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中的几个误区

 管理进阶一天天 2022-07-23 发布于山东
导读:
1、功劳与苦劳
2、能力与态度
3、才干与德行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陷入几个误区,关于功劳与苦劳,我们是否承认苦劳,奖励苦劳?不承认苦劳,我们却鼓励没有效果的加班?关于能力与态度,在选人用人时,到底应该哪个优先?很多人选择态度,但是态度能产生绩效吗?才干与德行,我们更应该重视哪一个?很多人认为德行更重要,但是德行好就能带领企业成功吗?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几个问题。
01
功劳与苦劳
关于功劳与苦劳,我们先要分清什么是功劳?什么是苦劳?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没有带来绩效的工作都是苦劳,能够带来绩效的工作就是功劳。
在单位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因为跟随领导多年,容易说没有功劳,还有苦劳这样的话。在自己业绩不好时,容易用这种话为自己开脱。在奖金分配或者绩效考核时,也容易用这种话博取上级领导同情,给自己分配奖金或获得好的考核分数。其实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对的,在职场,从来没有苦劳这种说法。华为领导人任正非曾经驳斥过这种论调:什么叫苦劳?苦劳就是无效劳动。无效劳动就是浪费,我没有让你赔钱就不错了,还胡说什么功劳?。任老板一语中的,苦劳就是无效劳动,是不可能获得认可的。
但是有很多企业管理者虽然也知道苦劳是不被认可的,但是往往看到老员工跟随自己多年,确实不容易,往往也会分配少量奖金,考核时也会酌情照顾。其实这不是真正在帮助他们,而是在害他们。真正的帮助应该是和这些员工进行工作复盘,找出为什么没有绩效的原因,并帮助进行改进,让员工认识到绩效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员工能力。
不是所有的努力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会有好的回报,如果努力一定能成功的话,我相信大街上80%是成功人士。努力只是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在企业中,不是所有加班和努力,都会产生绩效,无效的劳动有很多。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和员工沟通明白工作内容,少让员工做无用功。
管理者自己一定要清楚,管理只对绩效负责。任何没有绩效的工作都不应该被鼓励,被奖赏。因为奖惩就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你奖励什么,员工就会往那个方向努力。所以不要再谈什么苦劳?苦劳是没有绩效的劳动,是不被组织认可的。作为管理者,首先要避免自己的苦劳,其次要拒绝员工的苦劳,通过绩效面谈,让员工认识到绩效的重要性,帮助员工进行绩效改进。
 
02
能力与态度
在组织选人与用人时,往往会面临能力与态度的选择。是选择能力好的员工呢,还是态度好的员工呢?很多人会选择态度好的员工,他们的理论是只要态度好,能力可以改进,可以提升。态度不好,有时能力越强,反作用力越大,对组织伤害越大。有人非常欣赏前男足国家队主教练米卢的态度决定一切的说法。认为只要态度端正,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其实这都是错觉。
我们还是从管理角度来看,态度能产生绩效吗?不能。绩效是由能力产生的。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态度再好,他能进国家队吗,能帮助球队进世界杯吗?我想是不能,因为中国14亿人,态度好的人太多了,能组建无数支态度好队。就像刚才说的,努力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同样态度也是绩效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态度是良好绩效的必须条件,能力是基础。
我们在招聘时,都会提到技能要求、很少提态度要求,因为我们潜意识认为态度是必备条件,是隐含条件,一个人来求职,他是来找工作,找平台,通过平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是通过工作来获取报酬的,不是来捣乱的,不会故意来搞破坏的,所以招聘时,我们更关注技能,尤其是社会招聘,我们希望招聘的员工进入单位,就能给单位带来绩效,而不是培养很长时间,才能产生绩效。对于校招,我们会有专门的技能培训。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更重视能力,而非态度,态度是靠公司制度来保证的,工作态度不端正可以通过绩效面谈来解决,通过公司制度来保证大家劲往一处使。我们想想西游记团队,孙悟空能力很强,态度并不是很好,但是西天取经离不开孙悟空这样的能人,那怎么办,建立制度——“紧箍咒,在态度发生问题时,用制度去解决。沙僧态度好,能保护唐僧取经成功吗?所以要想取得好的绩效,管理者必须选人用人时用能力好的人,通过制度和激励去保证能人的工作态度,而不是选择态度好的人来培养。
创业酵母的张丽俊老师也多次说过选择大于培养,有些人是培养不出来的,是带不出来的,所以在招聘及选人用人时,一定要把好关,选择与公司价值观相同或相近的人员,选择能力能够胜任岗位的人员。而不是招聘来小白兔,自己培养成能征善战的狼性团队。在态度与能力方面,不是说态度不重要,而是能力更重要,态度是基础。
 
