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庭院深深历沧桑

 新用户92773719 2022-07-22 发布于江西

魏家大院小片文本

庭院深深历沧桑

撰稿:钟东林

铭记历史,离不开那些唤起记忆的载体。建筑,是历史的凝结和固化,因此被誉为凝固的历史。极富盛名的魏家大院,是赣州城内规模最大、也是赣南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九井十八厅式的建筑,是赣州城一个时代的印记。庭院深深深几许,魏家大院是时间的艺术;魏家大院是历史的艺术。一代一代,春来秋去,岁月由远而近。这里铭刻着太多太多的繁华,溢满了太多太多的风流,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承载着太多太多的记忆。

走近魏家大院,温柔了时光,惊艳了岁月。

 魏家大院原位于罗家巷内, 罗家巷居民原来多为罗姓,且东端曾建有“罗氏宗祠”,俗叫“罗家祠”,巷即以此得名。罗家巷位于赣州城区之东,巷道略呈Z型,西段、中段接五道庙,东段接荷包塘、金家井,长约350米。直到20世纪后期,历经沧桑的罗家巷已没了踪影,只有魏家大院门楣上依旧钉着罗家巷14号至19号的门牌,罗家巷也因了魏家大院而留下的依稀残影。

     魏家大院系清代建筑,除了罗家巷外,同时还有部分延伸到了荷包塘、慈姑岭两条街。加上院内房间多、天井多、过道多,并且每栋建筑物均用瓦廊连接,外人进入其中,仿佛是走进了一座迷宫。

大院最早的主人并非官宦,也非本土乡绅。 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位名叫魏宗长的人只身从福建长汀来到赣州与人合股,创办了天成钱庄。乾隆54年(1789年),魏宗长的侄子魏天机也来到赣州,在钱庄做学徒,然而第二年,42岁的魏宗长去世,魏宗长在世时娶了3房却都没有留下子嗣,便由侄子魏天机继承家业。魏天机接手后励志振作,经营木材生意和开钱庄,生意日渐兴隆而发家致富。道光年间,魏氏家族在老宅的西侧连续加建了两栋与老宅规模相当、结构相似的住宅。这三栋住宅一字排开,大院内有百余间房屋,内部均有腰门相互贯通,形成一组呈九井十八厅格局的建筑。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魏氏字辈子孙为元浚夫人郑氏百岁大寿,族人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装修华美的祠堂来为郑氏庆寿。民国初年,又在祠堂的西侧和北侧增建了两栋住宅,构建了一座四合院式的学校。至此,魏家大院的规模已基本定型,计有住宅5栋,厨房、马房、杂物间各一栋,祠堂一座、谷仓2座、旧式蒙馆2座、新式学校一座;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大院平面布局图)魏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有一种超凡而不脱俗的雅致,和深藏不露的丰富,体现了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称为“客家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堪称是赣州古建筑中的精品。那陈旧斑驳,青砖、灰瓦、木雕、马头墙,精致的砖雕门楼,带着深深绳槽的石井,色彩斑驳的花窗,都是饱经沧桑,都是历史的见证。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兴衰。那用小石子铺砌的通道,即使在下雨天,也不致湿脚,故有「雨天可穿红绣鞋」的说话。有人说:一座城市的老街老巷老宅院,就是这座城市的风情、血脉、故事的延续。这些历经沧桑老建筑不是普通的景观。那些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不时泛起时代的波澜。

我们踩在路石上,发出「咚唐,咚唐」的声响来,如歌的叩击。与其说我们是怀恋老房子,不如说我们怀恋的是与老房子共存的深藏在心底的故人一种纯朴与自在;想着你是来拜访他或者他将要来探望你,就是在这个地方。

如此平静的一座小城,一个大院,当年中山先为何来到这里? 远在上海左联的胡风梅志为何在这里举行婚礼?

