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女儿》出版在1997年,是英籍华人女作家虹影的自传体小说。虹影也说过这是一本100%的真实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就是我自己。评论家刘再复曾说:虹影把饥饿年代的苦难写得令人不寒而栗。《饥饿的女儿》成功了,虹影走向新的水平线,她突破了自己,也超越了与她同时期中国女性小说写作流行的基调。作者在整本书的创作中将大量的情感举重若轻。虽然这篇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但是在整个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好像就像一个局外人,一个过路人静静地看着四十年前的事情一件又一件发生。似乎所有的揪心,所有的情感都与这文字的来源者无关。虹影在对于她敢爱敢恨的描写中毫不避讳。就像在小说中写的那样,她的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男人:养父、生父和历史老师。这三个男人似乎都在她的生命中扮演了父亲这个角色。但是,这三个父亲,都负了她:生父为她付出沉重代价,却给她带来羞辱;养父忍下耻辱,细心照料她长大,但从未亲近过她的心;历史老师,也许爱她,也许只是把她当做一场艳遇,他只顾自己离去,根本没有考虑她的结局。  主人公六六,生活中长江边上的贫民区,家中拥挤不堪,毫无个人空间,物质上的匮乏,让家里人的关系变得也紧张拧巴,孩子们常常因为食物而发生争夺,没有钱,也没有关爱。六六也和家里的孩子们不同,因为她是私生女,是母亲出轨其他男子的产物,虽然他的养父没有抛弃她,反而大度地扶养她长大,但她从小活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中,周边对她的排挤和中伤,也在她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缺爱的孩子,总是格外敏感,六六就是如此,她常常陷入孤独与困扰之中。她甚至开始思索这种困扰的源头,这一切在她18岁生日的时候,揭开谜底。她是私生女,是母亲和另外一个男子的“爱情结晶”。这点真相击垮了她对这个家庭最后一丝的留恋,她也终于明白,这些年中,关于成长中的委屈、孤独、疑问和压抑,原来真的是有缘由的。可六六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世,因为生命的起点不在自己手里,她也无法改变周围人的眼光。为了挣脱这种困局,她开始背叛家庭,开始她的叛逆之旅。没日没夜地沉溺在劣质烟酒之中;疯狂地参加各种地下舞会;疯狂地谈恋爱。然而身体可以麻醉,心灵却得不到安宁。即便在颓废中得到了一丝快感,却无法抹去她心灵上的不安。想要彻底摆脱过去,只有自我救赎,把伤口挖出来,哪怕血迹斑斑,也要慢慢修复。唯有认清过去,承认自己的过去,才能彻底放下那段羞耻的出身,找到心灵的突破口。后来对虹影的采访中,也流露出她对过往的心灵修复,时间长了,渐渐忘了苦难,反而留恋起一丝一毫的温情了。虹影在采访中说:“我问我母亲他走的情况。我母亲掏出,都是那种一毛两毛的钱,一共五百块钱,跟我说是他给我陪嫁的。以后希望就是我不要把我自己的身世告诉别人,最好不要告诉丈夫。当我渡过长江,在朝天门码头上,我就想起我的生父其实是很爱我的,为什么我就不能叫他一声爸爸呢?但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这个事情在我心里是一个结。”她和生父只见过一面,当时的心境下,她怎么会开口叫他一声爸爸呢?可时过境迁,她渐渐明白了生父对她隐藏的爱,这种爱在暗处,不见阳光,不能暴露,可依然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真挚的,天生自带的爱。正是父爱的缺失,六六爱上了他的历史老师,一个比她大20岁的历史老师,这段爱情疯狂而热烈,是欲火焚身的爱情。这哪里是爱情呢,分明是以爱情的名义索取一个男子的父爱罢了。结果注定是悲剧,历史老师自己选择结束生命,留下了六六暗自伤神。纵观六六的情感经历,所有她的苦闷,她的叛逆,都源自于情感的缺乏,可以说是她一直在追寻父爱,却从没得到。 在这本书中,六六的母亲是一个很有层次的女人。在书中,她有三次叛离之举动。她不满意家里的定亲,没有遵循传统思想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乡下逃婚到城市,在这里足以看出,母亲的独立和与众不同。在那个年代里,违反父命,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别说是女子,很多男子也都做不到,但母亲大胆果决,直接选择了逃离。