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遍历东阳察实况 句栉字比著信史

 八面山人 2022-07-21 发布于浙江

遍历东阳察实况

句栉字比著信史

——《东阳市志》重修本第一、二册入志材料实地核察记略

吴立梅

重修《东阳市志》第一册之行政区划,第二册之城乡建设、园林景观、水利、能源、交通各卷涉及的内容,相关部门单位及街道镇乡提供了资料,但囿于时间、精力、水平等种种因素,难以做到完全准确。更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入志对象的实物,也处在变化中。市志作为资料性的工具书性质的权威著述,必须严格遵循“字字有来历,句句有出处”的要求,客观真实地记述。但“纸上得来终觉浅”,不经过实地考察,难以循名责实,下笔时心中发虚,也必将影响志书的权威和使用。无人指派,无人督查,纯为责任感驱使,陈云干、吴立梅、杜晓波3人,耗时3个月,遍历东阳城乡,涉足犄角旮旯,登险峰,探幽谷,量桥梁,测深井,录数据,拍照片,获 取第一手资料,为有关内容的撰稿和核实打下坚实基础。其间,杜晓波私车公用,17次驱车其中15个街道镇乡,吕为民2次驱车陪同前往巍山、虎鹿、佐村3镇,周江跃则数次驾车陪同考察江北街道水利设施;另有3次由陆东红驾车,考察湖溪、马宅、虎鹿3镇。

下面,择要略述考察的情况和感受。

一、古井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水井,是没有自来水前的饮用水源。成语“离乡背井”之“井”,是故乡的标志。凡人口集聚之处,不论城乡,均有水井,而且有许多名井,如老城之双泉井、四眼井、龙井、东井、铜井等,而城东街道一都许之南朝古井、东阳江镇曹塘之唐代古井,其历史之悠久令人赞叹。顽石也经不起年长日久的摩刓,许多古井的石井圈被井绳磨损,或光滑,或有凹沟,成为漫长岁月、悠久历史的见证。

但是,随着自来水的普及,水井逐渐丧失了饮用水源功能,或被废弃,或被填埋,仅有极少数留存,这极少数中又只有极少数尚在使用。市内留存年代最早的南莘塘下古井,东晋太元八年(383)所建,1997年发现。资料显示井址在该村郭岩仓家院内,实际上已处于南徐线、里歌线交叉口东南约30米左右的公路北侧,该村5号民居旁。站在井旁,思绪遥接1600余年,似与古人对话。建于南宋末年的歌山镇王村光仙指井,是《民国东阳县志(初稿)·水利》惟一录载的乡间水井,民间说是神仙挑山搭拄拄此而成,井底有4道涌泉,从不枯竭。

  南莘塘下晋代古井

许多古井废弃不用后,或于井旁围栏,或在井圈上加盖。盖子有白铁皮的、不锈钢的、水泥板的、大石板的、或用废弃磨盘的,材料不一,形制各异。市水务局、文旅局和当地乡镇政府在部分井旁立了“保护古井,留住历史”的铜牌,许多不起眼的古井才显现其不凡的身份。

寻访古井的过程中,当地居民多很热情,或指引,或陪同。官桥村书记陈晓华百忙中陪我们走遍全村,看了7处古井。实地察访中也发现,有的古井已踪迹难觅。如横店镇夏源村的夏源井,资料上说“民国廿三年(1934)杜才友助……仍在使用”,实则上前几年已被填埋,处于一片水泥地中,难觅井址。

虽然绝大多数水井退出饮用水源行列,但山泉水却受到许多人青睐。横店镇三景头村的引八面山山泉水建成的血防井,有外村人来此取水。南江水库尾紧邻徐双线旁的矢下山泉,用纯净水塑料桶接水者络绎不绝,竟致排队等候。画水镇石鼓岭泉,所处地势高峻,其旁又在筑路,颠簸难行,但仍挡不住南马、画水等地的取水者。

