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逃不开的难题:我好担心我的孩子被人欺负

 五千韧月 2022-07-21 发布于河南

作为一名不太正经的育儿博主,据我多年来暗中观察,熊孩子们最让家长气得跳脚的事情有三件:

学习不好恬不知耻、沉迷游戏无法自拔、被人欺负不懂反抗。

并列本世纪三大“皇帝不急急死太监”型教育难题。

尤其第三件,明明看上去最好解决,一巴掌拍回去就完了,再不济大声抗议也是极好的,可是熊孩子偏就弱弱地、怂怂地承受着一切,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最近有位读者给我留言,溢出屏幕的气急败坏,可以说是非常有画面感了:

她的孩子长期被一个爱动手的小小孩儿欺负,也就算了,各种教育之下怎么都学不会反抗,也就算了,居然还总是颠颠儿地主动去找人家玩!

图片

这种操作是专门用来气死老母的吗?

她表示完全看不懂。

看不懂是因为她只生了一个娃,样本太少不利于科学观察。

像我这种二胎老母亲就不一样了,早就机智地看穿了一切

生二胎了不起吗?

是的,了不起。

表面上看我们只不过是多了一个样本,而事实上,我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当我们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TA就是宇宙中心

而当我们有两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就成了宇宙中的两个孩子,最普通不过的孩子。

图片

01

换个角度就能豁然开朗

当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发生冲突时,通常定性为敌我矛盾

对方孩子的品行、对方家长的素质都很容易引起我们的不满。

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在教育上尽心尽力,认为对方家长如果也像我们这样高素质,那么对方孩子也应该像我们的孩子这样善良谦让。

我们之所以很容易得出自家孩子吃亏了的结论,是因为有着鲜明的立场

亲疏有别,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但是这样鲜明的立场往往会阻碍我们去观察孩子的天性和孩子之间交往的真实状态,令我们的判断发生偏移,从而不利于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胎老母亲在解决敌我矛盾之前率先引进了人民内部矛盾,不仅视野得到了开拓,连脑洞都得到了挖掘,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图片

众所周知我有两个女儿,大麦高大熊壮但是怂,小米瘦小精悍但是凶。

俩人常年在相亲相爱和打架斗殴中疯狂切换

说是打架斗殴,其实从来没有出现过对打的画面,永远是小米目露凶光手脚并用,大麦哭爹喊娘抱头鼠窜。

说来也怪,小米从学会直立行走的那天起就会直立暴打她老姐,完全无视俩人在体形和体力上的巨大差距,而大麦从来不敢还手

场面有时候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如果我只有大麦一个孩子,估计早已在心里问候小米她妈八百遍,这一家都是什么素质!

反过来,如果我只有小米一个孩子,大概头发也已经愁到掉光,苍天啊我到底该怎么教孩子?

幸好这俩货都是我的,不仅可以吃瓜,连瓜皮一起啃了也无妨

图片

她俩的相处方式,经常连亲妈都看不下去。

大麦对她老妹的爱,低到了尘埃里还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好吃好喝供着,好言好语哄着,做牛做马宠着,在外面走得好好的,只要她老妹喊一声走不动了,二话不说背起就走,哪怕最后自己累趴下。

闲着没事还老越看她妹越可爱,腆着脸追在后面问我可以亲亲你吗亲亲你吗,成功引来一顿又一顿暴打。

这么卑微真的好吗?做人留点自尊不香吗?

我曾经就这个问题采访过大麦,得到的回答极为简单粗暴:

我就是喜欢米米啊!我也没有办法啊!

好吧,你开心就好。

图片

我一度认为这是一段极不平等的关系,小的那只处处占尽便宜。

后来发现并非如此。

小米虽然凶残又傲娇,但也有她的好

两个人在一起玩,她有出不完的鬼点子;老姐磕了碰了,冰袋一秒钟送到;老姐挨我批评,敢挡在前面跟我叫板;老姐被别人欺负,二话不说冲出去干架。

有一次她老姐按错电梯上错楼层,只有几分钟没找着,这货已经哭得情真意切快要崩溃。

总之老姐必须好好的,留给她一个人欺负就对了。

这么深厚又奇葩的感情,我一个外人又能说什么?

