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让90后的孩子们“不让座”?

 人生佳茗 2022-07-22 发布于云南

又是一年开学季,在朋友圈看见大家转发一个公交车司机的微信,说每天早上老年人乘公交车晨练太多,公交车拥挤不堪,不得不把上学的孩子丢在站台上,心里非常内疚,呼吁老年朋友们尽量错开高峰期出行,为孩子们提供畅通的交通环境。

看了这则微信后,感慨良多,想起多年前写的一篇旧文,应好友要求,从以前的文档中找出来,发在此处。

是什么让90后的孩子们“不让座”?

2010年,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的帖子,受到近2万名网友关注。帖子下边众说纷纭,有网友说“90后没素质”,有网友说“让座不是义务”,还有学生上网跟帖说“我们比他们这些老人累多了!”,“我不是不想让,我有时太累了!每天学习到大半夜,早晨五点就起来。你们来拎一拎我们背的书包,有一二十斤!两手空空什么都不拎的老人,早锻炼的时候,劲头比谁都大,我为什么要给他让座?”

当很多人为90后孩子们不让座的行为感到痛心,发出怒斥和谴责的时候,作为一名90后孩子的母亲,我想从我自己的切身经历来说说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是一个每天必须乘坐公交车穿城而过的上班族,我每天乘坐的这趟公交车要途经本市最大的两所中学,乘坐这趟公交车的学生很多。几年前,市政府出台了一项惠民措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凭借老年卡免费乘坐公交车。由此,很多老年人改变了过去在社区买菜、锻炼的习惯,每天早上都乘坐着免费的公交车到城里的超市买菜,或者从城西到城东的公园去进行体育锻炼,这给上班和上学高峰期时段的公交车带来了更大的拥挤。

说起来,我们这个城市的风气还算不错,每天乘坐公交车我都能看见有学生或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只是,每次看见孩子们背着沉重的书包,站在一群兴高采烈谈论着今天的锻炼计划或者是采购计划的老年人旁边,看见赶着上班(上学)的人群为了等待一个行动缓慢的老年人上下车时那焦急的神情,我的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我想:老年人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上下班高峰期只是那么半个到一个小时,老人们在享受着年轻人的尊重和照顾的同时,是不是也换个角度想一想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处境,尽量不要选择在上班上学高峰期出行呢?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要让我们的孩子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首先我们的老人也该具有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慈爱心肠。

南京中学生集体不让座的行为也许确实令人有些痛心,但作为成年人、年长者,难道我们不该进行反思吗?

每个孩子降生时都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心灵上写下善良仁爱还是自私冷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长辈、老师、社会。现在城市里的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甚至连他们的父母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就意味着一个家庭中六个成年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目光都聚集在一个孩子身上,溺爱孩子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老人中尤其突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在家里毫无原则地纵容、迁就、溺爱自己的孙儿,出了家门却要求别人的孙儿为你们让座,尊敬你们,体恤你们,这些被迁就惯了的孩子们能心甘情愿地去做吗?

而某些父母,自身对老人就不够尊重孝敬,平时对他人缺乏爱心和善意,遇事的时候秉承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面对孩子们道德行为上的偏差和缺失时,只会一味地指责训斥,而没有对自身行为进行深刻的检讨和反思。在指责孩子之前请叩问一下自己:我们自己让座了吗?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施予援手了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有什么资格来指责孩子们呢?

孩子们不让座,还有其他更多的深层次的原因。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导致孩子们不能就近入学。为了进入一家教学质量优异的学校就读,很多孩子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上学、放学的公交车上。应试教育让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沉,学习负担越来越重,经常看见孩子们背着沉重的书包站在公交车上,脸上是疲惫、厌倦和无奈。此情此景,我们的社会看到了吗?

此外,实施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让大部分90后孩子失去了“孔融让梨”的机会和氛围,他们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接受着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包围和宠爱,很难体会到关爱别人、帮助别人的快乐。这些,都是导致90后孩子们“不让座”的间接因素。

所以,面对孩子们集体不让座的行为,不要只会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来指责他们,给年轻的90后扣上“道德缺失”这样的大帽子。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自身的行为,审视一下我们的制度和规则是不是合理化、人性化?

传统美德不是仅仅靠写在书上就能传承下来的,更不是靠谴责和训斥就能让孩子们接受,而是需要一代代人以身作则的传递和熏陶。

社会有义务和责任尽量为孩子们提供相对公平合理、轻松愉快的环境,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孩子真正感受到传统美德的魅力,在良好社会氛围的潜移默化中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从心底地以让座为荣,以不让座为耻。

佳茗写于2010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