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衣霓裳:敦煌唐代服饰文化暨创新设计展开幕式与第五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掌染草2012 2022-07-23 发布于安徽
图片

云衣霓裳:敦煌唐代服饰文化暨创新设计展开幕式与第五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图片

01

活动介绍

2022年7月22号上午,北京服装学院第十八届“科学·艺术·时尚”节系列活动“云衣霓裳:敦煌唐代服饰文化暨创新设计展”开幕式在甘肃敦煌研究院展厅隆重开幕,当天“第五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在甘肃敦煌研究院小报告厅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敦煌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主办,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处、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承办,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和华服志网站学术支持。

敦煌壁画和彩塑所呈现出来的服饰文化风貌,是中华服饰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杰出的艺术才能和生活智慧。本次展览是研究团队成员以敦煌石窟实地考察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查证,根据敦煌壁画或彩塑图像整理绘制的人物服饰效果图和重点图案细节图,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服饰艺术再现作品和创新设计作品。本展览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敦煌历代服饰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敦煌服饰文化图典》唐代卷的部分成果展示。

通过此次展览和论坛活动,期冀敦煌服饰文化能够被更多的艺术家、设计师、敦煌艺术的爱好者了解、喜爱和运用,引发更多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思考,使敦煌艺术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02

展览开幕

本次展览开幕式由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副书记倪赛力先生主持,出席的领导专家有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先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葛承雍教授,北京大学朱玉麒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黄征教授;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研究员,以及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处、美术研究所等相关部门人员;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女士,北京服装学院刘元风教授、王永进教授、马天羽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皇锦品牌和北京服装学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团队的师生们。

图片
图片

▲图1  嘉宾合影留念

开幕式伊始,赵声良书记致辞,他代表敦煌研究院热烈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同学的到来。他特别提到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是敦煌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希望通过今天的展览,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的魅力,把敦煌服饰文化研究引向深入,同时通过创新设计为社会服务,令敦煌文化更有活力。

图片

▲图2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研究员致辞

柴剑虹先生发表致辞。他首先赞扬了中心团队近年来在刘元风教授带领下和敦煌研究院通力合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新颖丰硕,令学术界和服饰业瞩目。他提到这次展览最让他眼前一亮的是,通过可视化实物展示形式,将敦煌服饰文化向当代社会宣传推广,不仅拓展了敦煌学研究的视野,也可以使相关行业人员从中找寻到可以进行开发利用、传承创新为当代民生造福的资料;也可以使普通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敦煌服饰艺术,有益于推进我国新时期多民族风格服饰艺术,推动在服装设计领域树立与时代同步的中国品牌。

图片

▲图3  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先生致辞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女士发表致辞。她首先赞赏了中心自成立以来的累累硕果,这次展览把中心这四年多以来共同努力的成果,向社会进行一次集中而精要的展示和汇报。她提到此后北京服装学院会与敦煌研究院继续紧密合作,进一步加强敦煌服饰文化的研究与设计创新方面的工作,深入挖掘蕴藏在敦煌石窟中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大力推动敦煌文化的学术交流和社会传播,打造敦煌服饰文化研究与创新的学术高地。

图片

▲图4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女士致辞

刘元风教授最后进行总结致辞。此次展览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敦煌历代服饰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敦煌服饰文化图典》唐代卷的部分成果展示。他提到对于敦煌服饰的研究,不同时期的学者和设计师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有不同的视野与层面。刘元风教授和团队人员把莫高窟的敦煌服饰提取出来,运用服饰语言进行新的诠释。通过展览与社会大众进行交流,让敦煌服饰文化进一步深入,让敦煌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