图片

也许你要说有血缘关系不一样,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还是有区别的。

但我想说,区别真心不大。

因为小孩的世界远比大人的世界简单得多,小孩的自私和无私都处于一种最原始的状态,常常超出大人的理解范围。

大麦和朋友相处基本上都是这种掏心掏肺长期吃亏模式,受了委屈会哭,哭完又跑去跟人家玩,乐此不疲。

当我放弃了敌我矛盾的立场,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别人家孩子时,突然就心平气和了。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思路

不管是哪家的孩子,本质上都是孩子。

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问题本身

图片

02

并非所有人都会还手

被欺负了要不要还手,这是一个被育儿专家们讨论过一万遍的问题,打出这行字的时候我都觉得心累。

讲真,我常常觉得大人们很无聊,争来争去,好像自己真的能决定什么似的。

我们必须知道一个事实:教育从来都没有强大到可以改变天性的地步。

小米就是那种不用教,天生就会还手的孩子。

多年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只能让她做到尽量不去攻击别人,想让她被欺负了不还手?做梦!

谁敢动她一下试试,反手就是闪电式连环暴击,追出去几十米都要打回来,拦都拦不住。

而大麦恰恰相反,怕是这辈子也学不会还手。

让她去打别人,她宁愿让别人打一顿

图片

曾经在大麦差不多五岁的时候,有一次被小米欺负得实在太惨,我拍案而起,勒令小米不许还手,让大麦“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教她妹重新做人。

结果俩人都疯了。

大麦纠结得直哭,小米气愤得直哭,一起哭得昏天黑地。

我看得目瞪口呆。

事后听到大麦语重心长地对她老妹说:

米米你知道吗?姐姐长得比你大,力气也比你大,如果真要打你,一下就把你打死了。

我不打你,是因为我爱你啊!

我在一边默默地翻了个白眼,心想:

你不打她,是因为你怂啊!

可是怂能怪她吗?不能,只能怪我。

小米的天生霸气明显是随了她爹,大麦的......嗯,天生和气,只能是随了我了。

掐指一算,从小到大别说打架,我连吵架都没和人吵过。

图片

战斗力这种东西,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这个问题一想开了,顿时就觉得再无必要为她操心。

因为既不会吵架又不会打架的我,不仅活下来了,还活得挺好。

倒是听说过有不信邪的朋友,明明自己就长了一张好好先生脸,却不允许孩子面对冲突时有任何退缩。

孩子在外面挨揍了没有还手,回来要再挨一顿揍。

我不知道这种方式能不能培养铁血真男儿,只知道最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三个

1

还手后被打得更狠了,毕竟打架这件事得拼实力。

2

还手后打赢了,从此学会了用武力解决问题。

3

宁可被爹妈揍也不肯在外面还手,主要矛盾转变为亲子矛盾。

如果是大麦这样的性格,那么第三种可能性最大。

因为对于这类孩子来说,大人眼里的“被欺负”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他们主观上并没有受到多大的伤害,可能转眼就忘了。

但是一旦大人把他们定义成懦弱,强调他们应该还手,那么这件事会让他们更痛苦,更纠结

图片

这就好比你在一家餐厅被服务员冲撞了,本来觉得不用放在心上,改天再来好了。

结果身边所有的人都说你应该去维权,不然就是太好欺负了,以后不应该再踏入这家店门,不然就是没有骨气。

可是你明明觉得只是一件小事啊,这家餐厅的东西你一直都很爱吃啊!

这时困扰你的已经不再是服务员的态度,而是被身边的舆论绑架,不得不去维权,既浪费精力又浪费感情

你会无比讨厌这些多管闲事的人。

相信聪明的你已经看出来了,大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忘了谁才是游戏的主角,谁的感受才最重要。

见不得孩子受欺负,希望他们第一时间作出反击,其实是希望孩子用反击来安抚我们的情绪,帮我们出一口气。

我们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还愿意和欺负他的人一起玩,是因为我们无法理解其中的感情和乐趣。

我们竟然不相信他们能够自己选择朋友,选择自己和朋友相处的方式。

这和不相信孩子可以顺利长大一样荒谬。

图片

03

每一种性格都有优势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永不吃亏,最好做一辈子爽剧主角。

可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真的喜欢从不吃亏的人吗?