二、古亭

凉亭,或称茶亭,在陆路上仅靠两腿步行的年代,是行旅者歇憩的场所。旧时道途凉亭,每隔数里即有,相当普遍。城东街道李宅的凉亭就有陇西亭、奎壁亭、迎紫亭、望南亭等。搜索道光《东阳县志》,“亭”字出现491次,绝大多数为凉亭,其中有颇具人文底蕴的还珠亭、涵碧亭、水乐亭、接官亭、三杯亭、乌竹岭亭等。

随着交通工具的迭代更新,凉亭的交通功能、歇憩功能已成过往。所有凉亭均非交通要道所必经,至少半数已杳无踪影,如八面山北麓的禹山亭、石狮亭、朝阳亭等。现存凉亭大多处于路旁或田野中。而横店镇金宅村口的普济亭,四面皆被高墙包围,形同被禁锢。在陈云干帮扶下,杜晓波爬上墙头,才一睹其真容。横店镇泗塘小区的思孤亭,北侧351国道之路面超过亭子之屋顶,东侧民居高耸,西侧为缓坡,瑟缩于三面包围中,处境堪忧。古渊头村东北的蔽芾亭,亭名出自《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自民国32年(1943)建成后未整修,可谓原汁原味,但东间已坍塌。而画水镇王凡村旁的古月亭,亭形正方,单檐歇山顶屋面,市内惟一。

  杜晓波攀墙所摄的普济亭

察访中也有巧遇。虎鹿镇绣屏院村旁之余庆亭,石柱上刻有捐助者姓名,恰巧捐助者赵鸿海的曾孙就在亭内,根据其年龄和代差推算,亭子的初建确定为清代同治年间。

凉亭也有保护得比较好的,如歌山镇莘塘下的莘湖亭、六石街道油塘下的望仙亭。而马宅镇后鲁重建的白鹤亭,气势不凡。

三、古桥

跨江越溪有一定历史的桥梁,随着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的完善,一系列公路桥梁的兴建,其命运也如同绝大多数古井、古亭一样,失去其应有功能。马宅镇下陈村木桥、石拱桥、水泥桥三桥并列,江北街道山口也石拱桥、高速公路桥、高铁桥三桥齐架,径丈之内,祖孙同堂,三代合聚,直显交通事业的发展。蔡守棣老师曾遍历乡镇,编撰《东阳桥梁志》,对南北两江及其重要支流柽溪和白溪上的市域桥梁均一一录载。

我们察考的则是市域内的具有文物意义的现存古桥,且不限于两江及其支流。列入《金华古桥·东阳篇》的10座古桥——叱驭桥、石狮桥、荆浦桥、桐川桥、南马老桥、应星桥、清平桥、施济桥、观音潭桥、歌山桥,自然在重点考察之列。叱驭桥之悠久,石狮桥之秀雅,桐川桥之古朴,应星桥之轻盈,清平桥之高耸,歌山桥之雄伟,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但也带给我们迷惑。许多古桥,旧时以“丈”为单位,而且未经精确测量,毛估估的情况比较普遍,难以确信。即使经过测量,测点不一,数据也各异。如画水镇后溪干的应星桥,其长度、跨度和高度,不同资料说法不一,经实地丈量,桥顶宽2.75米,纠正此前3.62米的说法。该桥的修建年代,许多资料说是元代末年。后经桥名刻石旁之小字辨认,隐约可见“嘉慶”字样,才确定为清代嘉庆年间所建。马宅镇钟山的文昌阁桥,传为宋代所建,实则民国后期所造。

察访中发现,某些有记载的古桥已不复存在。如三单乡下西楼村后门畈的永济桥,现已改建为公路桥。有些桥梁,处于深谷中,早被丛莽密树掩盖。东阳江镇纸铺村的义安桥处在深涧中,该村村长作向导,在无路可走的溪谷探行,方在葳蕤草木中一睹真容。千祥镇周山村建于咸丰八年(1858)的永安桥,原处于通往安文等地的必经之路上,位于谷底。我们沿羊肠小道下行,拨开藤蔓,桥名才显现。歌胡线边地属胡村建于光绪三年(1877)的永泰桥,原为通往桑梓的必经之桥,现在全被草木藤蔓覆盖。

