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挥毫泼墨,写了一个字“能”,他说的是谁?

 新用户49686918 2022-07-21 发布于黑龙江

1949年5月,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入驻,大上海暗潮汹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打响,先是银元之战,再是“两黑一白”战争。

上海的资本家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方面有才能,可打100分;在政治方面由于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很好,可以打80分;在经济方面共产党缺乏人才,只能打0分。这场战争他们必胜无疑。

但很快他们被打脸,节节败退,损失惨重,此时这些资本家才明白,原来共产党里也有懂经济的能人。

那这位能人是谁呢?

他就是共和国“红色掌柜”陈云同志,作为主管经济的国家领导人,在当时他可是统筹着整个中国经济。

文章图片1

01

临危受命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取得了极大的胜利,中国大陆解放。经过8年抗战,又经过国共决战,中国共产党所要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当时的形势是十分严峻。

长期以来,国民党政府由于要与中国共产党决战,不能不支付巨额作战费用,而支付的方法之一是大量发行钞票,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再则,1949年夏季全国又遭遇大水灾,使粮食产量下降。

“据后来统计,1949年粮食产量比抗日战争前下降25%;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下降53%,消费资料生产下降50%。工农业生产一片凋零。”

要想收拾好这个“烂摊子”,并非易事。当时许多人都在怀疑:“共产党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下治天下。”

谁来收拾这个“烂摊子”?毛泽东马上想到了陈云同志。

1949年5月,陈云同志被召回北平。紧接着中央决定成立财经委员会,由陈云领导全国的财经工作。

陈云深知肩上的重任,那么整顿中国的经济应该如何入手呢?

陈云在房间里慢慢踱步,思来想去。喜欢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陈云,在经济工作中,向来主张分清轻重缓急,善于抓住重点。他曾说:“抓不住工作重点,那就如同在大海航行中把握不住方向一样。”

综合考虑,他决定首先从中国的经济命脉之所在——上海抓起。

文章图片2

02

银元之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在1949年5月27日解放上海的。随着解放军的入驻,人民币也跟着进入上海。

人民政府宣布以10万金圆券换1元人民币的价格进行兑换,同时宣布人民币可以和银元进行互相兑换,按1块银元兑1000元人民币来定价。

上海大量的投机分子,迅速地抢购银元,银元的价格,迅速从1000元涨到了2000元,上海市民对人民币开始产生怀疑。而大陆的金银基本都被蒋介石带到台湾,人民政府手里确实没有足够的金银。

怎么办?

1949年6月10日,上海政府发动银元之战,查封金银投机大本营,逮捕投机首恶分子250名。第二天,银元价格就从2000元跌到了1200元,物价也跟着普跌。

强制百姓使用人民币,并不难,纯粹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就可以了。

文章图片3

但靠枪杆子这一套,可以让人们强制使用人民币,但却没办法稳定基本民生物资的价格。蒋经国在上海打虎,搞金元券改革失败,就是这个原因。银元之战失败后,上海的投机分子瞄准了“两白一黑”,也就是粮食、棉纱和煤炭。

8年抗战3年内战,11年的历史表明,物资价格必涨,不管怎么搞都会涨,而且是大涨特涨,谁囤积物资谁发财。

不法资本家趁上海处于新旧交替的混乱时期,囤积居奇,上海物价如同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人心浮动。

03

“两白一黑”战争

1949年7月19日,陈云启程奔赴上海。他一到上海,就下大气力抓“两白一黑”。

陈云以为,在“两白一黑”之中,煤炭只要保证不断从北方运到上海,就能稳住。与不法资本家的斗争焦点在“两白”,尤其是粮食。上海的不法资本家大量囤积粮食,致使粮价上涨,造成百姓恐慌。

陈云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调查研究,他善于发现事情真正的来龙去脉,把握问题的根源。

