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3年,一名领导看报,意外发现身边一名清洁工的身份:特等功臣

 文豪学者 2022-07-22 发布于山东

1953年,《人民日报》非常罕见地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我们都知道《人民日报》的重要媒体地位,那可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一般都是用于发布重要的国家级新闻。

这样一个重要的国家级刊物,竟然在重大的新闻版面上,破天荒地发布寻人通告,不免让很多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文章图片1

图1

这则特殊的寻人通告,很快便有了结果。但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被寻的人竟然是一名年仅三十岁清洁工而且后来还被毛主席在中南海亲自接见

《人民日报》为何罕见地刊发一则寻人启事

1953年的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的政委李耀文派人来到了《人民日报》社,向报社领导出示了一个他们已经拟好的寻人启事,要求《人民日报》尽快刊发。

提起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不妨把时间拉回到我国出兵抗美援朝的那年。

文章图片2

图2

1950年6月 25日,朝鲜内战爆发,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国等西方列国的把持下,通过了“以联合国的名义”向朝鲜派兵的决议。

在这个决议下,由美国挑头,组建了打着“联合国军”旗号的多国部队,其军事力量主要为美国,其他的国家大部分只是派出少量人员象征性地参与一下。

由于美国的介入,整个朝鲜半岛的战势呈现一边倒的局面,同年10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再加上南韩军队,很快便突破了原先朝鲜南北双方共同划定的三八线

文章图片3

图3

美国军队与南韩军队越过三八线,就意味着朝鲜半岛的平衡局势已经被打破,中国与亲美的南韩之间的军事战略缓冲地带也随之消失,美军就可以直接逼近中朝边境。

而此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正是百废待兴、图谋发展之际。新中国并不想打仗,但必须确保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这是我们推动内部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即便在这个时候,党中央和毛主席还是本着韬光养晦的隐忍原则,初始只是调集以邓华为司令员的第13兵团,共25万人,驻守东北,以确保中朝边境的安全。

文章图片4

图4

但事态的发展却远远超出的人们所料,随着美军与南韩军队的不断向前推进,中朝边境的安全风险与压力也越来越大,炮火已经蔓延到中朝边境,并波及我国境内。

在这个时候,毛主席果断地决定,向朝鲜派出志愿军,将美国与南韩军队打回三八线以南,重新形成三八线以北的战略安全缓冲带。

10月8日,东北边防军,即第13兵团,下辖4个军,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并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

文章图片5

图5

11天之后,即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展开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浴血奋战。

随着第50军、第66军的加入,志愿军的第一场战役,便将美军与南韩军队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南侧。不仅扭转了朝鲜半岛一边倒的战局,而且还打下了一块战略缓冲地,为志愿军的战线布局及兵员扩充提供了空间保障。

11月上旬,宋时轮领导的下辖3个军的第9兵团,开赴朝鲜。而以李耀文为政委的第26军,便是第9兵团的3个军其中之一

文章图片6

图6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9兵团的第26军,出现出了一位九死一生、表现卓越的战斗英雄,他不仅是整个志愿军被授予“特等功臣”的231人之一,而且还是获得“一级战斗英难”称号的51人之一

这两个巨大的荣誉同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可见此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贡献与影响力。

就这样一个本来该光荣回国,并受到大力表彰的战斗英雄模范,却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为掩护战友撤退,光荣牺牲了。

奇怪的是,在战后战场清点的时候,人们并没有发现他的遗体,但大家通过现场都看得出来,这么惨烈的战斗,他根本不可能活下来,还是把他纳入了牺牲者的名单。

而26军的政委李耀文,一直没有忘记他。这是在26军中无人不知的战斗英雄,是全军的榜样与模范,而他的牺牲,也是李耀文心中无法抹去的痛。

时间转眼来到了1953年,李耀文在翻阅志愿军烈士名单时,一个让他从未放弃牵挂的人名再一次出现在眼前。

文章图片7

图7

于是,他叫来了军中负责统计建档志愿军烈士名单的人员:“你们最终也没有发现他的遗体吗?”

来人摇了摇头:“当时连续查找了多次,都没有发现,据有人说,他在美军占领七峰山阵地后选择了跳崖。”顿了顿之后,继续回道:“后来也安排了人去悬崖下寻找,也没有发现。”

李耀文自言自语道:“这就怪了,活应见人、死应见尸——”突然,他站了起来:“有没有可能他已经回国了?”