  实测歌胡线边永泰古桥

四、古堰

“堰”其实是水坝,东阳方言称水渠为“堰”,读作入声yuàn,现代汉语没有音义相应的字,于是写作“甽”“圳”或“渊”。“甽干”“古渊头”的地名就包含这个字。

水为农业的命脉,堰为通水灌溉而建,是两江农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市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古堰当属洲义堰,建于汉末,距今1800余年,比东阳建县的历史还长,也是金华地区仅次于婺城区琅琊白沙堰的历史最悠久的水利工程。《金华日报》于去年推出“水通南国,利泽八婺”大型系列报道,介绍20处古代水利工程,我曾向该报记者叶骏推荐洲义堰并提供资料。但该报可能眼光只盯着市本级,却将这一造福一方百姓如此悠久且尚在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遗落。尚在发挥作用的还有巍山镇沈良一带建于宋代的苏渊,堰旁建有苏殿,以纪念南宋时期的苏姓知府。旧县志云:“相传宋乾道年间,屡岁不登,郡守苏公亲自临视。”婺州南宋时期的苏姓知府,前为苏辙长子苏迟,后为苏轼曾孙苏峤,不知孰是。而《东阳白珏沈氏宗谱》载,苏公乃北宋名臣苏颂(1020~1101),在熙宁四年(1071)任婺州知州。还有六石街道的三源堰,依然水流汩汩。歌山大桥上游的三条堰坝,仍在起拦水引流的作用。而横店镇环八面山东、北、西三面的建于唐代初年的都督堰,造福百姓1300余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才完成历史使命。其水渠已被填埋,成为横沈公路的一部分。千年古堰,目前只有石狮桥南堍的涵洞供人怀想。

  洲义堰清流

五、寺庙

市内的宗教建筑大多属于佛教,寺庙遍布。而且大多历史悠久。著名的法华寺、大智寺等建于南朝,唐代建了30座,其中崇信佛教的唐懿宗咸通年间就建了15座,而咸通八年(867)则建了11座。少数属于道教,如城区和画水的两处城隍庙,以及一些本保殿。个别的佛道合一,如横店镇南宫湾的南宫禅寺,即由路西陈氏始迁祖、南朝陈元宝(420~478)舍宅所建的元宝观演变而来。部分为纪念特定人物而建,如纪念胡则的胡公殿。金华人徐端益在南宋初年所撰《元宝观北极殿记》中说:“惟今之施者佛之徒,是慕怖其死生祸福之说,争往输焉。”(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卷十六·杂物志·寺观》)民间信仰,有时自奉甚约,捐输宫观佛寺则毫不吝啬。走进寺庙,林立的功德碑令人目不暇给,堪称华美的南马镇清塘村玉佛禅寺尤为突出。

寺庙建筑之宏伟,首推横店集团易址所建的大智禅寺,七一村对面的尚未竣工的巨型卧佛亦吸人眼球。湖溪木坑坞的天宝寺,初建于民国后期,但扩建之规模也颇宏大。位于白云街道的天宫寺,翠峰环抱,环境清幽,历史悠久,曾为唐代高僧天台宗七祖慧威、八祖玄朗、九祖湛然的驻锡地,是东阳惟一被《大藏经》多次提及的寺庙,目前正在重建中。其中用于安放千手观音的大殿,高44米,空间之大,叹为观止。而白云文化城29.9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香樟雕像,为天下室内佛象之最。江北街道湖沧的惠远寺,精致玲珑,惜乎背景为烂尾楼。核察位于横店花木山庄内的龙山佛境,山庄吊脚楼和别墅住满上海转移来的新冠肺炎患者。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寻访罗汉山上500余尊露天佛像,一无所获,后来得知,因未经批准,已全部拆除。

