,力求严谨。元以后则超出五服之限,追求代数久远,而追远的最大风险就是信息模糊欠确凿,极易导致编造祖先或冒认祖先。

      本人在2008年有幸接触本族道光版族谱,当查找国史、相关兄弟族谱一对照,发现疑点颇多,漏洞百出。我深溪廖氏出自吉水,可吉水远祖出自何处呢?族谱记载远族来自唐末廖爽后裔,又载远祖廖谦宋初由新干长排迁来吉水,任吉安路吉州刺史,这明明是元朝的行政地名,而且在吉安府志中并无远祖廖谦任刺史记载,只有吉水县令有之。解缙撰写明朝廖氏祖先翰林检讨廖钦墓铭中,记载南宋吉水始祖廖谦是廖刚的七世孙,按世系推算应该宋末元初了,可族谱世系是北宋。更让我吃惊的是此文既出自解缙《文毅集》中,解缙乃明朝大文人,怎会出现如此出格文章呢?族谱与国史记载在时间、地点、官职都对不上号,严重出现乱接世系、冒认祖先、攀附名臣现象。

      另外,早些年我们家族修总谱时写祠堂志,撰写深溪始祖逃难至此的实际情况和祠堂内原有的标志物,部分族人表示反对,说污蔑了祖宗。后深溪廖氏宗祠以苏区红色旧址维修时给始祖画了一个戴官帽像,如此张冠李戴,美化自己的祖先。可细想自古至今,这种行为真不少。

      三、宗派观念严重。

      有些家族因为修谱、祠堂和祖坟而激发宗派观念加深,造成不同姓氏矛盾,进一步酿成为利益而群殴。如南乡坪湖朱氏与邻村旷家旷氏,多次为祖坟之山地界线闹纠纷,造成群殴、酿成刑事案件。还有诸多独姓村庄不准外姓迁入,有些多姓村庄经常为土地等族产闹矛盾,这种恶劣行为严重破坏社会风气和民族团结。所以政府对民间撰修族谱普遍采取不鼓励,不干预,以不发生械斗为前提的“鸵鸟”政策。

      四、没有统一字辈。字辈是族谱重中之重。

      刚接触本族《深溪廖氏族谱》老谱,当时并没注意字辈这回事,后常与湖南宗亲接触,发现他们寻祖常发出字辈诗衔接,同字辈则表示同支。但本族老谱,并没发现字辈诗,详查世系图,只发现同一支同代才有相同字辈,分支和不同房份则字辈不一样。查看祖籍吉水族谱出现同样问题。以致我们重修谱时不知自己多少世,无奈只能猜侧了。 字辈的统一,同时反映的是家族团结的标志。故本次修房谱,特意增加字辈诗。其实在安福部分族谱中也没有统一字辈,如沧江旷氏族谱、社背王氏族谱,蜜湖周氏族谱等。

      五、无据采集资料,强加姓氏图腾。

      现在族谱中广泛出现姓氏图腾,中国古代是否有姓氏图腾尚有极大争议。在各族老谱资料、所有的传世文献中都没有出现姓氏图腾说法。当前网上流传的“姓氏图腾”是当代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王大有创作。而它只是艺术创作,没有科学依据。姓氏来源多种,有源于图腾、部落或封地名称、居住地、官职、职业、山川名称、先辈名字、父祖名号、行第、某种事物、皇帝所赐以及避难改姓和少数民族汉化改姓等。一味强调姓氏图腾缺乏科学依据,不应过分渲染姓氏和图腾之间的关系,应尊重历史文献。这种现象在安福部分新修族谱中存在,如西乡合村李氏族谱,塘边刘氏族谱等等。鉴于以上种种问题,让我陷入漫长的谱牒文化探寻中,大量查找国史及谱牒资料,发现以上不良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而且大致有以下规律:近代族谱,上溯追远、盲目合异特别严重。原因大致: 

      1、当今网络发达,都会在网上搜集资料,非把本支接到某个王室贵族甚至到黄帝炎帝不可。

      2、联络方便,每个家族都有微信群,联合所有近支或疑似近支合修通谱,扩大本族实力,提高影响力为谋求近功图利。而古谱主要不良表现为:冒认祖先,攀附名臣,美化族人,隐恶扬善,男尊女卑等诸多现象。撰谱都是家族中声望人士,对本家族谱或许缺少系统了解,把本姓的历代名人都列入谱中并详加说明。记载本姓出自某个帝王,隶属黄帝第几世,请名人作序,把每个家族都描写成望族,给家族帖金,让族人有自豪感,这样好给家族一个满意的交代,这点古今有之。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种种问题呢?个人认为跟谱牒的起源、旨意、社会制度、世俗观念等各方影响,因各朝撰谱的目的和宗旨不同。起初因选拔官员为依据的官修,核查严密,真实性强。封建社会因科举兴起由官修转入民修,遵循“尊祖、敬宗、收族”原则,偏向光宗耀祖的作用,缺少监督。加之古代身份等级严格,撰谱者往往都是文人或有身份的族人承担,等级略低的无发言权,普通百姓别说参与,连修好的谱都无法查阅,族谱的弊端显而易见。族谱存在弊端,可每届修撰人员即使发现一般不会指正,认为老祖宗修的谱不宜修改,否则会对祖宗不敬。时至今日,广大安福民众对谱牒文化相对陌生,观念依旧,这些弊端依然普遍存在。谱牒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忠孝文化。是封建文化的一个遗存,对它的价值判断,很久以来都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议。忠孝文化与当下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否相默契?怎样克服消极影响发挥积极因素?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重新认识、估价忠孝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了把优良的传

