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画很少有人看懂,为什么被奉为“画家中的画家”?

 木蘭猫不睡 2022-07-21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的画很少有人看懂,为什么被奉为“画家中的画家”?


 | 李忆红

部分图片提供 | 卓纳画廊

版式设计 | 乐天

图文未经《Hi艺术》授权,不得擅自使用




图片

关于绘画的本质,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每次看到德·凯泽(Raoul De Keyser,1930-2012)的画,都会让人产生想画画的冲动,这便是他的魔法。

德·凯泽被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等艺术家、《纽约时报》等媒体誉为 “画家中的画家”。他的绘画抵达了我们少有人敢于深入的地方——那片没有声音的、不可感知的地方。以至于每次阅读关于他画作的评论文章时,阐释性的语词愈显得无力和嘈杂。

图片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Raoul De Keyser) 2012 摄影:Jef Van Eynde





图片              
重新再来,
仍会对他的画一见钟情


2022年7⽉5⽇-8⽉6⽇,卓纳画廊于香港空间呈现展览“拉乌尔·德·凯泽:重新再来”,此次展览拓展了2021年香港空间举办的德·凯泽个展。展出作品包括他的开拓性系列“来吧,再来⼀次”“哈尔门站”和“海沃德”的代表作,均创作于他职业⽣涯⿍盛的1980年代中期⾄千禧年初期。
“来吧,再来⼀次”系列中,每件作品仿佛遵循着不同的构图逻辑,但仍有赖于对⽣物样态、⼏何形式、⽅形、线条和圆点等元素的凝练运⽤。该系列的标题具有与⾳乐相关的隐含意义,仿佛在⿎舞⼀位即兴演奏的爵⼠钢琴师,同时也暗⽰了⽆限变化的可能性。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来吧,再来一次2号》130.2×190.2cm 布面油画 2001

图片拉乌尔·德·凯泽《来吧,再来一次5号》165.1×123.2cm 布面油画 2001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来吧,再来一次8号》 71.1×50.2cm 布面油画 2001
《海沃德之一》(1993)是德·凯泽为1994年举办于伦敦海沃德美术馆的重要群展“⽆界:绘画中的可能性”所创作系列中的⼀件。作品突出了颜料平⾯的层次,它们紧密地贴合着背板边缘,并且朝着中⼼的垂直轴推进——却⼜明显地与之分隔,可谓德·凯泽绘画项⽬中体现其创作之精妙实验性和激进性的绝佳示范。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海沃德之一》 55.3×31.8cm 布面油画 1993

无论何时何地,走进德·凯泽的展览现场,观众似乎很容易无来由地对他的作品一见钟情。正如群展“⽆界”的策展⼈阿德⾥安·塞尔(Adrian Searle)所指出的那样:“德·凯泽的绘画具有⼀种凝视的浓烈质感……画⾥有⾃然,有建筑,有安静的天⽓,还有艺术家独⾃在楼上埋头⼯作的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重新再来”展览现场 卓纳画廊香港空间 2022





图片              
比利时的小城少年,
与那个时代的“新视野”


“我并不想做一个'漂亮’的画家,反倒是希望能粗糙且无所顾忌地创作。”这是比利时画家拉乌尔·德·凯泽(Raoul De Keyser)形容自己的作品时最打动我的一句话。

德·凯泽的艺术与同时期的大师有何区别?为什么他更愿意“粗糙”?带着这些困惑,再次细品他的画,我尝试去理解这位“画家中的画家”的艺术追求,揣测他是以怎样的态度进行创作的。


图片

艺术家工作室 2009 摄影:Christophe Vander Eecken

1930年8月29日,德·凯泽出生于比利时一个不起眼的小城代因泽(Deinze)。作为木匠的儿子,德·凯泽从少年时期开始独自探索绘画,16岁的时候,曾在父母经营的酒馆里举办了首次个展。当时,比利时的绘画前辈罗杰·拉维尔(Roger Raveel)也在展览现场,对这位年轻人的创作天赋印象深刻。

图片
比利时画家罗杰·拉维尔(Roger Raveel,1921-2013)

