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变得明亮,是因为我们心底有光

 彩缤 2022-07-22 发布于陕西

文:彩缤

皮耶罗·费鲁奇:意大利著名哲学家。曾师从精神综合疗法创始人罗伯托·阿萨吉奥里并担任其助手。费鲁奇从事心理治疗三十余年,成就卓著,被誉为“当代欧洲精神心理学的引导者之一”。他长期关注人的心灵与教育领域,作品风格集优美与睿智于一身,为此赢得世界性美誉。

《心灵革命》用十九个章节讲述了改变人生的善意法则。

心理学家西尼·吉拉德在著作《透明的自我》中写道:“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如果善意在根本上是虚伪的,那就不再是善意,而是矫揉造作的礼貌。它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因为害怕冒险,害怕激起强烈的反映或者害怕指责和争论。

因此,诚实不仅和真正的善意共存,它还是善意的必要基础。

只要你没有生活在真实之中,你就不能真实的与他人交流,也无法获得信任,也就不能与他人真正建立联系。

因为当我们说谎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离现实越来越远。在充满伪装和幻想的世界里,善意是不可能存在的。

无害是一种很强大的品质,因为他需要自控力,而且培养这种品质并不容易。它绝不会是弱者的表现,而是那些不软弱、特立独行、不趋炎附势、不造谣生事、不参与私型、不嚷嚷、不冷嘲热讽、不贪得无厌的人所持有的立场。

甘地认为,无害是包括政治关系在内的任何关系的基础,它不仅能够避免暴力,也能避免对手的任何敌对、辱骂和羞辱。它的出发点就是,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来和政治对手周旋。

亚历山大里亚派哲学家斐洛说:“请善待你遇到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都在忙于人生这场大战。”

牢记人人皆处困境能让我们变得更包容。无害也能赐予我们神秘而宝贵的能力,这种能力会让他人感觉更好更舒服。那是因为们对于他人来说是无害的。

不要孤立的去想无害,它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和其它品质诸如温暖、善良、信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它是其它任何精神品格的基础。

阿希姆萨·帕拉莫·达摩说过:“无害是至高无上的法则。只有尊重这一法则,人类社会才有希望存活下去。”

只有彼此尊重、相互合作、彼此无害,人类才能在社会中共存。没有这个法则,整个社会就会陷入黑暗之中。只有具备了无害的品质,我们才能过上真正充实的生活。

记得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

风和太阳打赌,看谁能先让旅人脱下衣服。风先上场,它吹啊吹,但是旅人没有脱掉衣服。风吹得更猛烈了,旅人不但没脱衣服,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紧了。

然后风用尽全力,狂风大作,旅人更没有脱掉衣服,为了活命他紧紧抓住了衣服。

轮到太阳了,它开始照耀大地,天气慢慢的变热,旅人脱下了外衣。

太阳赢了,它依靠的不是蛮力,而是温暖。

有时候我们需要像婴儿那样需要触摸和拥抱,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需要有人交谈、有人理解和欣赏我们、有人关心我们。

温暖这时候不只是一种生理现实,它已经成为一个比喻,成为我们在某人的眼睛里看到的、在她的声音里听到的、在她欢迎我们的方式中感觉到的品质,它是善意的核心所在。

如果我们付出温暖,我们就不会感到寒冷。不论施与受,双方都会受益。当我们付出温暖,我们也付出了我们存在、积极而中立的态度、我们的心。

我们可以给那些接近我们的人带来更重要甚至是特别的改变,而我们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假如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柔情,我们感到足够强大,能放下自己的防御;我们只需要露个面就能为别人带来宽慰和快乐;我们更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能看穿他人深层次的想法和动机;爱、友谊和善意成为我们生活的意义和最高价值……难道这样感觉不好吗?

宽恕不仅仅意味着我不想因为以往的错误而继续愤怒下去,进而毁掉我的人生。

是的,我宽恕,但我心里清楚的记得自己受到的伤害,我会当心不再让它再次发生。

已经宽恕了他人的人仍然会在生活中抵制不公,他只是不再让自己的警报系统始终处于开启的状态,他的枪也不必总是指向敌人。

如果记住下面这个基本原则的话,我们就会更好的理解宽恕:

人体内的每个因素都会相互影响。情感会影响到身体,单个器官的运行会影响到其他所有器官;过去会影响到现在。而现在会影响到将来和某个人的关系会影响到和其他人的关系,等等。

在涉及宽恕时,这种内在交互作用的多样性尤为明显。

如果我们背负着怨恨的重负,我们又不可能是善良的;如果我们太执拗无法请求他人宽恕,也不可能是善良的;如果我们的感情因为内疚和怨恨而受到了扭曲,我们也不可能是善良的。

只有当过去不再支配我们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是善良的。

不论内向外向,开放的交往能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丰盈远景也更可观。怀着这样的心态,我们会把他人视为通往新世界的窗口,一个能让我们成长的途径。

