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新论道 || 从都江堰说起—— 二十年后看引黄

 龙城日新学堂 2022-07-21 发布于山西

从都江堰说起.......

▲鸟瞰都江堰

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它的效益不外乎就是六个方面:防洪效益、供水效益、经济效益、发电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这一点,成都的都江堰可谓首屈一指。这个修建于2260年前的水利工程,直到现在,不仅仍在发挥着最初建设目的的引水、泄洪、排沙三大作用,它还浇灌着由最初的10多个县280万亩到后来的34个县1003万亩农田。不仅如此,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还担负起为上述广大地区工业、城市生活、水力发电、水产业、环保、运输和旅游业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系统的作用。

“千古奇功,功不可没”。2000多年前,都江堰是以“引水灌田,分洪减灾”为最初目的修建的,而2000年后的今天,它的效益和作用已经远不止此。尽管李冰精通“卜算”,估计他也料不到他一手设计、指导修建的工程会有“发电、环保、旅游”之功效。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赞誉这个工程了不起,说李冰为人民办了一件好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不少慕名而来的美、英、德、法、加拿大等国际友人、水利专家更是高度评价“都江堰是东方水利的楷模,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能让世人景仰,体现在方方面面。而一个能够二千多年都历久不衰、效益越来越显著的水利工程也同样会让人对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民刮目相看。由此看来,人类历史上如同李冰父子的这些惠民工程的组织者、设计者、实施者,其功劳怎么说都不为过。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先见之明和筚路蓝缕,才有了后代的一劳永逸,从而坐享其成。

山西的引黄工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先天的地理、地势原因导致山西每年有50亿方地表水流向外省

在山西,缺水是一个古老的、沉重的话题。独特的地势和气候条件使山西“十年九旱”。据历史资料统计,山西平均1.14年发生旱灾1次。在山西很多农村,老百姓种地靠天,吃水用水困难,许多地方的群众常年饮用积存的雨水雪水。遇到干旱年份,水枯井干,树木凋零,庄稼颗粒无收。缺水,困扰着人民群众的生存安居和生产发展。

千百年来,无数人将渴盼的目光投向与山西擦肩而过的黄河,但山河险阻,形势高下,欲取黄河之水,难度不啻引水上天。汉代就有人提出“引黄”的设想,阎锡山执政山西期间,多次派人勘察过引黄入晋线路,但终因客观条件所限,最终只能束之高阁。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因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被确定为能源重化工基地。能源重化工企业发展需要大量消耗水源,日趋减少的水资源和持续增加的用水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工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用水都受到了严重威胁,生态环境恶化。

山西作为产煤大省,每开采一吨煤就要影响、破坏、漏失2.48立方米的水资源。五十年代一位国家领导来山西视察时,面对工业发展、大量超采晋祠附近地下水的现状,曾痛心疾首地说:“山西自古好的就是这一股水,如果在你们这一代给断流了,那你们就是千古罪人。”

▲ 曾经的晋祠流水如碧玉,晋祠大米是贡米啊!

一位水利专家说:太原市一直在强采地下水,把几千年、几万年积存下来的水采空了,因此造成了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地下水下降又造成了污水入渗地下,污染地层。地层一旦被污染,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经济能力下,不可能去清洗地层。而地下水自然恢复需要1000年,受污染的地下水原位进行修复需要1400年,深层地下水几乎不能恢复,恢复的年份往往以万年来做单位。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稼夫针对山西水问题讲过的一句话:“你们是在吃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资源,还在砸子孙后代的饭碗。你们这代人如果不解决山西的水问题,那你们这代人就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现在看来,这些年来我们的确是快吃尽了老祖宗留下来的水,并且已开始打碎了子孙后代的饭碗了。

▲山西自古“十年九旱”。平均1.14年发生旱灾一次。清光绪三年四年的连年大旱,残坦破壁,饿殍遍野,尸骨纵横,满门绝,全村绝者已不计其数,出现了人吃人的人间惨剧。

盛世治水。新中国成立后,引黄入晋真正提上日程。

这项工程,因为为封闭式输水工程,是从海拔低于山西西侧地势的黄河主干道上引水,需要泵站将黄河水扬高至636米后、相对提升高程1454米后,才能实现自流,施工中还需穿越黄土高原、崇山峻岭,地质条件复杂,因而其规模宏大,系统组成复杂,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资金筹措之困难,都超乎人们的想像。不仅在山西,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这都是颇有挑战性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因而在决策、立项、选点的过程中,几经沉浮,数次论证。建设这样一项工程,对当时贫穷落后的山西省来说,几乎是没有任何可能的事情。

然而,改革开放使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改革开放不仅给山西人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而且给山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这项伟大的事业在古老的三晋大地上从一个宏伟的千年梦想变成了现实。

1993年,万家寨引黄工程奠基开工时,山西省年财政收入约为72亿元,而按1991年物价水平,万家寨引黄工程及水利枢纽总投资即达53.7亿元,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山西来讲,这是个天文数字。开工建设万家寨引黄工程,要举全省之力,更需要省领导人具有大无畏的气魄和超常的胆识。

二十世纪90年代,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一方面,山西省委、省政府策划出了“收取煤炭水资源补偿费”的“以煤补水”政策,获得国家的批准,专项用于引黄工程建设,解决了部分建设资金;一方面,及时将目光投向了世界,引入世界银行贷款解决资金问题,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解决施工难题。困扰引黄工程多年的资金问题、技术问题迎刃而解,“引黄入晋”这一千年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引黄入晋工程引水水源地——万家寨水利枢纽大坝

万家寨引黄工程是一项跨越黄河、海河两大流域的长距离引水工程,从晋蒙交界的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取水,分别向太原、大同和朔州三个煤电能源基地供水,由总干线、南干线、联接段和北干线四部分组成,线路总长441.8公里,设计引水流量48秒立方米,年引水总量12亿立方米。

工程分期建设:一期工程通过总干线、南干线、联接段向南引水到太原,线路总长285.26公里,年引水总量6.4亿立方米,概算总投资103.54亿元。二期工程建设北干线,向北引水到大同和朔州,线路总长156.54公里,年引水总量5.6亿立方米,近期年引水总量2.96亿立方米,概算总投资53.4亿元。

▲千里奔流而来的黄河水跨高山、越沟壑、穿洞子,一路奔流145.91公里后,从这里出来,与山西的母亲河——汾河相汇合,再经过139.35公里流入省城太原。

引黄入晋工程从1958年提出动议,至今已有50多年。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历经几代引黄人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终于步入南、北干线全面投入运营的新的历史时期。

2003年10月30日,太原市呼延水厂首期工程通水,自此黄河水进入了太原千家万户。

2011年9月16日,北干线正式通水。

而引黄河水入晋的意义,就在于给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变化,不仅彻底解决引水地区的缺水问题,满足新增工业产值需要,而且可使地下水逐年得到回补,逐渐恢复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提升。

更从长远来说,它和都江堰一样,将逐渐在防洪效益、供水效益、经济效益、发电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各方面发挥出它的巨大价值和作用。

▲引黄入晋工程北干线水库之一。工程有60多种水工建筑物,几乎囊括了所有水工建筑类型,其中水库在整个线路上共有6座。最大库容2260万方,最小库容20.24万方。

   读传统经典,长真正智慧;处有益友朋,过吉祥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