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行洛阳(一)原生态的二里头遗址

 与照耀同行 2022-07-23 发布于北京

洛阳是六朝建都之地,洛河和伊河边的二里头被认为是夏代的都城,也被称为最早的中国。

去二里头已经是几年前了,那时还是原生态的二里头。现在已经建起了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可惜这几年还没机会去看新的二里头,只能回忆还是乡村状态下的二里头,那可是不像最早中国的最早的中国。
那一年去二里头还不很方便,从洛阳租了一辆汽车自驾,感谢某度地图,我们穿国道,钻乡间,绕小道,当我按导航指示驶过庄稼地时,信心都有些崩溃了,不过在精准的百度导航下居然很顺利地到达了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翟镇镇的二里头村。

这是一个中原大地很普通的村子,一条三级公路穿过小村,路两边建有一个用作商店的小楼,小楼后面就是大片的庄家地,如果不是专程慕名而来,这样的小村肯定一驶而过不会留下任何记忆。

说实话,当我以朝圣的心情来到这个小村时,心里有些冰凉,直到在村子广场上看到这块大石头,才知道真到了朝圣的目的地,著名的二里头遗址,传说中夏朝的都城。

现在这里应该很不一样了吧。

在乡民的指引下,我们先去社科院设在二里头的考古队,希望能碰碰运气。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在二里头设立了专门的工作站,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发掘。

我们是工作日来的,可敲了半天大门也没人出来,后来才知道考古队对于农耕区的考古工作,主要在秋收到第二年春耕前开展,春耕到秋收之间要把土地还给当地乡民种庄稼。

现在秋收还没开始,大概研究人员都回北京了,工作站里的留守人员懒的理我们。

没办法,只好登上考古工作站旁边的一个大土丘,其实这是一座汉代古墓的封土,站在上面可以看到二里头村和工作站的全貌。

往南看就是二里头遗址了,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核心,传说中夏代的都城,这里就是最早的中国。
据考古发掘,我们登上的封土边的这片菜地,就是当时的国家级祭祀场所,相当于北京城里的天坛和地坛,眼前顿时浮现出一队队穿着麻衣披着长发的古人,他们可是比商代还要早几百年的人啊,也许他们念的祭辞中,就会冒出我们华夏民族的夏字。
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知道大禹治水,也知道禹的儿子启开创的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但夏朝离我们太远了,到孔子那会儿就已经很难说清,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又留下对夏清楚的记载。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古代文献受到质疑甚至否定,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就成为了中国历史学者们最大的一块心病。

一个叫徐旭生的老先生,反复研究了文献中关于夏的记载,认为如果夏真存在过,应该位于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并以此坚定信念走遍了豫西大地。

终于有一天他来到了二里头这个小乡村,发现了遍地的陶片,进而证明这里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大型都邑。从此,二里头这个名字就正式写进了中国考古史,写进了中国的各级历史教科书,写进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历史。

面对大片的玉米地不知道怎么能把车开进去,好在找到了一个路边看不出年岁的村民,一问他就是给考古队帮忙的民工,其实二里头村的所有人都给考古队打过工。我们用50块钱请老人家帮我们带路,把我们带到已经恢复成农田的考古遗址去。

于是,我们的轿车开进了庄稼地,高低不平的土坷不断砰砰地撞击底盘,繁盛的玉米杆在车玻璃上划出一道道尖锐的响声。没关系,我们上了所有保险,只要车没散架就行。

终于,我们在高低起伏中开进了一片如同建筑工地的大空地里,老人家告诉们们这里就是二里头遗址最核心的宫殿区,而且很专业地说这里是一号宫殿,那里就是二号宫殿。

就是这片被三个村庄和庄稼地围绕的土地,发现了宫殿区、高级贵族区、居民区、铸铜作坊、绿松石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

以前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收藏在洛阳博物馆,现在全放到了新建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了,最著名的是三件王者之器,那一年在洛阳博物馆全见到了。