“如果回来,按理应该归队才是,那不成逃兵了。”来人话未落音,李耀文火就上来了:“他在战场死都不怕,这仗都打完了,该过好日子,他当逃兵?

文章图片8

图8

“不管什么情况,既然没找到尸体,就说明还有活着的可能,安排人给我全国去找!”听到李耀文的指令,来人连忙回应:“是,政委!只是全国这么大范围,可怎么找呢?要不登报吧。”

李耀文点头道:“对,登报,这个主意好。要登我们就登《人民日报》,只要他还活着,一定找得到。

于是,便有了第26军政委李耀文派人直奔《人民日报》社,找到社长要求刊登寻人启事的事。

河南郑州一个普通清洁工竟然就是被找的人

而就在《人民日报》发布一则特别的寻人启事前一年多的时间,大约1952年初的样子,经别人介绍,位于郑州的河南省政府招待所来了一位三十岁的男子。

此人名叫雷保森,人看起来非常憨厚老实的样子,只是手脚不太灵便,虽说一副吃过苦、出过力的样子,但身体有些伤病,使不出力。

文章图片9

图9

介绍人只说他叫雷保森,家里有两个老人要养,生活很困难,自己的身子也不是特别好,看能不能安排些轻点的活,重体力他应付不了。

招待所的领导见了雷保森后,一方面看他身子确实有些伤病;另一方面介绍人也是熟人,开了口不好回绝。也就把他留了下来,安排的都是简单的清洁工作。

雷保森虽然身体用不上力,不仅干不了重活,就是这些普通女工都能做得清洁工作,也得干干歇歇,要不缓不过劲来。

但他在体力跟不上的情况下,就用时间与弥补。别人三个小时干完,去一边聊天喝茶的时候,他还是一直在干。其他人可怜他,便想帮他分担些,总是被他拒绝。因为他觉得自己拿着跟别人一样的工资,这活也不能干得比别人少。

文章图片10

图10

这招待所里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有人见他可怜,就同情他,总想着帮他分担点活计;也有人看着他干点轻活都吃力的样子,便嘲笑他,一个大男人又出不了力气,真是没用;当有人看到他宁愿延长时间,也不想比别人干的活少时,就说他傻。

不管是谁,不管有什么样的闲言碎语,也不管其他人什么态度,雷保森总是面带微笑,和气地对待所有人。

从雷保森来到招待所做清洁工之后,一年多的时间很快过去,除了招待所的领导曾知道他的名字外,其他人员都一直称之为老雷。

同事无聊的时候,还是会拿他开涮,雷保森早已习以为常,每当有人问他到底受过什么伤,怎么受伤的时候,雷宝森总是摇了摇头:“以往的事,过去太久,也懒得提了。”每到此时,众人也觉得不好去揭他的伤疤,也就打住了。

文章图片11

图11

就这样一个普通到经常会被人忽略掉的雷保森,在1953年9月的一天,一大早就开始了他日常的清洁工作。一个老同事正手拿一份刚到的《人民日报》,在浏览新闻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则寻人启事。

同事看了下报纸上寻人启事中的照片与名字,放低报纸,盯着眼前不远处的雷保森:“老雷,这报纸上的照片跟你倒挺像呢,也是姓雷,这不会是你吧?

雷保森只当他在开玩笑,仍低头用心干着活,笑着说:“我怎么可能会上报纸?”

同事点了点头:“这话也是,这得多大的人物才能用《人民日报》登报来找,如果真是你,也不用在这干清洁工的活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招待所的领导来到办公室,日常例行地拿起了当天的《人民日报》,也很快看到这则《人民日报》刊发的寻人启事。

文章图片12

图12

当雷保森的照片映入眼帘时,他连忙揉了揉眼睛,自语道:“这照片不是老雷吗?”再一看名字“雷宝森”三个字,惊道:“还真的是老雷!”

一边连忙让人把雷保森叫过来,把报纸交到他手里:“是你,没错吧?”雷保森并不识字,但盯着照片看了两眼,连忙点头:“这照片倒真是我的。”

招待所领导一边让他坐下,一边拿着报纸又对比了一下,不断点头:“没错,我就说这天底下长相名字都一样的人不可能有两个,果然就是你雷保森。”一边一脸疑惑地问:“你以前参过军?”