这是她的第一次叛离。后来她和一个混社会的袍哥结婚,产下女儿,然后这段婚姻却没有维持多长,袍哥经常带着摩登女郎回家,丝毫不顾妻子女儿的存在。而六六母亲又一次表现出一个失落女子的魄力,虽然生活很艰苦,但她果断离开,带着女儿来到重庆,一边刷碗赚钱,一边带着女儿艰苦生活。这是她第二次离家,也是她对残酷生活的一种反抗,这种精神尤为可贵。反观现在,很多女人宁愿活在虚设的婚姻中,都不愿迈出独立自强的一步,六六母亲这次的叛离之举中带着点英雄色彩。后来,她遇见了一位水手,也就是六六的养父,过上了看似稳定的日子。但长期的平淡琐粹之后,在丈夫出船期间,她再一次叛逆,又爱上了一位年轻人,比她下了10岁。也许从这段婚前情,她找到了作为女人的被爱的满足感,后来生下了私生女,就是女主六六。有了孩子,这段感情就回到了现实中,她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家庭因素,也不得不考虑丈夫的善良大度,也是因为这个孩子,她的外遇戛然而止。这便是六六的母亲,一个敢于挑战传统理念,敢于舍弃“渣男”重新开始,也为了尝试被爱红杏出墙,她的一生,放在过去可能是低俗不堪,但从这种叛离上,也反应了母亲对旧思想的抵抗和对自我意识苏醒的尝试。而六六呢,身上流着母亲的血,思想中肯定遗传了母亲的“叛逆”,这便是血缘的不可逆转,所以,六六的种种叛逆行为,何尝不是母亲叛逆的延续?一个家庭之中,女主人也就是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点在本书中得到了完整的诠释,母亲生活在一个极度艰苦的年代,有些选择也是迫不得已,而在六六的叙述中,她也能理解母亲在当时境况下的选择和经历,甚至她对母亲产生了同情。 在六六的经历中,物质上的“饥饿”贯穿一个家庭,窘迫的空间,食物的缺乏,让家里人全部陷入“饥饿”的恐慌之中。物质的饥饿还有改善之日,但精神上的“饥饿”却难以弥补。女主六六对父爱的渴望,造就了父爱的“饥饿”。这种饥饿空洞而难以掌握,把六六严密包围起来。这种精神饥饿,或者说是爱的饥饿,难道就六六一个人有这体会吗?六六的母亲,六六的生父小孙,都是如此,母亲为何会出轨,正是在小孙那里找到了久违的爱意,被呵护被关爱的那点温情,唤醒了她体内封存已久的小女人心理。要维持清苦的家庭,要养育一大堆孩子,要在鸡毛蒜皮,社会动荡中守护自己的家,她早已不知道被爱是什么滋味。正是在小孙那里,感受到了这点关爱,她才飞蛾扑火,去弥补内心的空洞。六六生父,也是一个可怜之人,他2岁丧父,就跟着母亲改嫁,到了继父家里,却始终像一个外人,在成长期间,他也是缺爱的孩子。后来他遇见了六六母亲,在她身上感受了被重要、被需求的快乐,他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比他大十岁的女人,不惜冒着遭人唾弃的风险,和她生下了六六。以后的日子中,他辛苦劳作,每个月给女儿提供养育费,却不能相见,他忍受了十几年的骨肉分离,在和女儿见面之后,却得不到女儿的承认,也没有得到自己乡下妻子和儿子的肯定,郁郁寡欢,得病去世。他对六六的爱在暗处,他思念自己的女儿,常常暗地跟踪着,默默保护着她,又害怕自己的出现让女儿难堪;他节衣缩食,一直给与女儿养育费;觉得女人长大了,在本就困顿的境遇里,给女儿攒下来五百元的嫁妆,全是一毛两毛的零钱。你能说这个父亲不爱女儿吗?六六的养父,明知道自己六六是私生女,在纠结之后,仍然选择抚养她,他的善良和大度,又何尝不是一种爱呢?他为了整个家庭,到处奔波,拼命赚钱,难道不是对家庭的爱吗?但幼小的六六,还不具备观察到这些爱的能力,这些爱没有表达形式,没有拥抱,没有温暖的话语,没有心灵的安抚,所以她才沉沦到对历史老师的痴爱中。历史老师喜欢和她说话,和她交流,身体的接触又让她产生了安全感,前后的对比,我们才能明白,六六的内心需求。爱,就是要有表达,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学习爱的表达。 本书的结尾处,我看到家庭的和解之美。她的母亲一生都不爱养父,到老了却精心照顾着他;生父一生只见过六六一次,却在弥留之际呼喊着她的名字;六六一直远离家庭,也在结尾回家探望;她去看望了生父的墓,那个一直默默爱她,曾爱跟踪她的男人,她不曾承认过生父的存在,不曾喊过一声“爸爸”,最后也理解了他,认可了他。这是成长过后,爱的和解。六六本人,也在写作中找到了心灵的突破口,弥漫了太久的“饥饿”也终于消散了。作品在描写自家的爱恨情仇中,也用冷静的笔调写入了大背景的时代变迁,动荡终会过去,和六六一样,在岁月的流逝中,一切都渐渐归于平静。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在漫长的苦痛之后,六六用爱疗伤,自我和解,和家人和解,和生父和解,也和社会融入在了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