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亚洲刀厂生产的飞行员生存刀

 儒剑斋 2022-07-22 发布于广东

这是一款非常有意思的军用刀具,首先它的结构设计非常有意思,其次这款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PLA生存刀,并非是由军工厂制造,而是由上海最出名的小刀生产企业---上海亚洲刀厂生产的。相对于后期的军工生存刀,刀体和刀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最为显著的特点:1、刀格的设计和材质;2、皮套上一面印有双箭商标和生存刀(以及其英文),后期皮套把商标换成了军徽和另一面印有“上海亚洲刀厂”(以及其英文,后期的皮套则无。下面重点说一下刀格和让人头晕的双箭商标。

一、刀格

生存刀的刀格由正反7字型铜件栓插固定在刀体上,中间有一铜钮也栓插在刀体上,收刀和出刀,铜钮转向与刀柄垂直,7字铜件向刀体侧旋转收缩。由于刀格部位为活动件,为了很好的固定,刀插入刀鞘时刀格也要插入刀鞘内,所以刀鞘口设计呈四方形。

刀具使用时,7字铜件向刀柄侧旋转展开,铜钮转向与刀柄垂直平行,以固定两边的7铜件。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考虑既方便携带也能保护持刀之手。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结构复杂其可靠性弱,操作复杂不利于及时出刀,后期则对刀格进行了简化改进,既方便也实用,制造工序少成本低。

二、关于双箭商标

先看一下市面上可以看到的双箭标示的物品


这类的物品非常多,都是双箭牌但是厂家却五花八门,有“新中华刀剪厂”、“上海东风刃具厂”、“上海亚洲刀厂”、“上海理发工具厂”等,但基本上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日用五金刀具,主要为小刀、电工刀等,另一类是理发用品,主要为剃刀、推剪、电推剪、指甲刀等。

下面我们看看上海的轻工业发展史中有关于五金刀具和理发用品的情况。

      以现代工艺制造的小刀也称“小洋刀”。20年代中期大多从德国、日本进口。沪产小刀始于民国15年吴文华创设的大华五金厂。民国22年亚洲刀厂、民国23年德华刀厂先后开业,生产各种小刀。民国31年新中华刀剪厂除理发工具外兼产小刀。到建国前夕,上海主要制刀厂有大华五金工厂、仁达五金工厂、大华五金厂、新中华刀剪厂和亚洲制刀厂等5家,年产量约11万把,品种主要是单开、双开折叠型小刀,其中较著名的有新中华刀剪厂的“双箭牌”、亚洲制刀厂的“金刚牌”(1960年改为“亚光牌”,1972年使用“双箭牌”)。

     60年代末,新中华刀剪厂停止生产小刀,任务由上海亚洲刀厂完成。1973年,上海专业小刀厂减为2家,职工600余人,年产量786万把。70年代末,上海亚洲刀厂开始生产弹簧锁刀,1983年试制成多功能小刀,款式有折叠型、开启型,产品趋向系列化和高档化。1985年,上海亚洲刀厂引进联邦德国、意大利抛磨设备,生产系列不锈钢厨房用刀。1990年底,上海专制小刀的有上海亚洲刀厂和沪光刀厂2家,职工800余人,厂房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329平方米,专用设备300余台,年产量732.7万把,品种70余种,另外兼制小刀的企业在业内外各有2家,约占总产量的20%。生产小刀的设备比较简单,直至50年代初大部分工序仍依赖手工操作。1956年,业内专制小刀的机械设备仅有马达冲床7台、脚踏冲床16台、磨刀机5台、钻床11台和砂轧抛光机20台。

