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伏日来临,全国各地迎来高温天气,很多地区出现中暑甚至因暑热引发热射病致死!面对炎炎暑热,消暑、避暑历代都非常被世人重视,中医作为传统养生防病治病的最主要依托,在防暑消暑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早就从生活、饮食、药疗等方面着手进行防暑消暑,譬如暑夏之日人们喜欢到树荫或山洞或避风亭处乘凉,住凉屋,手摇蒲扇,睡竹席、玉席,枕瓷枕、玉枕、茶叶枕,戴草帽,撑遮阳伞,穿薄纱衣,畅饮深井水、山泉水、饮冰水,伏日进汤饼,进食莲子粥、绿豆汤、暑汤(紫苏叶、藿香叶、甘草)、香薷汤、瓜皮汤(冬瓜皮、西瓜皮)、鳝羹、银苗菜、荷叶粥、莲藕、西瓜(又名寒瓜)、李、杨梅、鲜菱、香瓜等,食冰碗;岭南人习惯煮凉茶祛暑,譬如鸡骨癀茶、五花茶、木棉花茶、夏枯草茶、薄荷茶、桑叶茶、竹叶茶、金银花茶等;人们习惯于暑日去海边、河塘游泳戏水,居家洗薄荷金银花浴等,人们常配备清暑益气丸、藿香正气丸、十滴水、人丹丸、清凉油、薄荷油等防暑药物。 而今虽然空调、电风扇已经遍布,但是外出依然会感到暑热袭人,特别是一些必要的户外工作以及田间劳作仍然会出现中暑。在此特介绍两款解暑方剂来防治暑热: 醒神消暑饮 组方:铁皮石斛10克,竹叶卷心30克,莲子心6克,乌梅肉15克,西瓜翠衣60克(鲜品),罗汉果1/4枚,薄荷叶4.5克(鲜品后下),紫苏叶1.5克(鲜品后下),水煎煮,作茶频饮。 功用:清热解暑、养阴生津、除烦醒神 。 适宜人群:适用于中暑所致头目昏沉、发热汗出、烦躁口渴、多饮而食欲下降、小便热等的调治。 方义:方中石斛甘咸而寒,补中有清,能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为九大仙草之首,《纲目拾遗》谓“清胃除虚热,生津,以之代茶,开胃健脾”;竹叶卷心味甘苦淡,性寒,清心除烦、消暑解渴,《本草再新》谓“清心泻火,解毒除烦,消暑利湿,止渴生津”;莲子心苦寒,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民间常用之泡茶饮,《本草再新》载“清心火,平肝火,泻脾火,降肺火。消暑除烦,生津止渴,治目红肿”;乌梅肉酸涩平,生津止渴、消食除烦、开胃解腻;西瓜翠衣味甘淡性寒,清热解暑、泻热除烦、清利小便,善清暑热,能解烦渴,《饮片新参》谓“清透暑热,养胃津”;罗汉果味甘性凉,体轻润降,清热利烟、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又可以矫味使药味甘甜可口,《食物中药与便方》云“消暑,止渴,清肺化痰,润喉”;薄荷叶味辛性凉,芳香清凉,能宣散风热、清利咽喉、健脾利胆、透疹解毒、疏肝解郁、清利头目,为药食两用之品,芳香辟秽,善除夏令暑湿秽浊之气以消火解暑,又能清新口气;紫苏叶味辛性温,解表散寒、行气宽中、开胃下食,药食两用被宋代翰林医官院称之为“汤饮第一”,夏季用之泡饮能祛湿解暑、和胃散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暑、养阴生津、除烦醒神 之效。 天水瓜皮饮 组方:西瓜翠衣30克,滑石18克(包煎、先煎),甘草3克,水煎去渣取汁,放凉后频服。 功用:清暑化湿。 适宜人群:中暑的预防和治疗。 方义:本方即天水散(即六一散、益元散)+西瓜翠衣组成,方中六一散被誉为“凡人之仙药”,其中滑石甘淡性寒,质重而滑,淡能渗湿,寒能清热,重能下降,滑能利窍,既清心解暑,又下利膀胱水道,除三焦内蕴之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解;甘草养阴清热、泻火和中,与滑石配伍,一则甘寒生津,使利小便而津不伤,二则缓和滑石寒凉质重之性,以免伐胃伤脾;西瓜翠衣味甘淡性寒,清热解暑、泻热除烦、清利小便,善清暑热,能解烦渴。诸药合用,共奏清暑化湿之效,善调治盛夏暑湿,症见身热汗出,头目昏沉,口渴心烦,小便短赤或涩痛,或见呕吐泄泻,皮肤湿疹、痱子等。 以上两首解暑方剂在夏日运用起来相对方便,而且男女老少咸宜,值得推广。此外,夏季暑热炎炎之际,可以进食:炒白扁豆30克,五指毛桃30克,布渣叶30克,煲瘦肉汤,以清热利湿、健脾消暑。方中白扁豆素有“祛湿第一豆”之美誉,善于祛暑湿,健脾胃;五指毛桃味甘微温,以之煲出的汤气味芳香、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为岭南常用的药食两用药材,被称为“广东人参”,能健脾化湿、行气化痰、舒筋活络、益气生津;布渣叶在岭南被广泛地应用于煎茶作为夏季饮料,被称为“凉茶瑰宝”,味酸性平,善解暑开胃,能消食化滞、清热利湿、消暑消滞,其清热消暑作用最优。清·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云“味酸,性平,无毒,解一切蛊胀,清黄气,消热毒。作茶饮,去食积,又名布渣”。诸药合用,祛暑清热、健脾除湿、益气生津能够很好缓解暑热引起的精神倦怠,身体困乏,心情烦躁,夜寐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口干口苦口臭,大便粘厕,小便黄涩等症。 当然,现代很多人习惯从雪柜里拿出冰镇的啤酒、饮料、雪糕、冰淇淋及瓜果等清凉解暑,殊不知,虽然能够短时间缓解暑热之感,这些寒凉的食物却常常损害脾胃,造成以后急慢性消化系统病变,并不可取。夏季五行属火,在脏属心,绝不可以过度贪食寒凉,损伤人体阳气,民间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季适当进食辛温之生姜可以温中健脾,促进脾胃运化,促进气血津液生成,正气充沛才能更好地缓解暑热。《伤寒论》云“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只有理解传统中医理论,才能更好地运用中医进行养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