雷保森本想隐瞒下去的,但看到自己的照片竟然上了报纸,知道这下全国皆知了,也瞒不下去了,便点了点头。

只是此时的心情却非常着急,他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上了报纸,也不知是福还是祸。

文章图片13

图13

“领导,你能不能给我读一下,那下面的字写得什么?”雷保森起身来到领导跟前,眼睛越过领导的肩膀,落在报纸里自己照片的上,心里七上八下。

领导转头看了看他:“这是一个寻人启事,只说是寻找人民解放军第26军战士雷保森,要求本人知晓后即刻归队,发布人是第26军的政委李耀文。

雷保森此时才缓了口气,看来应该是部队知道自己还活着,想找自己重归部队。但他还是难免有些担心,不知道自己回到部队,会不会被当成逃兵对待。

目前这种情况下,即便他不想回去,这事也由不得他了。就在他前脚刚离开办公室,招待所领导的电话就打到了上级那儿。

文章图片14

图14

第二日,雷保森还在犹豫要不要归队,哪天归队,怎么过去的时候,一辆军用吉普车就来到了招待所。车上下来两名军人,首先找到招待所的领导,然后叫来雷宝森。

见到雷保森后,二人马上起身立正,向雷保森敬礼,敬礼后连忙上前握住雷保森的手:“您就是雷保森同志对吧,您是我们的英雄模范,我们曾多次学习过您的战斗英雄事迹。”

旁边的招待所领导,也跟着站了起来,一边上前握着雷保森的手,一边自责道:“老雷,啊不,雷英雄,我竟然不知道自己身边有一个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一直忽视了对您的照顾,我这是犯了大错啊。”

雷保森倒被他们弄得有些手足无措,彼此客套了一番,他回家安顿了父母,就随着接应的人员回到了原先的部队。

当李耀文见到雷保森时,略带怒意地问道:“我们都当你牺牲了,没想到你还活着,既然活着,为什么不归队?

文章图片15

图15

雷保森连忙跟这位老领导敬礼:“报告政委,因为我当时受伤严重,随着野战医院回到了国内,出院后几乎成了半个废人,想着如果回了部队,只能成为负担,所以才——”

直到此时,李耀文才了解雷保森不归队的原因,上前拍着他的肩膀,痛惜道:“就算你不归队,也可以联系部队办理退伍手续,你是可以享受战斗英雄待遇的。”

“我也想过联系部队——”雷宝森看着政委,接着道:“我总觉得自己都这样了,又不能再上战场杀敌,还要找部队领导要待遇,这样不好。”

李耀文政委眼眶有些湿润,这是多么无私的一位好战士啊。雷保森舍生忘死的保卫国家与人民,结果却还要拖着受伤的身体干清洁工的活。

他不能让英雄受委屈。

他还是坚持让雷保森留在部队,并嘱咐当地政府安顿好雷保森的养父母,解决他的后顾之忧,让他安心在部队工作。

清洁工为何受到彭德怀与毛主席的招待与接见

不要说26军李耀文知道雷保森的事迹与大名,连志愿军总指挥彭德怀、毛主席两人,也都对雷保森的名字耳熟能详。

文章图片16

图16

这要从雷保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卓越表现,以及他所获得巨大荣誉说起。

雷保森所在的第26军,1950年11月初入朝,一入朝就参加了第13兵团与第9兵团联合发起的针对美国与南韩部队的第二次战役,将敌军击退到三八线及以南。

1950年底到1951年1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举行第三次战役,将联合国军击退到北纬37度线附近。

1951年1月25日到4月21日,志愿军举行第四次战役,打退了联合国军的重大攻势,稳定了后方,并为后续部队的集结创造了空间与时间。

文章图片17

图17

而这三次大的战役中,都有雷宝森的身影。也正是这三大攻防战役,让雷宝森打出了名头,也打出了战斗英雄的称号。

雷保森的英雄事迹,自然少不了他不怕牺牲的奋勇杀敌,但更重要的是,他不是蛮干,而有着非凡的战斗智慧,是集“英勇与智慧”于一身的战斗英雄。

对于第四次战役来说,持续时间长达近三个月,比前几次的时间都要长,也更加的严酷。

主要是因为,前三次的战役是以攻为主,而这第四次战役,则是以守为主

因为战线拉得很长,几乎每个志愿军驻守点都没有太多的兵员与武器弹药分配。而人少弹药不足的志愿军战士,面对的却是有着坦克、装甲、飞机等先进重型进攻性武器的联合国军与南韩部队