如果一个孩子在鼓励还手的教育中长成了睚眦必报的小人,这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小米长到八岁,我教了她八年学会吃亏,学会慷慨,学会宽容。

个性是好事,但要有与之匹配的胸襟才行

而天性宽厚的大麦,我反而不太需要操心,她自有一套生存法则

因为不喜欢直面冲突,大麦从小就会利用群体优势和诉诸权威

每到一个新环境,她都会以最快速度结交朋友,并且获得老师的关注。

上幼儿园的时候,身边永远不缺玩伴的是她,总是被老师抱着读故事的是她,最先当上班长的也是她。

上了小学以后甚至还拥有了一支保镖队伍,放学有人专门为她拎书包 。

图片

为什么?

因为她不仅在物质上极其大方,乐于分享,而且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从不计较

吵一架三分钟就忘得一干二净,主动示好毫无压力,我认为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天赋异禀。

比起小米闹起别扭来各种要面子摆架子甩脸子,大麦无疑有着自己的社交优势

这和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

虽然从来不会打架,我从小到大也不见得被谁欺负过(谢天谢地我没有妹妹)。

武力值不行自然就会另寻出路。

于是在长辈们眼里我是最懂事的孩子,在老师眼里我是最乖巧的学生,在同学眼里我是最神气的班长。

读书时拼命读书,读完书努力过上体面的生活,从来不和不值得的人和事纠缠。

由于天然心大,懒得计较,倒是省下很多精力可以好好经营生活。

图片

吃亏是福,做人厚道,其实都是很大的人生智慧。

成年人的世界里哪里有多少非要动武才能解决的问题,真正被冒犯了,还手的方式有很多种,头脑和人脉远比拳头有用得多。

所以我从不觉得教孩子打架有什么必要性,一旦习惯于依靠武力解决问题,情商和智商都该退化了。

长大之后游戏规则一变,打输了进病房打赢了进牢房,真的好吗?

看到这里也许仍然有读者会问:

把吃亏当福,明明被欺负了也毫不在意,甚至主动示好,难道不怕培养出讨好型人格吗?

我猜开头给我留言的那位老母亲就有这种疑问。

讨好型人格有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标准:

是否对别人的反应过于敏感、习惯性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一味讨好别人。

图片

孩子有没有讨好型人格,关系最大的应该是父母,而不是朋友。

父母才是孩子最亲密、最能获得直接利益的人,也是排名第一的讨好对象

如果父母稍一皱眉孩子立刻就会改变原先的意见或者提议努力迎合,那就八九不离十了。

如果孩子总是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据理力争,则完全不必有这方面的担心。

04

孩子自己的感受才是核心

一切脱离年龄说教育都是在耍流氓。

在德国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中,对于被欺负后能不能反击的看法差别很大。

幼儿园里一切攻击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这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还很难理解和界定打人这种行为的合理范围,“正当防卫”可能会导致“防卫过当”甚至发展成习惯性的主动攻击。

而到了小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许打人”已经不再是一种政治正确。

合理的反击是被允许的

通常的规定是:

第一次被攻击后必须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处理;老师警告后对方仍有攻击行为,则允许还手。

图片

小学老师明显会比幼儿园老师有更多耐心来调查事情的原委,最先挑事者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正当防卫”者往往可以完全免责。

这是对学龄孩子理性思维的信任和对他们保护自身利益的认可

而从幼儿园到小学,乃至中学、大学,始终贯穿于教育之中的真正核心是尊重个体的独立性

三岁的孩子即被告知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人生,五岁的孩子即被教会如何认识、区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们用最本能、最笨拙的方式在社交这个领域探索时,他们是真正的主角,而大人只不过是协助者

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绝大多数时候都能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旁人过分的热心反而是一种干扰。

只有在他们遇到真正无法应对的问题时,我们才需要出手相助,比如面对歧视和霸凌。

需不需要,不是由我们说了算,而是由孩子说了算

图片

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保持和他们通畅的沟通渠道,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随意揣测他们的处境。

人生之中,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相爱的人总是相互付出又相互亏欠,岂是局外人能够看得明白

每一段亲密关系的建立,都会伴随着矛盾、冲突、妥协和牺牲,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欺负和被欺负都不过是常态罢了。

我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受欺负,真巧,别人家父母也是这么想的。

说不定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这么给自己加戏的。

-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