▲图5  刘元风教授发言

图片

▲图6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副书记倪赛力先生主持

在各位嘉宾热情洋溢的致辞和发言后,由嘉宾代表为展览剪彩,随后进入展厅进行参观和指导。

图片

▲图7  嘉宾剪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8 嘉宾参观展览

图片
图片

▲图9 现场活动

03

展览介绍

此次展览内容丰富,包括画稿、艺术再现服饰、创新设计服饰、视频、学术书籍、文创品等。展览共分为前言、菩萨服饰、天人服饰、世俗人物服饰等几大板块,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敦煌唐代服饰文化面貌,充分展示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多元的装饰手段,为艺术设计和理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生动鲜活、丰厚细致的学习研究资源。

图片

▲图10  展览照片

  慈悲怡然——敦煌菩萨服饰    

菩萨是菩提萨埵(梵文Bodhisattva)的略称,菩提意为觉悟,萨埵意为有情,凡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利益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都可以称为菩萨。敦煌壁画中的菩萨,或配合塑像绘制于佛龛内外;或绘于说法图、经变画中,有独尊式画像和群体式画像两类。

菩萨像往往身材修长,体态轻盈,多呈S式的曲线,面目圆润清秀,恬静安详,服饰受到印度、波斯造像的影响。菩萨多束发戴冠,宝冠依据身份不同有化佛冠、三珠冠、仰月冠、花冠等不同的类型,上身裸露或斜披僧祇支或络腋,有左袒式和右袒式两种形式,肩覆天衣或披巾,腰带系结腰裙、长裙或裙裤,裙带飘扬。他们常佩戴耳环、项链、臂钏、手镯等首饰,身上披挂不同形式的璎珞,珠串有时在裙子或裙裤两侧兜揽出自然的弧线,变化生动,雍容华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1 展览照片

   净土庄严——敦煌天人服饰    

天人又称天众,在佛教中指的是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亦指住于天界或人界之众生。包括天部诸神及伎乐、化生等。在佛国世界具有护佑、赞叹、供养佛法的等职能。虽然源于虚空的天界,但是天人的形象和服饰却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升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2 展览照片

  人间万象——敦煌世俗人物服饰    

敦煌世俗人物最重要的是供养人画像,他们都是具有真实身份的历史人物。此外,在故事画、经变画、史迹画中,也会依据壁画情节需要而绘制的相关世俗人物。世俗人物的服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帝王、官吏、贵族、侍从、将士、僧侣、居士、商人等不同身份和阶层的人物服饰风貌,展示出世俗百态的真实生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3 展览照片

  似锦繁花——敦煌服饰图案    

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人物服饰上的装饰图案是敦煌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五彩缤纷的服饰图案来源于画师对当时染织品的忠实描摹和适当美化,是对当时服饰图案题材、色彩、工艺、质感的形象记载。例如唐代服饰中的团花纹样,花瓣常常以退晕法进行表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图案色相对比强烈、色阶自然过渡的审美追求,同时也是当时彩色织锦流行和发达的表现。有的服饰图案以排线的笔触表现出了扎经染色织物的质感特点,体现了唐代发达而高超的染织工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4 展览照片

  随色象类——敦煌服饰艺术再现    

敦煌服饰艺术再现是建立在深厚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一项实践性工作。按照敦煌服饰文化所涵盖的丰富内容以及敦煌服饰艺术发展的脉络规律,佐以历史文献考证和服饰纺织品文物对比,研究团队从敦煌石窟的历史背景、典型人物形象、服饰历史等三个方面,展开由宏观到微观、由博大到专业、由整体到个体的理论研究,为进行艺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5 展览照片

  守正创新——敦煌服饰创新设计    

服饰是时代文化的外化表达和内化涵养的最佳载体,从北朝到宋元,尤其是大唐时期,敦煌接纳、融汇了东西方的文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丝路明珠、衣冠之海和文化宝库,为创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资源。本单元展示了当代设计师针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语境下服饰设计的思考,以及如何将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现代转换的设计实践,以更好的服务于美好生活及引领社会时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6 展览照片