文章图片18

图18

对付这种现代化装备的敌军,在装备弱、人力少、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去打?如何以少胜多?一直是令全体志愿军从上到下都头痛的问题。

而雷保森却凭借着他的勇敢与智慧,打出了“如何用普通的装备与弹药、用很少的人力消灭敌方坦克装甲部队”的成功案例,足以振奋军心。

那是1951年3月24日,雷保森带领九名战士在299高地驻守,目的是作为前哨尽可能阻挡美军机械化部队对七峰山的进攻

一直等到3月27日,美军由一个坦克连与一个步兵连组成的先头部队终于进入视野。

雷保森及战友们对于这种坦克部队并没有专业的战斗经验,在敌军到达前,只能先一遍又一遍地演练各种应对可能

文章图片19

图19

随着敌军的到来,实战就要打响,他们临危不乱,耐心地等待最佳时机。

终于,第一辆坦克来到了最狭窄的通道处,雷宝森用唯一的一枚火箭弹击入首辆坦克的履带上,随着履带的解体散落,这辆坦克正好卡在窄道处。

这样一来,后面的坦克就只能被迫停下,而此时的步兵连还没完全跟上来。就在这时间很短的间隙内,雷保森一声令下,10人分别选定好目标,从坡上直扑而下,将反坦克手榴弹塞入到一辆辆坦克下方。

此时坦克中的敌军已经发现了雷保森等人的动向,架起机枪对着他们疯狂扫射,就在这密集的火力下,随着一声声的巨响,美军的11辆坦克与一辆吉普车全部被炸毁。

以一个班的兵力、一枚火箭弹、十几枚反坦克手榴弹,就消灭了美军一个坦克连,这在整个抗美援朝的战役中,不仅是以少胜多、以步兵对机械化的优秀战例,而且也为后来同类型的战斗提供了可供学习的典范。

文章图片20

图20

雷保森还没来得及庆功,他的四班又被调往七峰山主战场。

在那儿,迎来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击,在全班最后只剩下两人的情况下,为了掩护另一名战士安全撤离,他选择了独自引开敌人,并在战到子弹用尽之际,转身跳崖。

人们普遍认为雷保森已经牺牲,他成为在志愿军中被广为传颂的战斗英雄,也是集英勇与智慧于一身的战斗楷模。在朝鲜战场上,他便被授予了多种荣誉称号。

但雷保森并没有死,跳崖后奄奄一息的他被朝鲜民众所救,并送到了附近的野战医院。当时的战地医院每天收治大量的伤员,根本没时间核对身份,这也就导致部队并不知道雷保森的去向。

而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的雷宝森,却发现他已经跟其他重伤员一起被送回了国内。当他逐渐伤愈之后,也曾想重返战场,但严重的伤痛却让他有心无力。

此时,他清醒地知道,如果返回部队,只会成为负担。他最终选择了悄然离开,回到久别的家乡,回到了年迈的养父母身边。并隐藏身份,成了一名普通的清洁工。

文章图片21

图21

但随着1953年雷保森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人民英雄”,并同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称号,他所在的26军终于通过《人民日报》的一则寻人启事,把他给找了回来。

1957年9月,彭德怀专门向雷保森发出邀请,请他参加国庆八周年的天安门观礼活动,并在自己家里对他热情招待。

随后,早就耳闻雷保森光荣事迹的毛主席,更是在日理万机的百忙之中,专门抽出空来,在中南海亲自接见了这位传奇人物。

结语

1957年9月雷保森参加完国庆观礼,并被彭德怀与毛主席接见之后,他没有被荣誉牵绊,而是选择离开部队,回到地方。

此后,在地方上,拖着他伤痛的身体,任劳任怨地做出自己的贡献,一直到2009年3月9日去世,享年86岁。

文章图片22

图22

这就是雷保森,他既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也是一个普通的清洁工

在他有能力上战场上拼杀的时候,他奋勇杀敌、不畏生死,集英勇与智慧于一身,创下教科书式的经典战斗案例。

而在他身负重伤,因伤致残时,他却没有邀功自赏、居功自傲。而是选择隐藏自己的英雄身份,只为不给部队、也不给当地政府增负担、添麻烦。

他不想因为自己的英雄身份,而享受特殊的待遇。他是一个只从国家利益出发,从不考虑自己个人利益的真正英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