对于那些有能力进行交往的人来说,人际交往是成长的重要工具。与他人交往就像身处一片旷野,那里会产生洞见和改变,是通往圆满人生的康庄大道。

对别人筑起高墙,同时也被别人挡在墙外。我们往往认为这是更容易、更实用的生存之道,让别人嚷嚷去吧,距离让人产生安全感。

但是没有了这些人提供的营养――可能是不同的刺激、相左的观点或新鲜的感情,我们的生活会贫瘠的多。

如果不与人交往,这世上一切珍贵的东西都会失去价值,即便是永生的承诺。

归属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同时也解答了一个问题。我常会问自己:我属于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们属于某个家庭、群体、社会、专业领域,这种归属关系定义了我们,给了我们存在的理由。

没有这种归属感,我们就会感到虚无。没有旁人当坐标,我们就很难或者不可能知道我们是谁。

团体或基体带来的归属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益处:感觉自己得到承认、让我们和他人交流、帮助战胜可怕的孤独。

生命的长河里,我们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即可以培养自己的归属感,也可以决定要不要接纳他人。

这完全取决于我们有多善良。

信任的本质是顺服。放手的能力对我们有着深远和变革性的影响。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无法控制所有的事情,我们可能会放弃必然性或者说必然性的幻觉,我们可以放下自我,接受生命带给我们所有的悲欢离合。

当我们信任他人时,我们自己容易受到伤害,秘密可能会遭到出卖,书可能永远都不会被还回来,但正是这种脆弱性让信任更加宝贵。

因为如果信任绝对安全的话,就会变成官僚主义。

正因为我们置身危险之中,信任才如此温暖和宝贵。

高度信任他人的人并非天真,而是因为他们足够聪明,可以区分什么值得信任什么不值得。

而有的人不信任他人其实是因为缺乏这种能力,所以采取明哲保身的做法,也就是拒绝每一个人。

适度的怀疑是健康和明智的,可一旦它内化成我们的性格、世界观,让我们变得紧张,就会成为我们和他人交往的障碍,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

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发现,幸运者之所以幸运是因为个人的性格,而非神秘的命运。

这不是因为魔法,也不是因为幸运,而是因为他们是开放的、活在当下的、和生活带来的机会同频共振的。

正念具有神奇的力量,他可以赋予人活力。

不管我们的内心世界有多么丰富和浩瀚,它仍然是个封闭的系统,不乏狭隘和压抑。

在他人面前把我们封闭起来会让我们失去平衡,而参与他人的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健康、快乐。

只关注自己会让人更压抑和焦虑。可以确定的是:那些只关注自己而不怎么关注他人的人,更容易感到恐惧和不快乐。

任何人都不欠我们的,要想获得别人的关注,还是多多的关注别人吧,不要总以为自己很牛逼。

在当今世界,要想拥有高情商、高效的解决问题,那就不能缺乏同理心。最能展示、也最能考验同理心的,就是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

同理心并不等同于快乐无忧的品质。相反,同理心往往和失败而非成功、痛苦而非快乐联系在一起。确切来说,只有在事情变糟时,同理心才是有益的。

为了拥有充分而真诚的同理心,我们必须要健康地对待自己以及他人的痛苦。

同情,是同理心最终也最高尚的果实,因为它让我们脱离了自私和贪婪。任何人都会又同情心,即便是最无能、最痛苦、最愚蠢的人。

同情让我们敞开胸怀,又把我们团结起来,它充实了我们的心灵。

生活中的谦卑让我们能够触摸到真正的充实,再也没有白日梦、幻想和假象。谦卑帮助我们在星空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想在学习中达到巅峰,谦卑是最好的工具。

最谦卑的学生认为自己一无所知,在遇到问题时会多做实验和研究,研究证明他们比那些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答案的人学习效率更高。

谦卑意味着更加努力的去学习,让自己准备的更充分。

谦卑也隐含在知足常乐的能力中。在我们这个时代,浪费正成为普遍现象,贪婪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断要求新的特权俨然成为社会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谦卑就更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态度。

越是谦卑的人越会过得平静而快乐。

善良就是在表明立场。善良本身可能无济于事,可能我们的善良起不到什么作用。

我们捐出去的赈饥善款可能被挪作他用。或者,即便我们在海滩捡起一个塑料瓶,明天还会有人再丢下十个。

但这不要紧,无论如何,我们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原则和存在方式。

我们的社会急需善意的特质,诸如温暖、感激或信任。

善意比各种愚蠢的行为要有意义得多,是克服障碍、让人感觉良好和享受生活的最佳方式,也是解决问题的头号利器。

善意不是人生的奢侈品,而是必须品,世事繁杂,人生之路注定跌宕起伏。

对心灵而言,那些最古老的善意法则,反而是人生的嘴大庇佑。

同情、慷慨、诚实、宽容,这些善意的法则不仅仅是生活中小小的施恩行为,更是被人类集体智慧挑选的一套强大生存哲学。

世界变得明亮,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里有光。

生存在这熙熙攘攘的人世间,人人离不开善意。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对身边的朋友、亲人付出善意。

因为,善待他人和善待自己之间没有区别,两者几乎是一回事,最终受益的会是自己,最少,是在精神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