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以前很火的“稻田养鱼”,现在没有农民愿意干了?

 乡村小水 2022-07-22 发布于云南

“稻田养鱼”自己吃还行,如果想靠这个赚钱那可谓“凤毛麟角”。我叔叔曾经就投资3万元搞“稻田养鱼”,最终血本无归。

“稻田养鱼”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

稻田能创造鱼生活的水环境,鱼能吃掉稻田里的害虫和杂草,可以减少影响水稻生长的草害和虫害,此外,鱼排泄的粪便还能肥沃土壤。因此稻田养鱼是将水稻栽培和鱼的养殖相结合,同一块土地不仅收获了水稻,还收获了鱼,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与传统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相比,“稻田养鱼”实现了鱼类养殖和水稻种植的双赢。因此很多农民在水稻田里养鱼,想着在收获稻谷时顺便收获鱼,搞不好还能卖个好价钱,何乐而不为?

“稻田养鱼”和“包山头养殖”类似,曾经确实红极一时,但是目前很少农民愿意干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4点:

一、稻田养鱼主要是收获水稻,化肥和农药对鱼危害大

在以前的年代,种地用化肥的人很少,稻田基本上只用发酵好的农家肥,这些农家肥不足以危及鱼的生命。再加上那个时代稻秧的虫害和病害相对少,也基本不喷施农药。清澈的溪流灌溉水田,鱼能在稻田里自由自在的生长。

而如今很少有人“稻田养鱼”,其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的水稻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很难有好的收成,鱼对化学物质很敏感,鱼想要在稻田里生存很困难。可以说生态环境破坏了,水稻田里的很多动物都变得越来越稀少了。要水稻还是要鱼?肯定会选择要水稻,水稻是口粮,而鱼仅仅能丰富人们的“菜篮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保鱼还是保稻子不用多说。

二、稻田养鱼,鱼的产量有限

稻田养鱼,鱼的生活状态和野生的没什么区别,这样的鱼个体都会比较小,最大也就一个巴掌大。其次,鱼的密度也有严格控制,一般每平方米最多放2尾鱼苗,每亩田最多养殖1000尾左右,鱼苗放到稻田后多数会死亡。

在稻花鱼生长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没有受药害),任其自由生长,一般每亩稻田可以收获30公斤左右的鱼,产量极低,想赚钱很难,价值就200~300元。

搞“稻田养鱼”,不用人工除草和投喂任何饲料,处于粗放管理状态,不仅鱼的产量低,水稻的产量也不会太高,养殖效益和栽培效益都非常低下,最终得不偿失。

三、不可控的风险很多

稻田养鱼要面临很多不可控的风险,比如常见的蛇、鼠、鸟(白鹭)都会进入稻田捕捉鱼,当然这不算是严重的。

“稻田养鱼”最怕的就是遇到暴雨,暴雨很容易涨水或者把田埂冲垮,这样鱼就会被冲走。其次稻田里水的深度也很讲究,水过浅会影响水稻的生长,会影响鱼的呼吸,如果遇到高温天气鱼会被蒸熟,而田里水满鱼会跑。

因此,稻田里的水一定要控制好深度,在旱季田里绝对不能缺水,水源必须要充足。收稻谷之前一般会把水放干几天再收,这就需要你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田里的鱼处理完。

就比如我们这边农村的沟渠里水很少,上游都是建有水库的,一般都是耕种季节才会泄点水下来,因此水的稳定性很差,你很难保证沟渠里随时都有水。就算沟渠里有水,你能保证上游的人不喷农药吗?

四、稻田鱼和普通的鱼差别不大

稻田鱼和普通的鱼在外表和口感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如果你去集市上买“稻田鱼”,别人并不能分辨你的是什么鱼?可能还会嫌弃你的鱼个头小。其次稻田鱼在口感上和普通的河鱼没有明显的区别,相反有的人会觉得这种鱼泥腥味很重,往往会出现“有市无价”的局面。

总结,“稻田养鱼”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但是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多不稳定因素,而且还费时费力,利润点低,尝试过的自然不会再次尝试。

稻田养鱼不仅要看天吃饭,而且还要精心呵护,投入和产出严重不成正比。一块地收获几十条吃起来虽然很鲜香,但是效益很低,要搞养殖就搞现代养殖。

真正“稻田养鱼”绝对不会在乎利益,都是随便养点自己够吃就好,到农忙时节能多一个菜,鱼最终收获的多少根本不在乎,如果想高密度养肯定不行,鱼比稻多,行得通?

要记住,“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仅仅是生态养殖模式,并不是经济养殖模式!如果稻田养鱼变成产业化,一亩稻子还没有一亩稻花鱼收入多,那这种稻花鱼绝对不是纯自然生长的鱼,饲养者会为了利益往稻田定时喂鱼食,准确说是饲料。稻田鱼的初衷是自给自足,你如果想实现大规模养殖稻田鱼,那就是本末倒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