04

论坛举办

本次论坛由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王子怡主持,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研究员出席并致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葛承雍教授、北京大学朱玉麒教授、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黄征教授、敦煌研究院张元林研究员、敦煌研究院王慧慧副研究员、敦煌研究院屈欣艳馆员、北京服装学院张春佳副教授依次发表专题讲座,敦煌吐鲁番学会前秘书长/副会长、中华书局柴剑虹编审,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马强研究员,北京服装学院王永进教授、马天羽教授进行点评与交流。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约千余人聆听了全天讲座,反响热烈。本次论坛旨在促进国内外敦煌服饰文化领域的相关学术研究,弘扬敦煌石窟的文化艺术的魅力,传播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图片

▲图17  敦煌研究院赵声良书记致辞

图片

▲图18  学术主持:北京服装学院王子怡副教授

图片

▲图19 论坛现场

05

论坛内容

葛承雍教授发表了题为《半掩半露之间 ——盛唐女性“袒领衫”服饰研究》的专题讲座。葛承雍教授利用唐代线刻画、壁画、陶俑等文物实证“袒胸露乳”的女性服装,依据半隐半显的视觉证据定名为“袒领衫”新样。他认为“袒领衫”流行于永徽年间至开元天宝时期,大概半个多世纪,不仅是身体与服装结合的表征,也承载着唐代社会、身份、性别和时代的风尚。“袒领衫”只是中古服装潮流中昙花一现的表现,针对学界的传统看法认为“袒胸露乳”装束来源于西方或是南亚印度,葛承雍教授比对考证怀疑这一说法,认为不必急于结论,理清来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图片

▲图20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葛承雍教授发言

朱玉麒教授发表了题为《敦煌学前史——1900年之前的敦煌研究》的专题讲座。1900年藏经洞的发现,被认为是敦煌学的开始。而朱教授认为在敦煌成为人类栖息地的那一天,研究就开始了。朱玉麒教授认为敦煌学前史既包括对汉代河西四郡之一敦煌郡的研究,以及正史、《元和郡县图志》和藏经洞文书对敦煌的研究,也包括清代《肃州新志》及其他以“西域”为名的重要敦煌研究文献,此外,还包括外国探险家的敦煌考察。朱玉麒教授提出敦煌学前史时期的敦煌研究启示了:全面展开的敦煌研究才是敦煌学的全部。

图片

▲图21  北京大学朱玉麒教授发言

赵声良研究员发表了题为《敦煌艺术与唐朝流行色》的专题讲座。赵声良研究员认为敦煌包含极为丰富的中国古代色彩,不仅有关绘画问题,也涉及当时的流行色及色彩审美。赵声良研究员主要针对唐朝前期洞窟的色彩应用进行分享,从传统氛围中的新气息、青金石的极致、淡青绿的韵味、华丽典雅之风四个方面讲述。敦煌唐代前期壁画的流行色从最初的淡绿色、淡蓝色,逐渐形成特别强烈的色彩搭配,反映出一个华丽灿烂的时代风貌以及彰显追求富丽堂皇的色彩精神,对敦煌艺术与唐朝流行色的探索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图片

▲图23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研究员发言

黄征教授发表了题为《<降魔变文>画卷中的服饰画》的专题讲座。黄征教授以法藏伯四五二敦煌纸本画卷为主要研究资料,仔细比较《降魔变文》画卷图像与敦煌莫高窟壁画《劳度叉斗圣变》(以莫高窟晚唐第196窟为例进行主要分析)以及《降魔变文》文本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对图像资料和文本信息的详尽梳理,《降魔变文》画卷中的故事情节、人物身份等得以明晰。在《降魔变文》画卷中既出现了中原汉民族服饰,又出现了众多西域少数民族服饰,分析其中的多种中外服饰特点,为敦煌服饰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图像资料和基本观点。

图片

▲图24  南京师范大学黄征教授发言

张元林研究员发表了题为《敦煌北朝洞窟供养人服饰“混搭”现象及其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的专题讲座。张元林研究员认为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所具的充满活力有“兼容并蓄”的鲜明时代特色通过供养人服饰折射出来。特别是一些服饰图像上反映出的在 “被同化”的同时与传统“共存”的现象,其实正反映出历史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汇所具有的渐进性、多向性和多层次性。

