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山水——陈如冬山水小品

 半山记 2022-07-23 发布于陕西
文章图片1

陈如冬,1970年5月生于江苏苏州,少年曾受业于陈德奎先生。擅长山水翎毛、间作花卉草虫。作品把水墨作为主要创作方式,有着对传统绘画的认知,希望保持一种陌生的状态,在笔墨的收放之间寻求自我意识下的鲜活语言。

文章图片2

只要画中国画,言必称传统,它代表本事。陈如冬与传统的关系,不在老生常谈的层次。传统如古人建筑的园林,古人也是别人,不能赖在里面。传统是记忆,骨头里的历史,但画家所在的现场,是当下。传统也是物像,原样呈现记忆,跟写生没多大区别。带着记忆,造自己的园,这是他的乐趣——创作,刻刻常新的状态。

文章图片3

陈如冬绘画的意境,写意空明,深谙虚白,很好地处理虚白与意境关系。不过,称他文人画家,他也不以为然:如今没有文人画,只有文人精神的画。他罕见的文士气质,高雅情趣,与生俱来,文人朋友可能比画友还多。

文章图片4

从山水 ,“从”意味妙长,分开来,是人人,两人同行,还有放任的意思,或构造一个句式,随便想。古人的山水画,是他们逍遥的游记,从那些游记里,旅游一趟出来,是画家任意的山水。山色云气,超越物像,随心所欲,画成什么模样,任天意。

文章图片5

水墨创作的自适状态很容易让一个画家陷入到传统绘画“自足”的安全系统中,水墨自身材质的趣味性掩盖了思维的懒惰,经典成了挥之不去的“紧箍咒”,如何抵抗过去激活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即所谓与生俱来的“绘画性”变得至关重要,如此才能找到水墨精神的真正内核。

文章图片6

中国绘画不存在个性与群性的对立,主张“和而不同”,哪怕是个体与客体的关系也是一种从属关系,所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绘画无法表达对现实生命的幻想,艺术也只能接近或停留在其“真实”的表面。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文章图片34
文章图片35
文章图片36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文章图片39
文章图片40
文章图片41
文章图片42
文章图片43
文章图片44
文章图片45
文章图片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