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山东刘福新 2022-07-21 发布于山东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雨雾中登华山[](“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刘福新


登华山的路越来越陡峭了——不由得想起了一部电影《智取华山》——看电影的时候就曾感叹不已,亲临华山感受更强烈了。如此险要的华山,若不智取,要想顺利攻克实在是太难了。电影《智取华山》中的重要战事发生地点“千尺幢”和北峰顶都在这一集的图片里。

越是高处,雾越浓,雨更急……见到反向而过的游客(山友),我会问一句:“到峰顶还远吗?”大部分青年游客好心相劝:“大爷,回去吧。”我不做声,但笑一笑。都走了这么长时间了,我哪能往回返呀?别人很可能听了劝告,迟疑一下,往回走;但我不能!征服一座山,其实就是征服自己!虽说体力不支,但精神犹在。

按照我拍摄的导览图,这一段要经过东道院(有图)、唐槐(有图,在东道院外)、“永朝华嶽”题字(有图)、华山导览图、圆心石、千尺幢、百尺峡(有图)、云头石、黑虎洞、群仙观、老君犁沟、聚仙台、北峰顶。因雨雾,也因相机停止工作,好多小景儿未能拍下来。

到了华山最最险要的一段,尚未攀登,下来了一位女士,我示意给她拍照,还算清晰。但拍了这位女士之后,相机进水了,不愿意为我服务了。真是关键时刻掉链子哟!

在那一段最陡峭的石阶上,我不得不请一位帅哥给我用手机拍照(但我回家后,还是用相机翻拍的。)

华山北峰(手机拍,后来还是用相机翻拍的)。

这一集是华山最后一集了,我得简介华山了。当然,这个简介来自于百度搜索。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2154.9,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凭借大自然风云变换的装扮,华山的千姿万态被有声有色的勾画出来,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1.2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周平王迁都洛阳,华山在东周京城之西,故称西岳。以后秦王朝建都咸阳,西汉王朝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了东汉政权,华山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华山以其峻峭吸引了无数游览者。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势而建,一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山峰秀丽,又形象各异……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1、东道院简介。

本篇第一幅图片拍于2018年09月27日14点18分。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2、我是不进去的,已经很累了。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3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4、唐槐。树龄:1330余年。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5、从图片看,我的相机已经进水了。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6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7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8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9、迎面而来的游客。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10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11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12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13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14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15、红五星是我所在的位置。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16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17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18、迎面走来一个老外。这个老外伸出了两个大拇指,意思可能是“看我多棒!”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19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20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21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22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23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24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25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26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27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28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29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30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31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32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33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34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35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36、这里可能就是“百尺峡”。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37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38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39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40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41、山草与山花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42、雨雾笼罩,一片朦胧。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43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44、到了华山最最险要的一段,尚未攀登,下来了一位女士,我示意给她拍照,还算清晰。但拍了这位女士之后,相机进水了,不愿意为我服务了。真是关键时刻掉链子哟!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45、在那一段最陡峭的石阶上,我不得不请一位帅哥给我用手机拍照(但我回家后,还是用相机翻拍的。)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46、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47、犁沟门
  千尺幢经百尺峡就到了老君犁沟,其尽头是猢狲愁,顾名思义,连猴子都发愁,足以说明崖壁有多么陡峭。过了猢狲愁就到了华山北峰。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48、我登上了北峰。拍《华山解放纪念碑》。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49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50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51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52


雨雾中登华山[四](“陕西之旅”之九十五)                     53

附文字资料:千尺幢、老君犁沟、云台峰(即“北峰”)

千尺幢位于回心石之上,是华山第一险境。山幢壁直立,其间仅容二人上下穿行。两边铁链垂直下垂,坡度为70°。从上到下共有370多个台阶,皆不满足宽。

千尺幢顶端,有仅容一人的石洞,当游人爬上最后一个石级时,便从洞中钻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天井上有一平台,刻写的太华咽喉,形象的说明了这里的路形。台上的百尺峡为咽喉上段,峡下的平台,形如突出的喉头。天井以下的千尺幢,为咽喉下部。此处整个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且长。天井口为太华咽喉中段,若从此堵住,上下就会绝路。国民党残匪韩子佩曾在天井口加一块铁盖,企图固守华山,人民解放军八勇士飞越天险,消灭了据守在这里的一个班的兵力,为增援部队打开了通道。

千尺幢打通是在汉代。原来的登山路不在今址,而在华山东侧的黄甫峪,即秦昭王令工施钩登华山处,至今在东峰博台下还留有两处石刻。据《七修类编》载,莲峰之路本无路可通,因有人从北斗坪望见猿猴上下于崖隙间,探奇者循猴径而登,才发现了此条登山路。杜甫诗中对千尺幢只是简单的提到过:车厢入谷无归路,箭括通天有一门。解放后游人逐年增多,道路曾作过两次大的修整。后在千尺幢、百尺峡处,又各开辟了一条复道,分别为上行道和下行道。

老君犁沟犁险于幢,幢险而犁突。这描写的是夹在陡峭石壁之间一条深不可测的沟状险道,石阶570多阶。传说太上老君过此处,见无路可通,就牵来青牛一夜间犁成这条山沟。至今在西侧的崖上仍有石沟赫然若犁槽。

这是目前进出老君山景区的唯一通道。与回心崖后的青牛洞互为照应,使老君山倍添神秘。在北峰擦耳崖前有卧牛石,旁边的对联值得品味:天上本无稼穑事,莫怪闲卧;世上还多不平山,切莫歇鞭

过千尺幢经百尺峡就到了老君犁沟,其尽头是猢狲愁,顾名思义,连猴子都发愁,足以说明崖壁有多么陡峭。过了猢狲愁就到了华山北峰。

 云台峰(即“北峰”),熟华山主峰之一,海拔1614。此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得名云台峰。因位置居北,又叫北峰。当年智取华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登临云台峰,在领略自然造化的同时,感受真武殿、焦公石室、长春石室、玉女窗等古代前贤人留下的璀璨文明,聆听历代流传的美丽神话传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