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极低病毒血症(VLLV)的认识

 xu中华书馆 2022-07-22 发布于江西

大河向西

2022-07-21 23:30·普通内科主任医师

关注

加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极低病毒血症(VLLV)的认识
#健康2022# #打卡今日小收获#
目前对慢乙肝极低病毒血症的上限仍有认识上的分歧,各国或地区指南不太相同,大约为最高限不超过20IU/ml,最低限为检测值6IU/ml,许多指南或共识定为<15IU/ml。
为何要设定VLLV的概念?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在最低水平,这样即可减少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肝细胞癌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均为抑制病毒药物,而非“杀病毒”药。现有的大量临床证据一再证明:病毒复制量越低,肝慢性损害就越少(或轻)。基于此,肝病专家提出了低水平病毒血症(LLV)的概念:接受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或TAF等一线药物治疗至少48周后,用高灵敏的PCR法(最低检测限为20IU/mL或10IU/mL)可检测到血清HBV-DNA,但<2000IU/mL的慢性乙肝患者,在排除患者依从性问题及病毒耐药突变后,可定义为低水平病毒血症。
临床证据显示:VLL与临床不良结局密切相关!
注意:这里提到了治疗时程问题,即48周,也就是1年时间。如果用一线抗病毒药连续治疗1年,仍不能达到20以下(大多数文献资料的目标)则可视为患者抗病毒治疗未能达到相应的“病毒学应答”,存在低水平病毒血症。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高灵敏度PCR检测技术的出现及普及,大多数实验室可检测出病毒定量在20IU/ml以下,有些甚至可检测达到6IU/ml的水平。
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如果在半年至1年(最迟不能超过1年)的时间内治疗达不到病毒定量在20-15IU/ml以下,将会有较多的不良事件发生。故而,肝病专家提出了“极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概念如上述的数值。
因此,我们理解这个概念有两个要点:第一是治疗时间至多不超过1年,绝大多数在半年内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即可达到病毒定量在20-15IU/ml以下;第二即是病毒定量必须在至多20IU/ml以下。
为达此目标,且能密切监测血病毒量水平,应该在服药的前半年至一年内,每4周检测一次病毒定量水平,以评估药物效果。一般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病毒定量大体每4周下降1至0.5个log数量,甚至更多。
那么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达不到这项标准该如何处置呢?
应该两联抗病毒或选用丙芬替诺福韦,两联指: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或替诺福韦+替比呋啶,后者较易产生耐药。
那么在半年或1年内达到了有效的病毒学应答,接下来又该怎样呢?
应该进入两对半中表面抗原定量的监测,这一阶段的治疗应该是以降低表面抗原定量为目标,如治疗有效,则每3个月到6个月,表面抗原定量将会平稳下降,每次5000-10000以上,大约在治疗的第3-4年,表面抗原会下降到100以下。大多数专家认为当表面抗原数量下降到10以下时,表面抗体则即将转阳,如表面抗体达10以上,则可停药。注意,3针乙肝疫苗注射后产生的抗体定量大多在100以上。而抗病毒治疗后痊愈产生的抗体在10以上即可。
强调,在口服抗病毒药的前6个月,应每月查病毒定量以监测药物疗效,而半年至1年后则应以监测表现抗原定量为主,当然不能忘了病毒定量监测,目的是筛选出抗病毒药是否疗效较差,产生了“VLLV”现象,这种现象对病人是不利的,这也是为何抗病毒如此规范,但仍发生了肝硬化或肝癌的一种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