悠悠岁月,流走了多少个春夏秋冬,苍老历史,仿佛一记飘远的钟声,一代一代,春来秋去,岁月由远而近。

在外人看来,魏家大院粉墙黛瓦,墙头月影,游廊曲径,定是一个温柔之乡。谁能料到竟也有无数慷慨之士。

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纷纷成立。赣南的志士仁人也积极筹划反清斗争。1902年刘景熙、张周垣等知识分子及革命学生陈锐等,在赣州发起组织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赣学社"1906年张周垣和魏会荀(魏荇丹)"赣学社"社员在同盟会员魏会英的领导下,在赣州秘密成立了同盟会赣州分会,进一步开展革命活动。赣学社的一些主要成员都转入同盟会。

魏会英在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后就参加了地下革命,后又参加同盟会,一直跟随在孙中山左右,全身心地投身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而恒隆钱庄成了资助孙中山革命活动的经费来源之一。

魏会英在南昌组织同盟会江西分会,并将魏家大院的十五弟魏会荀发展成他在赣州同盟会活动的得力助手,许多工作都是通过他来执办。

回国后,与张周垣和魏会荀(魏荇丹)"赣学社"社员在赣州秘密成立了同盟会赣州分会, 19118月,张周垣与魏会荀等人以赣学社名义创办了《赣报》,(《赣报》报头照)致力宣传革命思想。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入赣州后,赣学社加速了革命的筹划工作。密拟光复通告,制作了民国旗帜,草拟了各项革命文告,加紧了独立的准备。116日晨,赣州各界集会,举行宣布独立仪式。升三色旗,赣州宣告独立,并通电南昌、九江和武汉。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通辑孙中山,魏会英在魏会荀的护送下,掩护孙中山从魏家大院内通道,走博育学校拐荷包塘离开魏家大院,奔向广东。

1922年孙中山护法北伐,北伐军进军赣州前,魏会英受孙中山之命到赣州,与驻赣州的豫军总司令樊钟秀接触,策反樊钟秀倒戈,策反成功,孙中山来到赣州,魏会英与丁漱與、张周坦 魏会荀引樊钟秀面见孙中山,最后商谈北伐进军事宜,北伐军顺利进入赣州,向吉安进军。

魏家众多后代中的佼佼者魏晋(1906年——1987213日),少年时深受其伯父魏会英投靠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的影响,1926年在上海附中读书时加了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被国民党通辑,曾二赴日本。在日本留学期间,曾与穆木天、柳青等组织中国新诗歌会,出版《新诗歌》,宣传抗日。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回国,1932年在上海参加“左联”, 与时任“左联”宣传部长的胡风有交往。1933年,受左联委派,再赴日本,恢复左联在东京组织活动。期间结识聂耳、郭沫若等,与任白戈、张香山等人组织东流文艺社,主编《东流》、《杂文》、《东京诗歌》等刊物,宣传抗日救国,后被日本当局驱逐回国。19402月回赣州,先后任《抗建通讯社》编辑、《新赣南报》主笔。他在赣州解放时深明大义,跟着共产党走,担当护城重任,维护社会治安,使古城各项重要设施免遭破坏,是赣州城得以保护的功臣。(人民解放总队致魏晋的信)

大名鼎鼎的胡风知道的人很多,而他的夫人——作家梅志却鲜为人知。更不知道他们夫妇与赣州、特别是与魏家大院的不解之缘。

时光荏苒,魏家大院内居住的大多数是魏氏的后裔,但也有另外。

风起云涌,大院先后进来两家不同寻常的住户。梅志便是其中一家。

梅志并不姓梅,本名屠玘华,又名屠纪华、屠琪、屠棘,祖籍江苏常州,于1914年5月14日出生在南昌市,父亲屠伯恺是晚清秀才,以教书为业。1927年,梅志全家随父亲搬到赣州,十三岁的梅志考入父亲执教的赣州第二女子中学。1931年,梅志高中尚未毕业,又随父亲去了上海。1932年,她转入上海培明女中。