  重建中的天宫寺

六、公园

公园,公共园林,大众的休闲地。东阳有公园的历史不长,城区的桂花公园、艺海公园、西山公园、儿童公园、南街口公园等于改革开放以后先后建成,以西山公园规模最大,占地400余亩。但与后来的南山森林公园、八面山森林公园相比,自是不可以道里计。不禁赞赏当年的规划者和决策者为主城区东阳江两岸留下大片绿地作广场和公园,给房舍密布的城市留下一条宝贵的景观带。

乡村公园,大多随美丽乡村建设而兴,多利用村旁隙地建造,范围不广,规模不大。但也有个别,如千祥公园,耗资400万建成,占地甚广。而以一村之力建成的公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虎鹿镇溪口村公园,含蜿蜒千余米的小长城,且在继续扩建中。巍山镇白坦的狮山公园被称为“中国第一家农民公园”。巍山镇王宅公园、歌山镇上宅碑林公园、东阳江镇茜畴西山公园、湖溪镇郭宅香山公园、横店镇南上湖兰亭公园、明清宫苑东南万盛公园、画水镇德山公园、南马镇红阳公园、千祥镇金村公园和平畴门前山公园,均各有特色。而虎鹿镇蒋村桥的古树公园,占地2000余平方米,有古树21棵,平均树龄220年。其中最大的香樟,树龄1200余年,胸径10.5米,为市域香樟之冠。湖溪镇螺峰公园,踞山临水,视野开阔,四围风光一览可收。而该镇清潭村的桥头公园,已不复存在。民间集资耗资不菲规模颇大的马宅镇长庚伏狮山景区和矢下龙凤公园,皆在红火了一阵子后偃旗息鼓,景区也呈破败荒寂之象。

  龙凤公园

七、胜迹

胜迹,即名胜古迹,旧县志中专列一卷。市域胜迹,首推处于527国道白峰岭隧道上方的白峰关。现在,山麓至关门辟为白峰岭公园,拾级而上,鹅卵石铺就的古道令人遥想昔年行旅者络绎的景象。冒着疫情期间健康码变色的危险登上关楼,环视四周,深切感受冷兵器时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桑尚线上札关寨隘口,虽无关隘建筑,但地势之险要也值得留下一笔。吴宁县时代的金家故城遗址,除了遗址标示石碑和几处庙亭,已难觅古迹。巍山镇排塘村南的八仙石,旧县志有载,但知其所在者甚少,请了巍山高中华柯老师带路才一探究竟。只是八块石头只剩5块,有3块在上世纪70年代被村民抬走作建房之用,“八仙聚讲”缺了三位。

  白峰关

虎峰山有虎峰寺等建筑,而许孜父子墓在鹿峰,因时间所限,未登临瞻拜。随着树木的日渐葱茏,社姆山更显清幽。而落鹤山或因无人管理,闭门谢客。九峰山也游客稀少,但九峰山庄环境之幽美,设施之完善值得一提。登上处于封闭状态的八面山,实地查看山顶的火山口——“上湖”,清水一掬,好事者竟在其旁石上大书“天池”二字,不知何据。山顶木结构建筑禹王庙、禹王阁、中天寺、福音亭等均倾圮坍塌。修建中的千祥镇西明岩,充满了宗教色彩,与古时读书之地的氛围大相径庭。湖溪镇石洞书院已整修一新,但朱熹的摩崖石刻“石洞之门”等,在风吹雨蚀中历经八百余年已略显模糊,“岚光”题刻则无从分辨。湖溪镇清潭村口厉模于南宋嘉定癸酉年(1213)所书“蟠谷”楷书,或因石质坚硬,红漆填描后,熠然如新。

白云街道得名源头之白云洞,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名胜,历史名人杜幼节、王庭槐、许谦、孙扬、张国维、卢衍仁、张振珂等或读书、或入祀、或奉母、或修书院,均与此有关。但自某农家乐歇业后,一片破败荒凉,而其旁之烂尾楼,与文化圣地的应有氛围格格不入。

