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在名义上,从来没举行过任何'展览会’。但是每年的旧历年尾,则必在各处热闹地、实在地举行着。那会场的拥挤热闹,远胜于一切的美术展览会。我们在这时候,也就看见这类盛大的年画展览了。”这是1934年2月1日的《益世报》上,《民间艺术的年画》一文中的慨叹。 上世纪30年代,当延续千年的文人书画,以近代西方博物馆学的观点重新审视时,历代佳作、名人墨宝均被各大博物馆、美术馆请入展柜,举办展览,供人观瞻。与此同时,年画仍被大众鄙视为“俗画”,在岁末的年货市场中顽强地生存着。这就难怪周宝善会在《津门竹枝词》中写道:“腊尽冬残百货乖,年年在此是招牌。张家窝里刊奇画,不到中旬贴遍街。”这“张家窝”是杨柳青镇南三十六村之一,而这“奇画”指的正是杨柳青年画。从“贴遍街”一词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售卖年画的画摊上,那五彩缤纷、引人注目的气势。 其实,描写过年画“展览会”的并不只有周宝善一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先生,在1993年1月《文史》杂志上,曾以《我与年画的半生缘》为题,回忆了儿时的杨柳青年画市场:“少年时代的我,成长在北方著名年画产地杨柳青镇。抗日战争之前,每逢岁末年初,杨柳青镇总是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热闹非常……使我流连的是那画市上贴满了墙壁的各作坊画样。这些画样来自各家画店,内容形式皆不一样,大约共有200张,看完一遍又一遍,今天看了明天还想看,不啻一年一度的民间年画展览会。” 在近百年前,年画这种民间艺术,每至春节之前,都会上演一年一度的民间“展览会”,独特的形式展示着乡土艺术的美丽,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博物馆里的展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