1975年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乳钉纹铜爵,年代久远,制作精美,有天下第一爵美誉。

方格纹铜鼎,1975年二里头遗址出土,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我国最早的青铜鼎和青铜炊具,被誉为华夏第一鼎。

传说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铸造九鼎,以一鼎象征一州。如果真有九鼎是不是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七孔大玉刀,1975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禁止出境展览文物,是二里头玉器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被认为是象征权威和地位的礼器。

看看这些国宝级的文物,想想它们都是从那片庄稼地里出土的,就可以知道这里在中华文明史上是多么多么重要了。

玉璋也很著名,1974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礼制的象征。

类似的玉璋在全国多处出土,甚至香港和越南都有,被认为代表了二里头文化的意识形态在东亚大陆的大范围传播,中华文明在那时就已经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共同文化上的中国已经形成。
还有一件被社科院考古所收藏的绿松石铜牌,1987年在二里头出土,2017年时在国家博物馆的特展中见到,不知现在是不是在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公开展出了。当然,还有最著名的绿松石龙型器,二里头博物馆里只展出复制品。

二里头是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是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超大型都邑,推测人口超过2万,被认为可能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所在。

其实二里头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远远超过了二里头村的范围,包括北边的二里头村。

还有东南的圪垱头村。

遗址原面积估计为400万平方米,现存面积也不少于300万平方米。自上世纪开始考古发掘,几十年来只发掘了遗址核心区的一小部分。

最主要的是西南的四角楼村。

其实遗址的主体面积都在四角楼这边,包括三件王者之器也都是从四角楼出土的,但当年徐老先生最先到的是二里头,最早发表的学术报告也都写的二里头,所以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就一直叫下来了。

二里头文化总结性地吸收汇集了东亚大陆出现的各种人类文明的精华,结束了新石器时代满天星斗的邦国时代,进入了月明星稀的王国时代。从此,东亚大陆有了中心,并以此延续传承形成伟大的中华文明和中国,二里头可以算是最早的中国。

经过三千多年岁月侵蚀,只有留存在地下的遗迹,考古工作队在结束工作后把考古现场保护性回填了,因此在初秋时分能看到的就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样子。

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了,希望能早点去看看。

绝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根据二里头的文明程度、地望和年代,应该就是文献上的夏朝,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第一个王朝。但因为一直没有夏代的文字出土,因此非中国的学者一直不认可夏朝的存在。

如果从更严谨乃至严格的逻辑出发,在没有找到夏朝文字之前,二里头与夏之间还不能划上完全的等号。不过,不管是不是有夏,或二里头文化是不是已经进入商代,它都是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这里就是最早的中国。
为了证明二里头是中国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转折点,建国后几十年,特别是新世纪前后十年的考古工作,在二里头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车辙、中国最早的官营手工作坊区、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证明二里头具有远远超过以往所有考古学文化的高度文明。更重要的是,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城,也就是最早的紫禁城。

我们在老向导的带领下越野式地冲了进来,这是一片被玉米地包围的大空地,现在是考古工作的间歇期,所有遗迹都被回填了,只是不再被种上庄稼,因此长满了很高的荒草。

这片宫殿区的面积不小于12万平方米,二里头3平方公里的遗址范围内只在这一区域发现了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了最有名的1号和2号宫殿,从那时起奠定了二里头的重要地位。2004年,考古人员在2号宫殿基址下面又发掘出了一座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杂的大型建筑基址,称为3号基址。