??(注:这里似乎缺第3段)

      修谱现状 本人曾尝试过,有填表式,自动生成世系、索引等。操作简单,但功能尚未成熟。仿古现象严重,古文不能翻译白化文。结构受限,灵活性不强。需要几千甚止上万元购买,价格昂贵。而且是一次性(只能撰修一个家族),存在诸多不足,适合一般人士或家族式使用。如专业修谱,增加家族负担。因专业修谱倾向于商业化,部分家族经济条件有限,筹集资金困难,存在制约性,不利于推广。软件谱应向网站式电子化发展,而非纸质印刷。古文自动翻译和打标点等功能,望多多改善。今后的谱牒发展方向是无纸化的电子网站式云族谱和完善的软件谱,把每个族人的生活轨迹以文字、图片、录音和影像等活生生画面展现在谱牒中并代代相传。

      4、采取略古详今原则,远古资料不写或一笔略带,存疑要注明“传说、待考”等字样,不做无据的推断,以免误导族人,倒卖祖宗。追远上限至本姓姓祖源流为佳。姓祖前是国家历史范筹,不宜记载于谱牒内。详记当代族人、家庭、家族生活轨迹,如经济、财产,职业、事迹、建设、风俗、寓言故事和乡村史等族志式谱牒。把握现有可靠资料,步步为营,内容真实。因为现在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若干年后也许是一笔宝贵财富。这种现象在极少族谱已有苗头,如深溪廖氏房谱等,撰篡者已逐步把握要点。

      5、友邻善邦,联台系侨,促统创谐。从微观上讲,以祠庙为突破口,建立多姓宗祠和宗庙。诸多村庄由多姓组成,建议修建多姓宗祠、庙宇,把全村和近邻(行政村)的多家姓氏联合起来修建,集文化、行政、休闲于一体的多姓多功能祠堂。如闽侯长楼村有十八姓祠堂,安福北山有十三姓龙王庙。另外,政府采取组织引导作用,如资金允许,在县城近郊建立百姓大宗祠,供放各姓牌位,不设分支。进驻相关机构,如谱牒研究会,民族宗教协会等。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为旅游等行业注入新活力。而宏观方面,以联修族谱、组织宗亲恳亲会为桥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联络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促进祖国统一。如柘田马氏祖籍的永新溪冈马氏,同时是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祖籍,马氏宗亲为两岸和海外联谊,为促进祖国统一发挥积极作用。

      6、重视家训族规,祖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族规、家训,深刻在人们心中。它教给子孙的是浅显的做人道理,做人底线,它对人的一生起到潜移默化作用。以祖辈口传心授、谆谆善诱、以身作则,带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入脑入心,在家训中多注入有关学习、教育、人生等现实生活方面警句,以格言或诗歌等特殊方式表达。挖掘民间寓言故事、红色基因等,学习先烈革命精神,同时开展精准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旅游重放异彩,如红五军机关旧址的“深溪廖氏总祠”和列宁学校的“上街刘氏宗祠”都是安福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和发挥精神指导前行动力。

      7、男女平等。历来各姓族谱基本都是父系承传,女姓均不上谱,这是封建糟粕。女姓生平的记载,可与夫家相衔接,起到民族团结作用。当代因计划生育影响,纯女户增多,女姓接代势在必行。早些年修过洋门刘氏家谱,汶源花园王氏家谱、王屯王氏族谱等,都把女姓纳入谱牒范筹。

      8、有误即改。因朝代更迭、战争、历史事件、迁徙等导致撰修间隙久远,以及撰修者的水平等各种因素,造成家谱失传、失真,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几乎每个家谱或多或少有之。我们要用宏观的视觉对待,敢于发现错误。祖先也是俗人,没有十全十美。发现并修改错误要有根有据,证据不足的,需注明“待考”等字样,说明资料来源,把考证资料存于附录,以备后人参考。不能凭个人观点,无凭无据篡改,造成误导族人,失去修谱意义。各种因素误弊的族谱,在安福各族新旧谱中比比偕是,如城溪、三沛、小水等周氏族谱,深溪廖氏族谱等,均存在不同层次误点。

      9、不追求近功图利。修谱是一件耗时、耗资、耗精力的事。族人认识不一,往往吃力不讨好。组织修谱委员会和动员族人是最困难的一环,一旦出现私心私利,使修谱成员产生矛盾和族人不信任,造成族谱的不完整或失真,成为族人的骂名,后果影响恶劣。本人也亲有体会。在现实中此类情形安福部分家族时有发生。

      10、适度公开化。谱牒是家族的文化史,除部分涉及隐私外,其它诸如:源流、谱序、家训,辈分诗等等,理应公开化,网络化。方便外迁族人寻根问祖。族谱的错误和弊端亦能展现在大众面前,便于查找和改正。由于传统观念,族人把族谱看成高度机密的传家宝,外人是无法查看的,因为古代各种利益因素,造成外族入浸等。当今时代变迁,政策体制改变,谁会有意接入他族世系、冒领祖宗呢?

      以上个人观点,望共同探讨。因才疏学浅,能力有限及时间仓促,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出,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2021年9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