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朋友之间,都会出现矛盾,都会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革命战争中也是如此。 遵义会议后的遵义战役,是长征后红军取得的最大胜利,士气大振、获得大量补给。遵义战役中的大功臣,黄克诚和张宗逊,却因张爱萍的告状,被听闻此事大怒的彭德怀,全部撤职贬为伙夫了。张爱萍告的状是,他们“见死不救”! 红军在娄山关的胜利,大大刺激了驻守遵义的贵州军阀王家烈。王家烈收到娄山关失守的消息,气得差点晕过去。平静下来后,一边向国民党的中央军求援,一边命令部队加紧构筑防御工事。 王家烈眼睁睁地看着遵义新、旧两城,被彭德怀指挥的红一军团层层围住。内心极度恐慌的王家烈,找来6团的团长刘鹤鸣,命令他代替自己指挥全城的守军,还诓骗他说援军马上就到,一定要守住,守住了就是大功,失守了就军法处置。 讲完后,王家烈就带着自己的手枪排,偷偷摸摸地出了遵义城,去跟中央军商讨“破敌事宜”了。 王家烈万万没想到,他还没跟中央军会合,接到“死守遵义”军令的刘鹤鸣,当晚就带着心腹弃城逃跑了。前后不到3小时,红军就再次完成占领遵义城的战斗。接下来就是主菜正餐——对付即将抵达战场的国民党中央军。 红11团抢在中央军之前,占下红花岗地区;红10团则占领了老鸦山阵地。红11团的政委是张爱萍,红10团的团长是张宗逊、政委是黄克诚。 敌人来势凶猛,火力足、兵力多,红11团有些顶不住,红花岗阵地就要丢了。万分焦急的张爱萍,立即跑到老鸦山,向红10团求援,希望黄克诚、张宗逊能向敌人的侧翼,发起进攻,给红11团一个喘息再战的机会。 黄克诚听了张爱萍的话直摇头,坚定地说道:“军团长给我们的任务是守住老鸦山,我们的部队不能动,你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 见怎么都说不动黄克诚、张宗逊,张爱卿气得直跺脚,叹了口气,就回红花岗阵地,跟红11团的战士们同生共死。虽然打得艰难,但也顶住了敌人长达5个小时的猛烈进攻,成功拖住敌人,完成了阻击敌军,为我军增援部队的抵达,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 不过,红11团为此付出了尤为惨痛的代价,阵前换了6位营长、3位营教导员和团特派员、1位总支书记。见红花岗拿不下,敌人就又将目光锁定在了老鸦山,调来1个师猛攻。1个师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攻打1个团的阵地,老鸦山上红10团的压力,可想而知有多大。 2月28日下午3点,红10团奉命撤离,给出老鸦山阵地。彭德怀思前想后,认为老鸦山的得失,直接导致海拔低于老鸦山的红花岗红11团,压力巨大;红花岗地区的红11团,被敌人压着抬不起头,那么敌人突袭遵义城,我军一点反制手段都没有;遵义城内的中共中央等机关,危矣。 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老鸦山阵地,不容有失。彭德怀立即给红11团和干部团下令,配合红10团反攻,夺回老鸦山阵地。 经过一番血战,老鸦山主峰阵地夺回,回到我军手上,黄克诚部一直在强撑着,不给敌人一丝一毫反攻的机会。数个小时后,敌人停止了进攻,然后转入防御状态,随后开始向乌江南岸,疯狂逃窜——林彪指挥的红一军团,迂回到敌后,趁其不备,发起猛攻。 敌人的59师,在红1军团和红3军团的围攻下,几乎被全歼,遵义战役取得了大胜。 战后,红3军团召开战评会,张爱萍第一个举手发言,向彭德怀告起了红10团在张宗逊、黄克诚的指挥下,对红11团“见死不救”。黄克诚连忙解释,自己是遵照彭德怀“坚守老鸦山”的指示。张爱萍不听这些,说道:“我不管,我看你们就是见死不救。” 黄克诚还想解释,一旁的彭德怀终于说话了,怒气冲冲地说:“够了,黄克诚、张宗逊撤职,去当伙夫。谁劝都不行。” 张宗逊因腿伤缘故,没有真的当伙夫,而被送去中央休养连做连长了;黄克诚的确做了伙夫,做了几天就官复原职了。张爱萍也是没有异议的。 其实,彭德怀、黄克诚、张宗逊都理解张爱萍的“告状”和“愤怒”,毕竟确实是见死不救了;后来的惩罚,也是给红11团的指战员们一个交代。 而黄克诚、张宗逊,也没有因为张爱萍的“告状”,被撤职当伙夫,心生怨恨。尤其是黄克诚和张爱萍,两人像亲兄弟一样相处。张爱萍老拿黄克诚近视的事情开玩笑,黄克诚也从不生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