八、纪念地

市内最著名的纪念地,除西山东侧的革命烈士陵园外,首推裘家岭中共东阳县一大会址。会址接近山顶,行程紧张,只能遥瞻致意。裘家岭村整体搬迁,便民服务中心的墙上告示已多年未更新。“一大”纪念馆门开着,却不见有人管理。位于横店万盛街南北两端的金佛庄陈列馆和严济慈陈列馆,图片资料丰富。因疫情关系,访者寥寥。在度假村寻访金佛庄墓,倒费了一番周折。而严济慈故居,边门门额上“枕史”“葄经”(枕着史书,垫着经典,形容专心一意读书)所题楷字,被文化水平不高、不懂书法的人重绘,变成丑书,大煞风景。

横店南宫湾及其旁的五官塘,革命战争时期出现了李小英等多位革命烈士,五官塘而且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东阳中心县委驻地,因此,南宫禅寺旁建有纪念亭。抗战期间,县城沦陷,民国县政府曾设于马宅村,柽水桥畔马文车所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历经沧桑,依然挺立。而1944年民国县政府出资建造的柽水桥,多年前险些以15万元人民币被卖。青岩背为古战场遗址,历史可上推千余年,直至唐末黄巢起义时期。与其遥遥相对的杨岩背,峰顶之寨口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南江水库尾端徐宅村边的瑞山庙,是当年中共瑞山支部和瑞山乡农民协会的驻地,庙南小山上建有东磐革命烈士陵园,旁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碑文系编辑部同仁金承善多年前所撰。东阳江镇紫阳山上,矗立新老两块抗日烈士纪念碑,新碑的纪念碑文系我所撰。八达村水岩山麓的卢福星纪念亭,绿树簇拥,镜溪北流,环境清幽。六石街道戚高山顶恢复了碉堡,让人们不忘抗战岁月。石马村诸义东阻击战遗址,“抗日烽火 英雄儿女”群像系近年雕塑。

  杨岩背寨口

九、美丽乡村

广大乡村可谓中国社会的细胞,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崛起,离不开乡村的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随着“两山理念”的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地方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乡村面貌不断改变。许多村庄风光旖旎,美丽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乡村也面临百年不遇之大变局。数千年来,农家均饲养鸡鸭鹅猪牛羊等家禽家畜,而今,除了天上的飞鸟,地上的家犬,乡间很难见到其他动物。而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使用的普及,使得历来依靠柴薪或农作物秸秆作炊爨燃料的历史画上句号。因此,走进绝大多数乡村,都干净整洁,看不到禽畜粪便和垃圾。

美丽乡村,除前述之虎鹿溪口等大手笔建设外,马宅镇的下瑶、殿下、柏里、杨岩、坞口、钟山,歌山镇的俞黄、上周、王村光,虎鹿镇的葛宅、曹宅、夏岩、市口,湖溪镇的象田、清潭、蛟塘,佐村镇的谷岱、赵楼、下里坑等许多村庄都风光秀美。横锦水库上游、东阳江镇的学陶、纸铺、上碧连、西家山等村依山临水,美不胜收。曹宅村将废弃不用的大缸集中放置于水塘底部,既保留这昔日的农家常用之物,又不占使用空间,实属奇思妙想。印象尤深刻的是,上碧连复建了水磨房,使这昔日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设施重现于人们眼前。横店镇的绕溪,是该镇空气最佳的所在。单良村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是农业生产先进。花园村更不待言,一个村就相当于一座城,名声煊赫。总体而言,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固然颇有成效,但就山水风光、空气质量而言,反不如偏远山区。