在与绘画保持暧昧关系的阶段,为了生计,德·凯泽从1950年(20岁)起担任体育新闻记者,从事摄影,持续了二十年。他对文学和新闻了充满热情,为当地报纸撰写有关体育和艺术的文章的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作家和诗人,文学的素养与感知力渗透到他之后所有的画作中。

1963年至1964年间,德·凯泽在罗杰·拉维尔的指导下,进入代因泽美术学院接受系统的绘画训练,重启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并在此期间参加了由拉维尔领导的东佛兰德艺术运动——“新视野”(Nieuwe Visie,该风格在荷兰被称为“新形象”)。

与1950年代拉维尔等人尝试的抒情抽象不同,“新视野”开发出一种新的具象绘画形式,将抽象与具象杂糅,被认为是波谱艺术和新现实主义的局部变体。它的出现恰逢比利时艺术界将焦点从巴黎转移到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艺术界的那一刻。德·凯泽曾表示,这些美国艺术家的作品“唤起了与生活的接触和对绘画的专注。”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男爵在艾尔·赫尔德》105×80cm 布面油画 1964-1966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截断的云》69.8×49.5cm 纸本丙烯 1966

“新视野”是一场以“重新评估日常现实”为宗旨的前卫运动,主要成员还有埃蒂安·埃里亚斯(Etienne Elias)和雷尼尔·卢卡森(Reinier Lucassen)。摒弃了存在主义主导的艺术话语,他们强调以现实生活为创作起点,画面简约、色彩明亮、富有幽默的取景和叙事等波普绘画特征,成为当时比利时艺坛举足轻重的新力量,陆续在欧洲各地举办展览。

1965年,德·凯泽在比利时的德利格画廊举办了步入画坛的首次个展。在他的画里,二战后的欧洲社会景观,如体育运动、休闲、道路基础设施和现代生活空间初见端倪。1971年,德·凯泽和“新视野”的另外几位艺术家,代表比利时参加了圣保罗双年展,闯入大众视野。但很快,德·凯泽便脱离了“新视野”的影响,不断在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

图片
第十一届圣保罗双年展现场 1971
图片              
画框之外,流动的风景

二十世纪的代因泽仍保留着由农田、小山与树林拼贴而成的乡野风光。著名的利斯河(Lys)横穿过这座小城——这条河流深受二十世纪上半叶弗拉芒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喜爱,也贯穿了德·凯泽长达50余年的艺术创作。

一生安居家乡,画作题材遍及“附近”,他带有思辩性的观察能力却从未停滞。在创作初期,德·凯泽笔下色彩饱和的图形块面与干净利落的勾线,无疑回应了当时的波普艺术与硬边绘画。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线条》188×140cm 布面丙烯 1972

那些年反复出现在德·凯泽画布上的形象有窗户、河岸、体育用具和基础设施、露营帐篷、平房等。它们并不像是在唤起对田园诗般的“风景”的赞美,反而表明了比利时的乡村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1960年代当地经济繁荣的时期,这些主题也反映出德·凯泽与美国现代主义产生的共鸣——注重现成物的外观和物体的物理性的艺术理念。

1970年代,德·凯泽十分欣赏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他的绘画也从平面,延伸到画布的周身四面,甚至最后走下墙面,成就了绘画和雕塑的“混血儿”,这一革命性探索与美国同期以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约翰·麦克拉肯(John McCracken)等为代表的极简主义运动的雕塑遥相呼应。

图片
拉乌尔·德·凯瑟 作品名不详 于1969年被艺术家摧毁

通过让绘画“流过”画框的边缘,他的一些画变成了有形的三维“物体”。例如,他将油画木板制成立方体状结构,显示出与其同时代的二维绘画相同的颜色。在1975年的一次采访中,德·凯泽提到了他的抽象景观,只是由绿色、蓝色、白色和黑色的田野并置所生。以及他后来的“亚麻盒子”(Linen Boxes),创造了一种心理或虚构的空间,为作为物体的绘画“获得了一种触感”

同时期,他还制作了七张名为“切片”(Slices)的作品。放置在地板上并靠在墙上的“切片”破坏了传统绘画在墙壁上的观看效应,激活了展览空间。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Slice III》120×25×2.5cm 布面丙烯、油漆 1969