      为了扩大小刀品种,部分产品于80年代中期采用红木镶嵌的铜质新型刀柄,在装配开口后进行表面光饰,产品档次有所提高。生产小刀的工厂直到50年代后期才规定产品质量标准,其中有刀口锋利度、装配精密度和表面光洁度等,并以此进行检测。1962年初,在上海市日用五金工业公司组织下,各厂制订企业标准和验收规则,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硬度、轻松度和电镀层检测等项目。1983年,规定刀口以削“中华牌”4H铅笔锋利不卷口、不爆口为准。1988年,光洁度测定由对照样板改用电子轮廓仪。1989年6月,轻工业部规定各电镀层采用中性盐雾试验,刀口厚度<0.35毫米,沪产“双箭牌”小刀达标。到1990年,“双箭牌”小刀累计获轻工业部、上海市质量奖9项,其中51型和518型小刀于1982年获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名,折刀于1988年获轻工业部优秀出口产品银质奖,日用小刀在1988年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银质奖。

      80年代初期,大部分不锈钢和少量碳钢由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市分公司提供,部分由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代理进口。初期产品内销为主,外销始于1953年,由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组织出口,年销约百余万把。60年代初,外销比重达50%以上,主销中东国家;70年代,上海亚洲刀厂外销占70%以上;80年代,不锈钢多开刀、自锁小刀和厨房刀在外销中占主导地位。1990年销售总值958.9万元,外销交货值237.3万元,外销地区扩大到东南亚、西欧和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费用增大和管理不善等因素,80年代末上海亚洲刀厂出现亏损。

      我们再看一下小刀企业变革的情况:刀具类上海亚洲刀厂1981年注册成立,在1994年关闭注销,1995年由上海东风家用电器总厂投资上海东风刃具厂。七八十年代是他发展的顶峰,所以让其来进行军工刀具的生产也是很合理的。

上海理发用品发展情况:

     理发刀剪主要是推子(又称轧刀,包括电轧刀)、削发剪和剃刀,统称理发“三把刀”。民国21年(1932年),曾在日本天上轧发刀剪厂任技师的吴伯生于一二八事变后辞职返沪,与其弟在龙华路小木桥路合股创办大上海轧发刀剪厂,月产理发推子六七十打,同时少量生产削发剪,牌号为“血心一二八”,以示不忘国耻。时有从业人员100余人,设备40余台。民国24年,盛行“提倡国货,抵制洋货”,陈发源在上海广东路开设中华发行所,经营各种理发工具,商标为“双箭牌”,同年又将其开设在江苏省常熟县的中华机制刀剪工场改名为中华刀剪厂。民国26年,中华刀剪厂迁入上海改名为新中华刀剪厂,开始生产理发推子。抗日战争爆发,大上海轧发刀剪厂毁于战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原料缺乏,交通中断,产品积压,业内各厂于民国33年全部歇业。民国34年,新中华刀剪厂恢复理发推子和剪子生产,同年华安刀剪厂开业。民国36年又有大华刀剪厂从事理发用具生产,是年新中华刀剪厂开始试产电推子。民国38年,姜万兴剃刀厂改老式木柄剃刀为西式嵌钢剃刀。1951年,新中华刀剪厂生产纯钢剃刀。同年底,上海理发用具业有8家工厂,从业人员500多人,年产理发剪子8.15万把,推子14.73万把,西式剃刀2.66万把。及至1953年,上海理发用具业已发展到35家,从业人员1306人,其中包括一部分生产民用刀剪的工场,多为中小型企业。1956年公私合营后,除上海剃刀厂外,其余33家刀剪厂并入新中华刀剪厂。1972年,上海剃刀厂也并进新中华刀剪厂,使之成为上海唯一生产理发用具的专业厂。1982年,新中华刀剪厂为了促进销售,开始在全国各地设立销售门市部,到1985年共设立30家特约经销单位。

剃刀理发用品类新中华刀剪厂1981年注册成立,其股东为上海搪瓷不锈钢制品联合公司(1986年成立,股东为上海电气轻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其股东为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隶属于上海市国资委)。

从上面介绍不难看出,新中华刀剪厂最早使用双箭商标(民国24年)用于生产理发用品和日用刀具,160年代初中华刀剪厂把刀具生产移交给了上海亚洲刀厂,两个厂家同时使用双箭商标,只不过新中华刀剪厂用于理发用品上,而上海亚洲刀厂则用于日用刀具。其余的一些厂家,都是在公私合营、企业改制等变革中与这两家厂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