另一家也是从南昌迁入,这就是钟潜九。钟潜九兴国县潋江镇背街人。1908年2月生。 1926年在北伐军攻占南昌时,他与同学韩起等三人在学校发动了南昌 豫章中学的“倒长运动”,抗议美籍校长孙威 廉的殖民化教育,被校方开除, 1926年,钟潜九的母亲带他回到赣州舅父家也就是魏家大院住下,与梅志比邻而居。钟潜九的母亲是魏家闺秀,住的是“太史第”,前有楼台,后有亭阁,有花园,花园种有梅树,花园旁还有一个藏书楼,里面藏着很多书。国民党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陈赞贤遇难后,钟潜九被怀疑为共产党而遭当局通缉,他连夜逃出赣州。而钟潜九逃出赣州之后,翌年夏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在南京中央大学,与 张天冀、欧阳山等人创办了<幼稚周刊>,积极宣传进步思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奔赴上 海寻找党组织,1931年经廖家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时间沙沙而去,历史沙沙而来,真是无巧不成书。几经转展,曾同在魏家大院比邻而居梅志、钟潜九,先后抵达上海。经钟潜九引见介绍,梅志加入“左联”,1933年12月24日,梅志与胡风在上海结婚,可能是因梅母和妹妹还在赣州,临近过年,夫妻双双回到赣州。既是女儿回娘家,也是毛脚女婿初上门。为弥补上海的遗憾,屠家为还在蜜月中的小两口举办了堂堂正正婚礼。如今,当事人皆已作古,一切随风已远,溢满风流的魏家大院,故事却沉淀的越来越深厚。

在那种非常的年代,爱情无疑是一件奢侈品。婚礼是在岁末严冬举行,我反复读着贾植芳吊梅志诗文中的这段话:“梅志,20岁发表第一篇小说取笔名梅志, 因小时候在赣州,院子里有几株梅。”脑海中情不自禁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个寒风凛冽、大地冰封的日子,大院内一角的几株梅树,有无数红点儿在枯枝乱舞中闪动,似火苗、似红萤、似玉珠。残雪在阳光中化为水凝成冰,冰在闪亮,红也在闪亮,梅花开了。雪里腊梅,梅香浓浓。在艰难中生存开放,抱着自己的志向,就在这个大院里,她不仅怀上了第一个孩子,也孕育出她的第一篇作品,并寄情于梅、托志于梅,萌生了笔名“梅志”。(1934年,她首次使用笔名“梅志”在《申报‧自由谈》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受伤之夜》。当年10月,大儿子晓谷出生。)大院的故事,因大院而生动,而大院,因为这些故事而厚重。

如今,庭院还在,而当年的浪漫却已飘去,前辈的风雅让我们看到,滴雨的檐下,梅志纤巧的身影,在悠长的巷子里飘逸,那一柄红色油纸伞,仿佛就是那雪花飘飘的冬日,庭院里一枝正在盛开的梅花。魏家大院有太多太多值得怀念的东西,让我们记住那株在古月清风中怒放的红梅吧——一株遒劲的红梅横空逸出画面,那雨雪酿造的精灵在枝头悄然绽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以保护历史真实载体、历史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传统风貌保护与传统文化继承相结合为原则,着眼于保护赣州“独具特色的宋代遗存和明清至民国的古城民居风貌景观,充分挖掘其以客家文化为背景的多元性文化内涵”这一中心主题,制定了《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魏家大院作为历史名宅,理所当然列入规划,立项保护,以传承文脉 延续历史。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人们翘首以待修旧如旧、古风依然的魏家大院于201912月,作为赣州市最大的家族民居群揭开盖头盛装亮相,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魏家大院隆重开馆,展现在市民的眼前,成为古城亮出的一张靓丽名片。保护重修后的魏家大院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让千虔城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202108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