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蔚南资料(30)介绍《幻灭》 力挺茅盾

 吴越尽说 2022-07-22 发布于浙江

介绍《幻灭》力挺茅盾

1927年大革命陷入低潮,9月起,茅盾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连载中篇小说《幻灭》,之后又陆续发表了《动摇》和《追求》,三个中篇合称《蚀》三部曲。1928年初开始,对这篇小说的评论汹涌而来,由共产党人主办的、以钱杏邨、傅克兴为代表的《太阳社》和《创作社》对茅盾的小说和文学主张作了猛烈批评。《蚀》三部曲中流露出的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产生的幻灭悲观情绪,以及茅盾重视小资产阶级读者群的文学主张是被批评的重点,并武断地将茅盾定性为小资产阶级作家。来自革命文学阵营的声音使茅盾陷入无比苦闷。

但这时,伏志英、曾虚白、复三、罗美、徐蔚南等人认同茅盾的文学主张,并充分肯定了茅盾小说对于时代的反映和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由伏志英编辑、上海现代书局1931年12月出版的《茅盾评传》,最早、最及时地收录了伏志英、复三、贺玉波、罗美、徐蔚南、张月眠、林樾、辛夷、云裳、普鲁士、顾仲彝、绎湫、祝秀侠、徐杰、张平、杨昌溪、钱杏邨、克兴、潘梓年、曾虚白等20人具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褒贬不一。这些人中,伏志英和徐蔚南两人对《幻灭》都给予正面评价,且支持茅盾的力度最大。

徐蔚南评论《幻灭》的文章,标题是《介绍批评和讨论<幻灭>》,最初发表在《狮吼》杂志1928年第8期上,被伏志英收入《茅盾评传》。


徐蔚南在评论一开始,就以法国大革命为参照,认为“中西大变动的时代,竟有这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指出茅盾所经历的是客观现实,而不是他主观上的“幻灭”。

接着,他肯定了作者给青年们提供了一剂“冷静剂”:“为了使青年理智一点,我期待着描写当前大变动时代情态以及大变动时代里的人物的思想心里行动的小说的出现,茅盾先生的幻灭却就在我期待中涌现在我的眼前了,这在我是觉得异常满意的。”

徐蔚南认为革命是波浪式的,有高潮也有低潮,说不定以后还会有高潮,他写道:“前有五四运动的一个浪尖,激起了什么知识运动,反宗教运动,妇女解放,恋爱自由,劳工运动等等的近代戏剧。五四运动之前,更有若干的波浪,此后要涌起怎样的波浪来?谁料得到!但是只在国民革命与五四运动这两个波浪里颠荡的青年的生涯,已尽够给幻灭的作者飞跃的了。”后两句是对茅盾在之前的革命运动中所作贡献的赞扬。


对于小说的艺术造诣,徐蔚南评论说:“我们一气贯串地读完了幻灭之后,深深地感得著者的努力,处处强力地表现出那幻灭的情状来,比了那种即兴式的短篇小说,花前呀月下呀自不相同了。”他对茅盾小说的背景描写,以增加主题的表达等方面的艺术手法,十分欣赏和赞同。

这篇评论,全篇都是对茅盾的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字里行间流露出朋友式的交流的语气,与钱杏邨、章克兴、潘梓年等人的“兴师问罪”式的批评完全相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