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女峰的迷雾》——初看悬疑片,再看政治片,原来是个爱情片

 明gbqvx13q17f5 2022-07-21 发布于湖南

《神女峰的迷雾》拍摄于42年前的1980年,正值新潮的事物走进了中国大陆。当年上映的时候,票房大好,深受观众喜爱。

文章图片1

这部电影小时候当悬疑片看——因为是最早的类型片,才名气那么响。对那时候的我而言,这类片真的都被视为神作。

文章图片2

导演是郭宝昌。

今天的人们可以美美地坐下来,把《大宅门》放一边,观摩一下郭导的处女作了——一部很合时宜的犯,罪片。

文章图片3

需要提醒的是,片中的神女峰并不是长江三峡,全片在广西漓江拍摄,堪称一部漓江风景宣传片。

抛开电影情节,那时的自然风光处处有种特殊的美——总是不禁从老电影里怀念过去!

文章图片4

一开头,风景如画的峰上浓雾那一段,挺吓人的。一位年轻的女画家在神女峰上独自写生,忽见崖顶有两个年轻男子在打斗,其中一人更是拔刀相向。

文章图片5

女画家慌忙跑下山打电话报警。但当警察赶到崖顶时,已不见两个男子的身影。

文章图片6

三天后的夜晚,在神女峰下的河边,村民发现了一具男尸——当日在崖顶争斗的其中持刀男子陶戎戎。

令侦察员们疑惑不解的是,既然先掉下悬崖的是戴眼镜的文学青年,那么陶戎戎又是怎么掉下山崖死去的,谁是杀害他的凶手?

文章图片7

于是,警方迅速将罪犯锁定了争斗中的另一男子——这个叫吴新竹的男子,是个爱好读书的青年。

文章图片8

据这位文学青年的供述:

数月前的一日,他与女友一同在神女峰游玩。两人在山间发现了一处人迹罕至的洞穴,便点了火把进去探险。

在挂满钟乳石、美轮美奂的山洞里,两人发现了一个装有明代历史学家著述的盒子,实属文物局失踪的重要文物。

文章图片9

接下来的情节逻辑就比较扯了:

为了鉴别真假,两人便取了其中一本回去看看(要拿还不全部拿走,就为了回头再来一趟)。

不料此书被偶来家中的无赖——陶戎戎发现,并偷偷拿走(无赖也能认得古书?并且,爱读书的人怎么会有无赖这样的朋友)。

为了拿回被陶戎戎偷走的书并保护剩余的几本,文学青年又再次回到神女峰的洞穴(那第一次干嘛去了)。

谁知,凶恶的陶戎戎竟跟踪至此。(这得下多大功夫啊

为了争夺文物,于是发生了文首的那一幕崖顶争斗,文学青年不敌陶戎戎,被其推下悬崖……

文章图片10

说实在话,我真不喜欢围绕文学青年拍摄的这段,拍摄手法那叫一个简单粗糙!故事情节那叫一个混乱无序!虽然他还是重要的始作俑者。但是,悬疑的设置太差了,好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不过看到这里也算明白一半:影片讲述的神女峰的这桩命案,与几本遗失了的明代文物被盗有关——这就是一部明末古书引发的血案。

文章图片11

警察第一个找的就是目击者,当时报警的女画家赵欣,面对警察的询问,赵欣表现得很有戒心,她的冷漠出人意料。

女主角的一句话:

你们这样的人,如果没有事情,谁愿意搭理?