文章图片4

经过调查,陈云认为上海需要每天供应300万斤粮食,才够市民消费,这是底线。想清楚后,作为中国宏观经济总调度师,陈云大将风范充分展现出来。

7月底,正值江苏的早稻成熟,而且价格比上海低,陈云派人到江苏大量购进大米,运往上海。

陈云又急令“东北自11月15日至30日,须每日运粮1000万至1200万斤入关”。另外,又从江、浙、皖以及东北、华中、四川急运4亿斤粮食至上海。到了1950年上半年,上海国家粮库储存的粮食高达17亿斤。

起初上海的不法资本家见了粮食就抢购,“吃”进一批又一批粮食。可是当大批粮食源源不断抵达上海后,不法资本家虽“囤积”而“无法居奇”,最后不得不低价抛出,亏了血本,上海市场上的粮价也就平稳了。

从此,这些人明白了共产党里也有懂经济的能人。

文章图片5

在粮食问题上打不过共产党,不法资本家把棉纱作为囤积的对象。上海投机商们开始囤积棉纱。一时间,在一个月里上海棉纱价格上涨了4倍!

陈云一边从各地调来大量棉纱,按兵不动,一边在1949年11月25日通令在上海、北京、天津、武汉、沈阳、西安等大城市大量抛售纱布。

起初不法资本家还拼命“吃”进,到了后来“吃”不动,上海的国营纱布公司依然在大量抛售纱布,迫使棉纱价格恢复正常。不法资本家再度败下阵来。

“两白一黑”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在中国,连续12年的恶性通货膨胀,终于自1950年3月起,被制止了。物价平稳,民心也就稳定了,中国共产党也真正抓住了上海的经济命脉。

陈云曾说,自己那时主管经济,犹如挑着一担“炸药”:担子的这一头是物价,担子的另一头是粮食。不论是物价问题,还是粮食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像炸药一样爆炸,引起全国性的大动乱。

幸运的是,中国有了陈云,这两担炸药都没有爆炸。

毛泽东很赞赏陈云为制服物价飞涨所作出的贡献,指出“这一胜利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

文章图片6

04

“统购统销”

陈云在平稳了物价、平稳了粮价之后,稍稍喘了一口气。但很快他就发现,他肩上的一担“炸药”,物价已不大会爆炸,但是粮食仍是个大问题,弄不好就会来个大爆炸。

1952年,国家收购的粮食为660多亿斤,扣除返销粮之后,只有560多亿斤,差额达100亿斤上下!中国人口众多而耕地有限,粮食严重不足,成了困扰陈云的大问题!

1953年,东北又遭水灾,粮食减产,粮食贩子开始活跃,全国的粮贩子一下子猛增到几十万人。这些粮贩子开始囤积粮食,有些地方出现抢购粮食、哄抬粮价的现象。

粮食这个“炸药”桶,已经在冒烟了!

1953年,陈云开始集中精力解决粮食问题。陈云研究了中国市场粮食的流通规律:粮食要从农民那里收购,然后由国家或商人售给消费者。

陈云以为,处理好中国的粮食问题,最主要的是处理好2种关系:一是国家跟农民的关系,二是国家跟消费者的关系。

为了处理好这两大关系,陈云提出“又征又配”这一方案,就是说,国家对农民“征购”粮食,而对消费者则采取“配给”粮食。陈云的这一方案,后来被称之为粮食的“统购统销”。

在制定“又征又配”这一政策时,陈云曾经仔细研究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时期和日伪占领东北时期使用的方法,比较了德国和苏联使用过的方法,在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才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这一决议就是根据陈云的意见,由邓小平起草的。

所谓粮食的“计划收购”,被称之为“统购”;粮食的“计划供应”,被称之为“统销”。由于实行了“统购统销”,陈云解决了粮食问题。

文章图片7

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在20世纪50年代,陈云针对物价、公债和钞票的发行、粮棉油统购统销、工商联工作、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都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陈云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仍然主抓经济工作,李先念协助陈云抓经济。

李先念曾说:“我一生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徐帅(徐向前),教会我打仗;一个是陈云同志,教我管经济。”

据薄一波回忆,当时他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工作时,说到陈云主持中财委工作很得力,多谋善断。毛泽东听了,没有说话,顺手拿起笔来,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能”字。

这一“能”字,可以说是毛主席对陈云能力及经济工作的极大肯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