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二战,就必然会想到战争的“始作俑者”德国,德国是法西斯主义的首脑,独裁与扩张是德国统治者所倡导的理念。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二战期间,身在不同阵营的德国与中国竟然有过不浅的“交情”,甚至德国还将四十多万套的新式武器赠与中国。 这就令人摸不着头脑了,明明各自站在对立面,却为何能够合作呢?答案当然是为了利益,在国际社会里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表面上德国是分文不收地把新式武器赠与中国,可背地里却向中国索要了三样东西。因此,准确地来说,二战期间中国与德国的合作其实是以物易物,各取所需。 为追赶英法,德国发起两次世界大战回想两次世界大战,最初的发端地都在德国。这不是偶然也不是巧合,这背后藏着必然的原因。 对比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或海上霸主西班牙、葡萄牙,德国是内陆国,没有海岸港口,这也就造成了德国在海上交通和对外扩张的相对落后。周围国家大多通过出海远赴其他大陆板块对外扩张建立殖民地,此时的德国心急如焚。 因此德国想了一个办法弥补自己的空缺,在完成工业革命后以发动战争和独裁为主要倡导思想,为自己找寻出路,以此降低与周围国家的差距。由于英国等国家通过对外扩张掠夺,非洲、亚洲等地都被殖民地瓜分,因此德国不得不发动战争,挑战世界。 德国以就近为原则,率先对周边小国发动战争,扩大自己的地盘,将英法等国拉入战争。德国虽然给人一种国土面积不大但是军事工业实力却十分强悍的印象,但在纵观全局,德国也是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这种缺陷就是缺少资源。 矿产资源短缺令德国很头疼如果没有了资源,就意味着再也制造不出大批量的军事武器,就意味着那些先进的军事制造技术只能空手等待。与此同时,资源短缺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后果,影响德国的战争进程。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基于资源短缺问题的考虑,将目光投到了中国身上。 中国地大物博,不仅疆土面积辽阔,各种资源应有尽有。可中国当时已经深受霸权帝国主义的欺辱,再加上此前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在军事制造业方面十分落后,纵使资源再多也是无用。德国思来想去,他们缺资源,而中国缺技术,如果二者合作,互相弥补空缺,岂不是十分美哉。 而且早在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过想与德国合作的想法,但是当时由于国民党力量微薄,德国拒绝了合作。而蒋介石上任以后,依然没有停止这一意愿,蒋介石十分推崇德国的独裁思想。 因此,在双方的商谈之下,中德合作就此促成。德国将40万套武器装备送给中国对抗日本,而中国则按照德国的要求将大量的钨矿、锑矿、锡矿赠与德国。这三种矿产资源是制作先进军事武器必备的资源,不仅耐高温耐腐蚀,还有很强劲的穿透性。 道不同不相为谋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德国明目张胆地把武器送给中国对抗日本,与德国站在同一阵营的日本难道不会愤怒吗?很明显,德国此举定然会引发日军的不满,但是在二战前二者从未签订过任何合约,没有条例规定德国不可以向中国提供援助,因此日本只能是干着急而没有办法。 但是德国向中国提供武器这件事没有持续长久,因为中国和德国站在不同阵营,这种合作必然是昙花一现。随着二战的持续爆发,德国与日本等国家共同签订了同盟国条约,德国就算是有心与中国合作,也只能是想想罢了。德国与日本的关系进一步升温后,德国撤走援军,并停止向中国运输武器装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