  上碧连村水磨房

由于建设资金和进度的关系,部分乡村也存在空心村现象,四周光鲜亮丽,中间杂乱破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美丽乡村建设的死角也必将被消灭。而喜欢使用繁体字以显古雅,却不懂得繁简字体并非一一对应,柱联门额上“松柏长青”之没有繁体的松树之“松”成了蓬松之“鬆”,“鹏程万里”表长度单位的“里”也成了表里之“裏”,此外,“鐘”“鍾”不分,“發”“髪”难辨,“舍”“捨”混淆,“雲”“云”合一的情况也不少见,对文字颇为敏感的我们,见到此类情形,有如苍蝇在喉。就内容而言,错别字尚且难免,更别说合辙押韵、对仗工整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作为灵魂的文化,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我们的实地核察开始于今年2月24日,结束于5月25日,大约每周2次,计20余次;核察一天,次日修改整理;其间断断续续,历时整3个月,行程2000余公里。涉及志书300余“目”——相当一部分为文保单位或文保点。资料重核后,删除其中10余“目”,新增20余“目”,纠正资料涉及的修建年代、长宽高等数据及文字描述近万字,对“绝知此事要躬行”感触尤深。除部分曾经到访而又无需丈量的东西岘峰、东白山、巍山屏、八华书院、三都胜境、屏岩洞府、法华寺、灌顶寺、白泉村、几大水库等,足迹遍及18个街道镇乡。

实地考察,并非如游山玩水般轻松悠闲。攀登杨岩背时,误入旧径,初时尚可行走,因树木藤蔓密布,后来则完全在无路处寻找缝隙往上爬。小雨淅沥,山坡湿滑,又担忧蛇虫出没,颇有原始森林探险的意味。我们感慨,已有多年没有这样艰险的经历。核察全被树木藤蔓覆盖的永泰桥时,无法判断桥之边缘,一不小心就会跌落。杜晓波在测量高度时,吕为民抓住其后背,以防意外。由于在外考察,未必赶得上镇乡政府食堂的饭点,因此大多自行解决。在三单乡,竟致中饭也无着落;佐村镇政府所在地,没有饭店,只有一位妇女在烤麦角饼,我们只能以此充饥。

当然,考察途中有时也有意外收获。参访林头村边第二水厂,直观了解自来水的生产;参观泉坞坤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得知生活垃圾大部分被焚烧发电,化害为利。杜晓波关注水车、风车、稻桶上的号字,在马宅镇雅坑、东阳江镇学陶有新的发现。途经马宅镇仙钱村,民居山墙上有关宗泽的壁画引起我们注意,查阅该村的宗谱,了解盘溪宗氏的源流,为市志人口卷补充材料。而在马宅镇柏里和南马镇红阳,发现了完好无损的字纸亭,此物别称字纸炉、惜字炉、圣迹亭、字纸塔、惜字塔等,系旧时用来焚烧有文字纸张的建筑物,因其功能不再,市域内已难得一见。

而由于天气、时间、行程等所限或影响,个别地方未能涉足,除前述之许孜墓、裘家岭一大会址外,黄藤岩未攀其顶,定光公园则铁将军把门无缘进入。核察过程中,得到镇乡街道长编的撰稿者或向导的热情帮助,他们都是当地的活地图,使我们的工作得以简捷而高效地完成。这些人有画水镇的陆献利,南市街道的蒋泰灯,南马镇的吴海有,千祥镇的丁星华,马宅镇的虞关平,湖溪镇的郭高峰,东阳江镇的施克龙,佐村镇的包希惠,虎鹿镇的朱志祥,六石街道的吴新强,及编辑部的周江跃、吕为民、张茂高三位同仁,在此,谨向他们深致谢忱。核察虽已基本结束,但后续修订工作尚需依据一手所得的材料逐字逐句仔细推敲,一丝不苟地落实到志书上。愿我们的相关文字写者愜心,用者放心,为东阳地情留下真实而可信的记录。然而,套用口号“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市志材料的核实、修改、补充、完善也永远在路上,我们将坚持不懈,继续努力,无负使命。

                            2022.5.27撰

原载2022.7.22《东阳日报》,上为原文,word字数8129字,

囿于版面,压缩至5002字,图片也减至5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