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拥有幸福的婚姻,真挚的友情,成功的事业,是他成功人生的标配――读《洛克菲勒自传》

 彩缤 2022-07-22 发布于陕西
文:彩缤

洛克菲勒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Rockefeller,1839年7月8日-1937年5月23日),企业家,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孚石油公司联合创始人,人称“石油大王” 。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合并了40多家厂商,垄断了美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同时致力于教育和医药领域的慈善事业,曾荣登《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洛克菲勒自传》是一些零散的、非正式的回忆记录,它所展现的内容,是洛克菲勒生活中最难以忘记的片段,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些难以忘记的东西,这与事情的大小无关,也与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无关。

在本书里,洛克菲勒用七大章节讲述了他在自己精彩的一生中遇到的朋友,幸福的婚姻和获取财富的经验,并收录了他在日常生活中为一双儿女写的书信,用深情真挚的笔触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儿女在事业与人生路上的指点和教导。

1

约翰·洛克菲勒曾说:“我有一个甜心,并且我感激我仍然拥有她。”约翰所说的在这个人就是和他执手相伴一生的妻子——劳拉。

劳拉美丽、聪慧又能干,当约翰驰骋商场时,劳拉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是不遗余力,劳拉对后代严格又优良的教育对于洛克菲勒家族的精神传承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5岁的劳拉长得清秀美丽,在学习上更是优秀上进,因为毕业典礼上一篇追求妇女权利的演讲深深吸引了当时高年级的约翰。

后来劳拉毕业成为了一名“自律严谨”的教师,约翰才开始大胆追求心仪已久的劳拉,当时的劳拉其实对约翰也是很有好感,认为约翰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

凭着这份女人的“第六感”,劳拉接受了约翰的追求,事实证明,劳拉的感觉是正确的。

1864年,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当时的约翰尽管已经积攒了巨大的财富,但是结婚戒指却只花了15.35美元,如此“抠门”的婚礼劳拉并没有嫌弃,而是在婚后克己本分,开始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婚后的约翰生意越做越大,陪伴妻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是劳拉并没有因此抱怨一句,无论约翰回来得多晚,劳拉都会等他。

正是因为劳拉的善解人意,二人婚后生活非常幸福。劳拉与丈夫一样倡导平等,反对铺张浪费,尤其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非常严厉。

据说,约翰一家当时住在豪华的宅邸中,但是担心孩子被宠坏,所以劳拉都给他们穿二手的旧衣服,而且以身作则教导孩子要学会节俭。

在劳拉的操持下,约翰一家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每天早上7:30分开始家庭祷告,祷告结束才能吃早餐,而且孩子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收入,在学习与家务之外,他们还要学习音乐,远离烟酒。

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劳拉还时刻准备与丈夫共同面对财富带来的敌视,她对约翰充满信任与信心,从来都不质疑批评。

正因如此,约翰在接受采访时总会提到妻子,感谢她在背后的支持,因为劳拉竭尽所能带给他生活上的照料与思想上的理解,自己才会拥有事业上的成功。

很多人固执的认为:家庭与事业不可能很好地同时兼顾,但是约翰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家庭生活,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妻子在背后的支持,他的人生将会黯淡许多。

美好的婚姻是理想生活的小舟,它承载着爱情、牵挂、理解和宽容,选择一段美好且正确的婚姻对于商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相信在约翰的心中,劳拉是志同道合、可以相伴一生而又无可替代的伴侣。

洛克菲勒和劳拉的婚姻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们一起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初见劳拉的时候,洛克菲勒被她的美貌所倾倒。

不久后他就发现,除了美丽的容貌,她还有一颗仁爱之心,直到和劳拉结婚四十年后,他还没有遇到比她更好更善良的人。

虽然洛克菲勒和劳拉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人,但在婚姻生活里却过得很和谐。他们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容忍对方的嗜好、意见和习惯。

有时候,他们也会出现意见不合的情况,争论也偶尔发生,但是洛克菲勒非常感激他的妻子,因为她把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接受了下来。

在他们组成的家里,洛克菲勒能享受到最大的自由。只要他不违反社会法律准则、道德约束,她都会允许洛克菲勒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同时也希望她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对于妻子的宽宏大量,洛克在心底深深感谢。虽然为对方奉献一切是幸福婚姻的关键所在,是衡量彼此爱情深浅的标准,但洛克菲勒深知,妻子为他做的牺牲太多了,多到让他难以回报。

洛克菲勒经常在想,如果他可以活得更长久,那么他肯定会尽最大努力去回报她,让他做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马丁·路莎曾经说:“没有比幸福的婚姻更加美好,更加充满友情,更加有魅力,以至于能够无比和谐地共同生活的事情了。真挚的爱情是一团谜题的结合体,在这里两人合二为一又各自包容了对方。”

这段话特别符合洛克菲勒和劳拉的完美婚姻。

2

当洛克菲勒收到儿子信时,看到儿子想拓宽自己的视野,为从事公司的管理做准备,并因此读了很多书时,他非常高兴,并写信给儿子,和儿子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学习读书经验。

洛克菲勒平时喜欢将书随时带在身上,抓住任何可能的时间来阅读,享受书本带来的乐趣。

在他看来,工作的劳苦和难熬的长夜都因为书而变得微不足道。有时候,他会觉得日子无限光明无限美好,那是因为他想到周末又可以借到新书。就那样,他熟悉了麦考利的散文和历史著作,了解了班克罗夫特的《美国史》,还有兰姆。

在当今这个社会,有一些人很可怜,他们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对外面的世界缺少实践机会却不通过阅读进行知识性的了解。不管有没有期望,他们对人生到底能够了解多少呢?