图片
公园里的《Slice III and Slice IV》 1969

而从 1966 年起,德·凯泽以一种几乎博尔赫斯式的叙述方式,将他的“亚麻盒和切片”放置在风景中。正如档案中的各种照片所展示的那样,不同绘画装置的照片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它们还融合了德·凯泽之前作品的片段,最后生成了高度混合、碎片化的图像。

位于自然景观中的《切片》似乎是德·凯泽摄影练习的主题——就好像我们正在看同一幅画,只不过是通过变焦镜头改变焦距,不断靠近被摄物体,得到“新的风景”。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亚麻盒子III》1967-68年 格罗宁格博物馆展览现场 1970年
图片              
自由生长的趣味,
诗意与智慧的幻想之地

同其他二战后成长的欧洲青年一样,德·凯泽酷爱足球运动,早年担任体育记者和摄影师的经历也影响了他的绘画创作。从他的客厅可以眺望S.K.代因泽足球队的训练场,草坪、球门、角球区、袜子,尤其是足球场上的白色边界线,都反复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球场的绿茵与白线启发了德·凯泽在布面绘画和空间运用上的革新。他的第一件足球场和白色边线的绘画完成于1969年。直到2012年,艺术家逝世前的最后两件作品《罗本1》与《罗本2》,分别是荷兰球星阿尔扬·罗本的照片拼贴与一张足球场草坪的绘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1.《无题》(1971)2.《球场》(1971-1995)3.《石膏粉线角》(1977);4.《石膏粉线》(1979,根特美术馆收藏)5.《大厅(3)》(1985,S.M.A.K.收藏)

而仔细对比德·凯泽的画和他拍摄的日常快照,会发现摄影工作所培养的视觉敏感度,使他专注于长焦段镜头所呈现的特写场景,这使得照片和极简主义绘画之间产生了微妙的联接。他借助摄影中光学成像的视觉特性,用抽象化的语言对画面进行主观处理,焦平面(焦点所在的平面,一张照片成像最清晰的部分)和景深的关系在这些画里变成了操控“几何构成”的游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1. 德·凯泽镜头下的门把手与《门把手》(1965)2. 足球场与《石膏粉线》(1970)3. 猴谜树与《东》(1992) 4. 壁橱与《阁楼》(1990)。

除此之外,无论对事物色彩的理解还是对画面主体民主性的选择,德·凯泽的画让人联想到同时代“美国彩色摄影之父”——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的照片。埃格尔斯顿精致、敏锐的色彩表现还原了他对世界的理解,也传达了所处时代的色彩隐喻。他有时也会以一种平面构成的手法将极少的几个色块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奔放与节制并存,鲜艳与冷隽共放异彩。

图片

威廉·埃格尔斯顿《红色天花板》1973

拉乌尔·德·凯泽《在六之前 P.5(Zes voor P.5)》60×50cm 布面油画 1986

到了1980年代后,德·凯泽由形式层面的探索转为对图像和绘画媒介的探究。绘画的图底关系,成了他创作的脉络,单色色域肌理日渐丰富,笔法游走于点、线、面之间,层层叠加于极简的色块之上。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天蓝》62.5×62.5cm 布面油画 1992



随着德·凯泽年龄的增长,一种迷幻的忧郁开始出现,表达了独特的观看世界的方式。不再充斥着标志、符号和场景构成,而是与那些难以捉摸的颜色和精神面貌有关。例如作品《阁楼14》中,绿到发黑的树枝在雾状的粉色里坍塌成混乱的“神经网络图”。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阁楼14》82×67cm 布面油画 1992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小农场之一(柏林合集)》 180×120cm 布面油画 1998



2000年以后,他的作品愈发有了纸本水彩、甚至东方绘画的水与墨色灵动的气质,将油彩运用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地。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无题》60.3×50.2 布面油画 1984-1985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哈尔门站》60.3×50.5cm 布面油画 1984/1985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风中的三个稻草人》90×125cm 布面油画 2006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轻快》34.6×44.1cm 布面丙烯 2010