文章图片12

我隐约开始觉得,赵欣对公安刑警这些人的反感,源于她在特殊时期(WG)受过的迫,害——那时候,穿白色制服的人,是不受待见,被讨厌的。

文章图片13

女二,是陈肖依扮演的反派,烫着卷发,衣着时髦,美丽时尚,给人印象深刻。

那个年代的美显得很自然——观众当年都觉得陈肖依好美,几乎盖过了正方女主角。

文章图片14

绰号“靓猫”的她,越演到最后越楚楚可怜。她向公安倾诉自己“没有户口,没有单位,没有一切……”的委屈,倒是蛮有时代特点。

文章图片15

盗窃集团头子(也是元凶)“秃鹰”,在电影前多半部一直不露面,只给观众看个背影。

文章图片16

三流演员袁苑,很多老电影都有他。那个年代,袁苑演了不少配角,但没有几个好人。

袁苑在影片中的扮相在当时算是很潮,很西化的了,花衬衫,喇叭裤,还有发型,像李小龙——这是时代的标志。

坏人拿出来个匕首,就把在场的男人女人吓得满脸惊慌——一出场的袁苑,确实把人吓得不轻。

文章图片17

袁苑成天晃晃悠悠不务正业,可人家是正宗的干部子弟——局长之子,被导演郭宝昌拿来开刀——那些被王朔叶京们美化的所谓大院孩子,其实就是袁苑这样,对娘老子讨钱最狠:

你到底拿不拿钱?看来你得见点血!

其实,要不是自己亲娘老子,你把手砍下来又如何呢?

文章图片18

堂堂高干弟子,和舞会和堕落青年连接在一起,几乎是当时电影的标配——80年小城市文艺青年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穷途末路,是电影主要反映的改开初期的社会情况。

文章图片19

陶戎戎——就属于典型的被“W,G”耽误的“堕落的一代”,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文章图片20

作为电影背景,电影就是借陶戎戎这个角色的陈述和回忆,控诉着那个黑暗的年代。

文章图片21

连一部悬疑片都充满了对那段历史的控诉,这也是80年代电影的特色。

陶戎戎这段“理想因何幻灭”的自析独白——刻画还是比较独特的:

经典著作也不一定全对,我什么主义也不信仰。”

“这些年一切都破灭了,社会、人生都是虚伪、撒谎和欺骗。”

“我要弥补生活欠我的债,什么理想、未来都是空的,我要尽情地玩乐、享受。”

说得多好!

文章图片22

如此一来,电影作为刑侦片的方面,就做得比较粗糙——对W,G的反思,远胜过故事本身。

不过,电影用八十年代特有的日常生活气息,弥补了情节衔接处的些许生硬。

文章图片23

在悬疑的基础上,破案刑侦的同时,电影加入了刑警和女画家的一些爱情元素,但给人的感觉是:案子不是太复杂,爱情也不是太精彩,除了显得突兀——初看悬疑片,再看政治片,原来是个爱情片。

这张照片曾经作为当年电影杂志的封面,女画家的造型,让我从此我对烫过头发再用手绢扎起来的女人,有莫名其妙的感觉。

文章图片24

这个电影的妙处还是在于这个女画家,既对W,G时期的公安造成不可磨灭的坏印象,又对新警察新的一面表示了好感和认可,这就比较润滑地主旋律了一把。

文章图片25

这类侦破电影中的侦破案件的主角一定是公安部门的侦察员。这些侦察员无一不是高大、英俊、满脸正气,阳刚,非帅哥不可。

文章图片26

最后再说说秃鹰——这个角色极具那个时代特色的坏人形象,凶狠残暴,外形粗糙,典型的亡命徒。

文章图片27

不过这个电影里的秃鹰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是凶狠罢了。 

文章图片28

电影的前半段很悬疑,可惜迷雾散得太快,真凶揭露太早,后半段就没什么意思了。

文章图片29

公安人员逮捕了秃鹰,文物回到人民手中。

这是政治化案件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因为牵扯到国家安全,军事机密,和文物。

当时很多侦破电影都和文物有关——你的犯罪必定危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没有什么私人恩怨,情杀,或者仇,杀,不存在的。

——就算是犯罪,也得犯得有高度,有内涵。

文章图片30

警察和女画家在一起了。

本片的卖点是它的惊悚悬疑商业类型,而在今天看来,离着惨不忍睹也只有两步之遥。这部电影实在无法满足一个推理迷的熊熊欲望。

这就是个怀旧系列,看的就是个感觉。

披着悬疑片的皮,悬疑背后的时代变迁和政治思潮的冲突,希望引人思考和回味。

说到底,这是一个年代的产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