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落(改)

 陋室夜读 2022-07-22 发布于辽宁
现代社会的农村,在人们的感想中,总是与愚昧和落后联系在一起,成为它们的代名词。在氏族社会里,村落和血族构成了氏族社会的全部,氏族社会的一切革命因素都是在这里孕育、产生。和社会需要普那路亚婚而后普那路亚婚因应而生一样,村落也是应社会需要而后因应而生。村落和血缘家族共同构成了氏族社会的两大支柱。村落在氏族社会里是最先进最革命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形态。正如城市是阶级社会文明的物质形态一样,村落是氏族社会文明的物质形态
       
村落是人类居所变化带来的革命性后果。考察村落必须从人类的居所历史说起。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先是住在自然界提供的天然住所里。树巢、树洞和洞穴都是原始人群的天然住所。《韩非子》记载“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说明中国的远古人类已会用树木筑巢。早期智人的代表尼安德特人因住于洞穴或岩石下而被称为典型的穴居人。洞穴是原始人类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地方,是他们的生活居住处,是原始人类进行宗教祭祀和艺术创作的场所。穴居生活是氏族社会村落生活之前的种群社会的物质文明形态。

大约在旧石器中后期,人类开始建造住所,文明形态向村落发展。村落的开始与现在社会学所谓的村落文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时间差距很大。最初的人工住所是风篱、窝棚、天幕、地穴、土窑等等简陋的遮蔽所。考古学家在法国尼斯河上的特拉·阿马塔发现21间棚屋,它们被确定属于12万年前阿舍利文化遗址。这个年份非常重要,但是村落的时代还可能往前推。

此后,属于晚期智人的克罗马农人也已经在野外架设天幕或窝棚。在捷克南部的多尔尼·维斯屯旧石器遗址(距今约25000年左右),发现了棚式建筑,它用石头、支柱、兽皮建成,可居住约10人。这个建筑群分住所,屠宰场和墓地,有成套的石器、骨角器、装饰品、骨笛、女雕像和动物烧像,它反映出当时人们过着从事渔猎、采集生活,已经具有氏族社会的特征。 中国河姆渡人建造了干栏式房屋,把柄木桩打入泥土中作为房屋的柱子,在梁柱间用卯榫接和,房屋分两层,是世界上最早的较成熟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村落是与人类用火有着本质关联的,只有人类自如的掌握用火的技术,才会从穴居走向村落。村落的出现反映了生产的进步,劳动产品有了剩余。生产工具如弓箭、细石器等带来了更多的新发明和新经验,村落里开始圈养动物,培植农作物,耕作农地。村落和伙婚是相互适应相互要求的,伙婚需要有固定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村落需要有凝聚力的、集体认同的、更多人口的群体。在生产工具进步要求更高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形态的客观需要下,村落和伙婚共同推进了氏族社会的进步。 因此,村落的历史应该贯穿整个氏族社会。村落在氏族社会时期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现代考古所发现的村落应该是比较完善比较成熟的村落时期,甚至可能是最高级的村落时期。现代社会学里所谓的村落文化就是指氏族社会后期的村落形态。
     
氏族社会的村落是有些共同特征的。村落可分为生活居住区,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地方;公共场所,是人们议事、祭祀、举行节日庆祝的地方;公共墓地,是同一村落具有血缘归属的人们死后共同墓葬的地方,也是灵魂轮回,重新一起生活的宗教意识发生的地方之一。村落的这些特征,本身也说明村落是一个集生产生活形态,组织形态和人群共同体等于一体的社会组织单位。它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大都市,集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等于一体的核心形态。在村落里,生产的要素:如工具、土地和成果,同村落的族民们一样,都被视为一个共同的整体,不分你我,没有私有观念,实行的是共有制。村落的公共事务和公共关系,都是基于整体的共议制(民主制)来实现的,没有权威和小团体利益,实行族民的一致原则。它不同于今天农村的基于宗族血缘的权威关系。村落的整体性比民主性更重要,民主制是现代人强加于氏族时期的观念。村落完美地实现了氏族社会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的统一。 
  

图片

  【喜欢古瓷可以加微信交流h604511】

村落的产生给人类社会带来历史进程的革命性飞跃。村落产生了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完成了人类由游牧狩猎生活到畜牧、农业生活的过渡,直接导致了早期社会的畜牧业和农业经济的产生。定居生活使人们可能训化动物,包括鸡鸭牛马猪狗等六畜,也使人们可能驯化植物,培植玉米、小麦、大米、小米、粟等五谷杂粮。村落随着生产的改进,直接导致了群体人口的增加,促进了人口和生产的集中,而生产和人口的集中,又要求有更高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形态。

村落的功能是一个整体形态的功能,包括物质、精神、社会交往和社会管理(政治)四个子形态的功能。村落是氏族社会整体的缩影,它内在的包含了氏族社会处于萌芽状态的6种社会实践方式以及由这6种社会实践方式决定的社会结构和功能。我们所要强调的是不能仅仅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出发,以唯物的视角看待村落,认为它也就是物质——上层结构单线的因果关系。我们强调人和社会形态都是物质和精神与上层结构所构成的三角结构,是物质——上层结构和精神——上层结构双线的因果关系。村落里包含了精神内涵,包含了氏族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社会观念和处于萌芽的社会文化,包含了氏族社会时期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村落在社会化下形成社会分工并最终引导村落自身走向城市,推进社会进化。村落也使氏族家庭从伙婚制家庭向偶婚制家庭转变,还形成了有各自风格的村落的礼仪、风俗、道德和宗教等观念意识和形式。强盛的村落把村落的观念变成了氏族的观念,强盛的氏族又把它变成了部落和部落联盟的观念,转化为统一的群体文化,成为氏族文化的核心,为民族的形成积累了社会条件,如罗马式国家的形成。

到了氏族社会的晚期,村落容纳不了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适应不了不断分化的社会层次,城市在村落的基础上开始出现,私有制也在村落内部萌芽产生。在全世界范围内,犁耕兴起了,人们带着村落迁移,他们向肥沃的江河流域的河谷、平原、三角洲或草地、沿海的港湾聚集,最终产生了几个不同类型的世界文明中心,村落文明走向城市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