图片

▲图25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研究馆员发言

王慧慧副研究员发表了题为《<华严入法界品善财参问变相经>图样系统的流传及影响》的专题讲座。王慧慧副研究员通过对檀香山美术馆藏“朝觐柱”、莫高窟第464窟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和《华严入法界品善财参问变相经》现存图像的比对,发现前两者的版本依据为后者,前两者现存图像可以补充后者图像的缺失;进而据此版本,她判定大足宝山、山西五台山佑国寺等以前无法确认版本依据的图像皆源于《华严入法界品善财参问变相经》。《华严入法界品善财参问变相经》与《佛国禅师文书指南图赞》一样,有着广泛的流传和影响力。

图片

▲图26  敦煌研究院王慧慧副研究员发言

屈欣艳馆员发表了题为《从莫高窟第280窟西壁图像程序的思考到跨媒介的观看之道——故事的另一种讲法》的专题讲座。屈欣艳馆员以隋代第280窟为例,先从窟与塔开始提出问题:窟从何来?龛从何来?,再引申出对西壁“骑象菩萨”的内涵思考,最后聚焦于“迦叶结集”画面中的场景。最后得出结论莫高窟是图绘、塑像与窟内空间的整合,围绕悉达多王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而展开。

图片

▲图27  敦煌研究院屈欣艳馆员发言

张春佳副教授发表了题为《莫高窟唐前期卷草纹波状结构溯源》的专题讲座。张春佳副教授从唐代卷草纹波状结构概述、本土传统影响、印度及中亚造型影响三个方面叙述了波状骨架造型源流。波状骨架在莫高窟唐前期的装饰格局中一直稳定出现 。波状卷草注重自然形态表现由疏朗清丽到饱满外张,由象征性到写实性,具有丰富多变的创造性。波状结构不同于早期以及印度等地,多重骨架更富于创造性丰富的波状卷草符合唐代追求华丽繁盛的审美观念,对于艺术史研究和传统文化当代创新设计转化具有重要价值。

图片

▲图28  北京服装学院张春佳副教授发言

柴剑虹先生对此次论坛的内容做了精炼的总结,谈及自身对于敦煌服饰研究的感受与理解,并高度赞扬了此次论坛对于推进敦煌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图片

▲图29  中华书局柴剑虹编审点评与交流

马强研究员提到,参与此次论坛,对其理解敦煌文化又有了进一步的启发,同时此次论坛所涉及的敦煌色彩文化、敦煌服饰文化等,也体现了学术交叉的多样化。

图片

▲图30  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马强研究员点评与交流

王永进教授认为,此次论坛中的各位专家学者都从各自的学术维度,对敦煌服饰文化研究领域各抒己见,推进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同时也对敦煌研究院与北京服装学院未来的深入合作寄予了高度期望。

图片

▲图31  北京服装学院王永进教授点评与交流

马天羽教授对于此次唐代敦煌服饰文化展览的内容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展览中画作与服饰的细节也令其印象深刻。同时此次论坛的内容也推动其对敦煌服饰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感悟。

图片

▲图32  北京服装学院马天羽教授点评与交流

刘元风教授最后进行总结发言。敦煌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莫高窟服饰艺术具有无穷魅力。刘元风教授团队在这五年来深入开展敦煌服饰文化研究、当代创新设计和研发、研究和创新设计成果推广。他认为保护好和传承好敦煌文化这一道民族的根脉,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是这一辈学者和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更重要的是,要继续推出更有价值的成果,共同推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敦煌文化的研究和弘扬谱写更加瑰丽的篇章。

图片

▲图33  北京服装学院刘元风教授总结发言

此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北京服装学院和敦煌研究院所有

本次云衣霓裳:敦煌唐代服饰文化暨创新设计展还会推送线上展,第五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专家发言文稿将陆续整理推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