03
才干与德行
在单位里,还有一个经常困扰管理者的问题,就是“德与才”的选择。所有管理者都喜欢德才兼备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是少数,可遇而不可求,现实中的人往往有德的才不高,有才的德行不够,无德无能的人那就不用考虑了。
杜月笙曾经将人分为三等:“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员工也可分三六九等,很多有能力的员工,往往也有个性,有自己的脾气。甚至有的员工,能力很强,但是爱贪小便宜,不能服众,但是企业也需要这样的员工,贪小便宜不是大毛病,只要不犯法,不违背公司制度就是允许的。比如公司提供免费茶歇,有的员工就爱多拿几块点心,多喝几杯饮料等,这不违背公司制度,是被允许的。只是这样的人不能被提拔为高级管理人员,因为到了高级管理岗位,面临的诱惑会更多、更大,往往让这些人发生财务问题,不提拔这样的人,其实对他们也是一种保护。
在这里,我给个建议,在提拔干部时,要德先于才,在选择员工时,可以才先于德。因为员工主要任务是按照要求做好工作,需要更多的是技能,即使有德行有小瑕疵,影响范围小,不会对公司影响很大。而作为管理者,尤其是高级管理者,他们如果出现问题,对公司及下属员工影响就比较大。还有就是职场存在彼得原理,就是在各种组织中,员工往往被提升到不称职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德行好的人就发挥出优势了,可以以德服人,通过合理分工,将自己不胜任的部分工作分给其他人来做,也能保证组织正常运行。

最后讲个小故事,厚德载物,德行与职位匹配才会带来好的发展,否则可能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情况。这个故事是赵玉平老师讲的,故事的名字叫:陈子不做楚相。
陈子是齐国人,由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辈出,陈子决定去楚国寻找机会。到楚国后,由于没有人脉关系,生活一直很艰苦,有一次终于有机会了,楚王召见了陈子,发现是大才,楚王跟陈子说:“遇高人不能失之交臂,从明天起,我任命你做我的副相。”陈子高兴坏了,回家看到老婆正在做饭,就高兴地对她说:“孩子他妈,把咱们家的酒拿出来热上,把咱家的肉炖上,咱马上要过好日子了。”老婆说:“当家的,还有大半年呢,孩子也得吃得喝啊,你不过了?”陈子说:“老婆啊,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要当楚国副相了,从明天开始咱们家的好日子就来了,你再写个名单,凡是以前帮过咱们的,这些人我们要给钱,给回报,我要让他们跟着我富起来,还有那些凡是欺负过咱们的,统统我都要收拾他们,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老婆听完后,什么话都没说,只见她从锅里舀了一瓢热水,一低头往灶台上一 泼,把那火就熄灭了,熄灭后就跑到房里收拾行李,陈子一看对老婆说:“你要干嘛,我们明天才去,那些破行李还要它们干嘛,全部不要啦。”没想到老婆对他说:“你别在那站着,赶紧把你那身读书人的衣服脱下来,换上那件破衣服,孩子们回来以后,我们回齐国老家去种地。”
陈子糊涂了:“老婆,你不是高兴坏了吧?我们马上就要过好日子了,你怎么还要我们回去种地呢?”陈子的老婆给他说了一个经典的道理:我听说统领天下君子,要有高风亮节的人生境界,你有吗?你没有,你刚要当一个官,还没等当呢,你就想着自家人得好处,周围人得好处,怎么报仇,怎么拿东西,你没这个境界,那么君子肯定瞧不上你,我又听别人说,要带领小人做事情,你得给人实惠,给人利益,可是你看看你,还没等当头呢,光想着给自己人得实惠和利益,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将来你要做大事,君子瞧不起你,小人跟你有过节,君子和小人都跟你闹纠纷,那中间状态的人看两边的人都不理你,他们也不理你,于是你将来肯定会众叛亲离,矛盾丛生,那时候如果要倒霉的话,我们全家都跟着你倒霉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回齐国老家种地去。”
陈子也是聪明人,有自知之明,陈子想了想说:“孩子他妈,你说得对,我真是这种人。”然后陈子就把楚王写的委任状原原本本地放好,还写了一封感谢信,托人送给楚王,全家人就回齐国种地去了。
所以,提拔人要重德,选择人要重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