尽管德·凯泽总是不加掩饰地参照当地的风景及窗外的景色,邻居花园里装饰性的猴谜树,还有各种绿植、灌木丛、桦树的树皮、飞翔的鸟、屋顶、栅栏、洗衣房后院的旋转木马、孩子们玩的荡秋千,和社区足球场上留下的种种标记……但这些画时常像抽象绘画那样,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也是他的艺术最令人困顿的部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1.《软的猴谜树‍》(1982)2.《下沉(皮埃特)》(1983)3.《东》(1992)4.《阁楼 14》(1992)5.《伯尔尼-柏林的帷幔》(1993,弗拉芒政府委托艺术收藏)6.《逗留》(2001)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建筑模型》30×40cm 布面油画 2007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轻柔三重奏》55.6×50.2cm 布面油画 2000


德·凯泽的每一幅画都有自身存在的状态,它们既饱含情感,又带着一种奇妙的引力和明显的轻盈。通过画里的某种“残余物”或像是被画笔擦掉的东西、聚结在边缘处的东西,人们也能脑补出这些事物的反面——是一切都极为完整具态、有秩序、有建构感的作品。

在半个世纪的序列和理性的工作中,德·凯泽在其看似直觉、内敛的画面里,如解码一般暗藏了对社会经历与个人体悟。或许,理解他的画不得不抛弃对弄懂风格、流派的执念,需要安静地伫立,用心体会那流淌着诗意和智慧的幻想之地。

图片              
大器晚成的画坛瑰宝

1992年是德·凯泽职业生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转折点,那一年他62岁。著名策展人扬·荷特(Jan Hoet)邀请他和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参加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展。

图片
德·凯泽的作品在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 1992

两人的作品惊艳了当时的国际艺术界,改变了业界对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绘画艺术濒临死亡的成见,两位相差三十余岁的艺术家也从此成为了忘年交。此外,英国“YBA”的代表人物克里斯·奥菲利(Chris Ofili)、美国“图像一代”的艺术家詹姆斯·威灵(James Welling)等人都从这届文献展上认识了德·凯泽的作品,敬仰他的艺术创作。

图片
吕克·图伊曼斯与拉乌尔·德·凯泽 2008

1999年,德·凯泽以69岁高龄加入了卓纳画廊。而早在七年前,德·凯泽就曾参加大卫·卓纳(David Zwirner)的父亲、德国知名画廊主鲁道夫·卓纳(Rudolf Zwirner)在科隆画廊的最后一场展览。

进入新世纪,德·凯泽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览,例如2004年的欧洲巡回展和2007年的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影响力持续扩大。2018年,比利时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和慕尼黑现代艺术陈列馆联合为他举办了大型回顾展“毕生之作”。

图片

德·凯泽的作品在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 2007

图片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毕生之作”展览现场 比利时根特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8-2019

一直以来,大器晚成的德·凯泽被公认为20世纪欧洲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尤其在同辈及后来的艺术家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包括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托马·阿布茨(Tomma Abts)、苏珊·弗雷孔(Suzan Frecon)、克里斯·奥菲利(Chris Ofili)、詹姆斯·威灵(James Welling)、瑞贝卡·莫里斯(Rebecca Morris)在内的多位著名艺术家,作品中都有德·凯泽的影子,德·凯泽也因此被广泛认作“画家中的画家”。

即便艺术家已于2012年逝世,但他的影响力仍在持续扩大。至今,卓纳画廊已为德·凯泽举办了八场个展。2021年,德·凯泽的个展于卓纳香港举办,是艺术家首次亮相大中华地区的首场个展。
图片
大卫·卓纳与德·凯泽在'拉乌尔·德·凯泽:来吧,再来一次'展览现场 卓纳纽约 2001年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残余”展览现场 卓纳画廊纽约空间 2003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自由“展览现场 卓纳画廊纽约空间 2011

图片
“拉乌尔·德·凯泽:漂流”展览现场 卓纳画廊纽约空间 2015





相关展览

拉乌尔·德·凯泽:重新再來
日期:2022年7月5日 - 2022年8月6日
地址:卓纳画廊香港空间(香港中环皇后⼤道中80号HQueen's 5-6 楼)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