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过后的入境游将走向何处

 窦俊杰David 2022-07-22 发布于北京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比较“狗血”的剧情,2020春节期间,我有幸跟随北京海外文化交流团对爱沙尼亚和芬兰进行了海外交流活动,在芬兰当地时间的大年三十下午,我做了名为“欢乐春节”的北京旅游推介,推出了2020年北京精品旅游路线。推介会效果很不错,我们派发了大量的旅游优惠券。当我还沉浸在本次欧洲之行的喜悦的同时,国内因为疫情已经停止了相关的旅游活动——也就是说,领到优惠券的外国朋友,要想来中国,得等到几个月后了。谁看到整个剧情都会“呵呵”两句吧,这场疫情的出现,将会在一整年内影响着这个本来已经比较艰难的入境游行业。从2003年非典经验看,我记得当年是3月23号送走最后一个团,然后在家休息里三个月左右。非典之后的第一个团,是一个同事接的澳大利亚团,我还依稀记得这几个场景:那个团住国际饭店,我们作为协同在酒店Stand by,客人从机场到酒店全程当时是警车开道,有一天晚上还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由市政府举办晚宴。当时我们就感慨,这帮老外估计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会获得如此之大的“礼遇”,这次非典后的中国行,一定成为了他们一辈子最有意义的纪念之一了。我想分享一点,就是最坏的日子一定会过去,春天总会来,大家不妨适当放松下心情,不要把这个事情想得那么坏。

第二,很多人会说,你这个道理谁都懂,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没有一个人能明确地说出来这个“春天”什么时候来?这种不确定性严重地折磨着每一个人。就像扔靴子那个故事,靴子落地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落地。这个暂且不纠结,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4月30日之前,不会有来自海外的旅游团队。因为主要客源国航班复飞要等到那个时候。除了祈求疫情能在这个期间得到控制以外,我们能做的,就是开始规划从现在到4月底之间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可以把这段时间利用起来制定一个“90天”计划。相关的企业,个人,都可以在这90天里进行规划,如何开源节流?如何做产品设计?以及开展相关的培训业务培训。这就像是人要做一个跳跃,需要先蹲下蓄力一样。要想在疫情结束后抓住反弹的行情,就应该在当下做好力量的蓄积和自我能力的提升。

第三,这也许是我个人一直在想的“机会”。也许这个只和我所涉及的领域相关,不能完全地代表入境游整体。文化旅游部在2019年出台了针对入境游的文件,如果没有疫情的情况下,对这个文件的贯彻将会下沉到每一个省的文旅厅(局)。在去年底的两个月,我们和相关的政府单位,研究单位,媒体,都进行过就入境游振兴的探讨,也提交过类似的方案。可见,在振兴入境游上,不会因为本次疫情的出现影响这个大方向的。既然大方向不变,入境游行业在to G的层面上就会一直有机会。同时,我能隐约地感到,整个政府部门的推动力度还会加大,在政策层面,也会出台相应的振兴计划。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在去年底,今年初已经启动的项目和政策落地,也会存在着在疫情过后继续落实的要求。

那么,能在本轮疫情过后,有可能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应该具备什么“气质”呢?我认为,这个“佼佼者”应该是用平台化运作的,以新媒体和内容为导向,同时深耕供应链的互联网入境游企业。如何理解这三点呢?请您继续往下看:

1 平台化运作。什么是平台?平台就是连接买卖双方的交易媒介。基于入境游的平台公司,它售卖的是针对外国游客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国内能做到头部的,具备触达C端用户的,除了携程以外没有第二家(传统央企那几家主要是B to B业务)剩下的都是中小型的网站。再说通俗一点,平台两头连接的,一个是境外端的流量入口,另一个是国内端的产品提供和服务执行。www.letslocals.com是目前那些平台化的基础设施做的非常“User friendly”的——网站交互整体采用了西方用户喜爱的视觉设计,并在多语言版本的支撑下,实现了全球各支付形式的“一键通”。并且还针对政府旅游推介活动,实现了交易数据的追踪和针对推介人群产品购买的优惠结算体系。也就是说,不管在世界上哪个国家,通过什么语言(联合国几大官方语言)只要被我们的政府推介活动覆盖,当地的百姓就可以通过网站,实现产品预订时的优惠抵扣,并且按照他们习惯的结算方式和货币进行付款。依托现行的网站和APP,对于疫情后入境游的提振,起到了“底层”和近乎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在这,对于那些有想重振国内入境游的文旅厅(局)而言,疫情过后,应该尽快与这样的平台实现对接,实现产品的平台化。

2 新媒体和内容为导向。入境游和国内游,出境游形成了旅游的三个板块。但是和后者不一样的是,客源在海外而非国内。这就需要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把“红旗'插到对方的阵地上。这也就是通常说的引流机制。如何在疫情结束以后,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围绕关注中国的粉丝进行信息投放和咨询输送,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围绕海外社交媒体的内容推送,将会成为很重要的一环。就建立入境游优秀品牌这一点而言,如何做好引流和粉丝经济,就应该成了每天的工作的重中之重。截止到现在,www.letslocals.com平台已经积攒了近300万粉丝,并且围绕中国历史,文化,非遗等主题形成了上千篇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素材的积累。可以说,它的通道已经建立起来。并已经和平台形成了流量转化关系,这对疫情结束后,马上形成媒体矩阵和引流奠定了基础。还是那句话,对于那些有想重振国内入境游的文旅厅(局)而言,疫情过后,尽快对接流量通道,是非常必要的。

3 深耕供应链。旅游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做“轻”的产业,因为在供应链端是“重”的。尤其是在接待部分。我在之前发表在国家旅业的文章中提过,“导游永远是整个入境游行业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现在的疫情,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群体的生存状况。有可能在疫情过后,整个群体还会面临“缩水”的窘境。作为www.letslocals.com平台,在去年9月份已经开始了“旅行顾问”的体系建立,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当地人”或是“泛导游”的概念。他们的旅行顾问,不一定是获取导游证的注册导游,而是在某个领域有研究,并且能够通过外语讲解,向外国游客讲述自己擅长领域的本地人。目前他们所做的,是通过自建的培训体系来规范他们的服务,确保整个旅游体验是用户体验至上的。引用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长的话,“就是通过共享经济模式,把市场上的存量市场激活了“。在整个运作的过程中,虽然会有一些对原来固有接团模式的的挑战,但是从盘活市场的角度来看,对于疫情过后的市场恢复,存在着巨大的意义的。

总之,我是站在我自己对入境游经营的角度上来看问题,不能说是做到了“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对深处疫情的同行有一些帮助。我们经过SARS的人,在面对这次的疫情不应该是Panic般的焦虑和不安,而应该是在这次灾难中,冷静地看问题,结合行业和自己的企业,做分析,做判断,练内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上古圣人的聆讯之言,这里面蕴含了能量,气场和宇宙力量的转化关系,也许,最好的时候正向你走来,作为企业家,你应该有在它悄然而至的时候看到。在这,引用一句马云曾经说过的话结尾吧——“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此文与和疫情奋战的每一位文旅人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