进入商界后,洛克菲勒更切实的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就是读人,通过读书可以磨练经营手段。

这个世界上新鲜的事情并不太多,人生的很多方面就是反反复复,而通过读书则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

我们要用一切机会充实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灵魂富有,成为自己的摆渡人。从年轻的时候,跟一些同龄人相比,洛克菲勒就站在一个相当有利的起点上,那就是他花了一定的时间和耐力进行阅读,而很多和他同龄的人却不屑于读书。

五十多岁以后,他对于那些精彩的书籍,还记忆犹新。比如《巴特雷特常用警句集》《医生与心理》《创造人生奇迹》《思考的力量》《信心成就未来》等。

早年的生活经历,史洛克菲勒很早就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在他功成名就以后,他在做慈善事业时,在自己的国家很多地方建立了图书馆。

他觉得,只要有一个孩子能从这些图书馆中收益,那么这些图书馆就不是白建的。图书馆让人明白,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可以得到知识,没有谁可以例外。

3

每一个成功人士,都离不开真挚的友谊,洛克菲勒也不例外。

奥斯勒曾经说过:“对年轻人而言,幸福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情的恩赐。”

没有谁可以离开朋友单独存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只有知己,才会打开彼此的心灵窗户,相互信赖、分享、给予、鼓励,甚至批评。

在生活中,洛克菲勒一直在寻找许多方面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一旦发现一个,他一定会牢牢抓住,因为他觉得这种人很少,实在是一种珍宝。

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有幸找到了另外一个自己,那是一个人一生的荣幸和财富。

所以,找到真正的朋友后,洛克菲勒会和朋友建立牢固的友情,并花时间经营。

建立在生意上的友谊远胜过建立在友谊上的生意。

比如,洛克菲勒和亨利·莫里森·弗莱格勒先生。洛克菲勒和亨利是合作关系,但亨利永远是洛克菲勒最好的助手和知己。他们结盟,得到的不只是投资,更多的是智慧和心灵上的支持。

洛克菲勒和亨利有着共同的梦想,那就是成为石油行业的主人。

他们刚开始合作的时候,一起上下班,一同思考,一同制定计划,并相互激励,彼此坚定信心,除了吃饭和睡觉,他们几乎形影不离。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那段时间却永远是让洛克菲勒感到十分愉快的回忆。

他们在一起合作了几十年,依然亲如兄弟,这份情感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所以洛克菲勒一直让自己的儿女叫亨利叔叔而不是先生,就是这个原因。

在洛克菲勒眼里,友谊不能用金钱买来,因此,他从不尝试去买卖友谊。真情,是获得友谊的唯一途径。

洛克菲勒和亨利之间,不仅仅是追逐利益的共谋者,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严于律己的人,他们都知道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所以多年以来,他们都有着不悔的合作和长久的友谊。

德尔比尔特出身贵族,在南北战争中立国战功,享有将军头衔,因此非常傲慢。战场上得到的荣誉,成为他生活中不可一世的资本,而且他自以为把持着运输大权,可以横行无忌。

有一次,洛克菲勒和亨利要进行一个项目,亨利找德尔比尔特谈运输的事情。可是,得尔这个傲慢的家伙却十分不屑地对着亨利说:“年轻人,你要与我谈吗,你的军阶似乎低了些!”

这是一种严重的侮辱,亨利十分生气。不过,在那一刻良好的教养帮助了他,他没有失态。只是在回到办公室后,摔坏了一个漂亮的笔筒。

看到自己最好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受到了欺负,洛克菲勒安慰亨利:“亨利,不要想这件事了,我一定会为你讨回尊严!”

后来,德尔请洛克菲勒到他那里去谈判,想要同洛克菲勒做生意。洛克菲勒派人告诉他:“谈判可以,但是你要到我们办公室来谈!”

结果,这位习惯课了别人巴结、讨好的将军为了生意,只能屈尊去见比他小四十多岁的年轻人。同时,他还不得不向两位年轻人提出的条件屈服。

往上爬的时候要对别人好一点儿,因为你走下坡的时候会碰到他门。

这就是洛克菲勒和亨利给德尔的最大教训,也让他深刻的明白了这个道理。

4

《洛克菲勒自传》是世界出版史上的杰作,照亮几代人梦想的经典。

这本书中列举了洛克菲勒一生中遇到的很多人和事,他用他的亲身经历,用他的血和泪告诉你,该用怎样不同的处事方法对待你遇到的不同的人,适合每一个有梦想、有上进心、想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的人来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