我们的老向导指着这片荒地说这里就是2号宫殿,靠近四角楼的更远处就是1号宫殿,荒草丛下,就是中国最早的金銮殿和太庙。

在2号宫殿附近发掘了新的基址,大概因为回填不久,杂草还没长出来,还裸露着土黄的色彩,也使我们可以走上去近距离感受三千年前的宫城。
走进考古场地的中心,光秃秃的土地上有一些不太规则的圆洞,这就是著名的盗墓兼考古神器洛阳铲的留迹,在上世纪初由洛阳行家李鸭子发明,后经改进,用来探墓找穴百发百中。
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发现比自己的设备好,便把洛阳铲运用于考古钻探,在其后殷墟等古遗址发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有了各种先进技术,但仍没有哪样设备能像洛阳铲那样快速高效准确地完成探墓。

站在洛阳铲的老家,看着洛阳铲的杰作,不得不佩服当年人们的创造。

我脚下的这片空地,在三千多年前应该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宫殿,可能是夏王的住所,也可能是宗教或供奉祖先的庙宇。

二里头最大的遗憾一是没发现文字,二是没发现大墓,已知出土了举世惊叹的绿松石龙形器的墓就位于2号宫殿的院落里,是已发现最大的墓了,墓主可能是某位宗教领袖。

作为最早的中国的王都,感谢伊洛河多次改道,使二里头在三千年中被盖上厚厚的黄土,也感谢二里头小村庄的不起眼,历代有组织的和没组织的盗墓者的尖锐目光都没注意到这里。

因此,可以相信历代夏王们应该都还平静地躺在某处地下,如果能找到有文字和重器的夏王墓,那将是和甲骨文、特洛伊一样划时代的考古世纪发现,有没有夏就可成定论了。
二里头遗址的核心是宫城,顾名思义就是宫殿被城墙围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发掘了很多宫殿基址和大批文物,就在以为二里头没什么新东西并沉寂多年后,一批以城市考古理论为指导的年轻人在新世纪后又有了惊世发现,他们发现整个宫殿区四周建有长方形的宫墙,而且更震惊的是紧挨着宫墙外又发现了道路。
四条大道紧挨着宫殿区形成“井”字形大道,这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四条大道最宽的地方有20米宽,一般也有10米,完全是四车道的水平。每两条大道的交汇处,就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十字路口了。

为了保护遗址,现在只有北边和东边的部分大道清理出来,这也正是我们汽车开进宫殿区后行驶的土路。

在大道上还发现了中国已知最早的车辙古迹,说明那时已经有了车,但根据不到一米的轮距推断那应该还是人力车。三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公元二十一世纪的内燃汽车驶过公元前16世纪的大道,历史和现实就交汇在这个十字路口上。
考古队停工的二里头非常安静,这里没有拥挤的旅游团,也没有嘈杂的商业街,除了考古队住地对面立起的遗址纪念题词,和宫城里已空无一人的临时工棚外,就只有玉米地里欢跃的小麻雀与我们相伴,走到发掘出的空地上,抱起一大块黄土,感受一下历史的重量。

史书上说,夏代第三个王因为贪玩,被来自现在山东的东夷人首领羿篡权,几十年后夏王的后人终于赶走了东夷人,光复祖业。考古证明,脚下的这座宫殿就修建于相当于后羿代夏的二里头文化第二期,规模非常宏大但被后来的新建筑取代。

这座宫殿的兴衰,也许正反映了那段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传说。果真如此,那我现在就站在当年后羿居住的地方。

嫦娥姐姐你好吗。
二里头遗址是以宫城为中心,还包括祭祀区、高级贵族区、平民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它们都围绕在宫城的四周外。
回望我们刚才登上的汉墓封土和菜地,三千年多年前二里头贵族或夏王室就在那祭祀。

他们也使用烧灼的龟甲兽骨进行占卜,这一习俗被后来的殷商继承和发扬。可惜在二里头的龟甲上没发现文字,所以仍然无法判定二里头到底是不是夏。

有意思的是,国家文物局在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筹建中,曾建议当地不要使用夏都的说法,但建好后的博物馆还是采用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在宫城与东边的圪垱头村之间用一道铁丝网分开,铁丝网外仍可以让村民们像祖先一样继续在耕种,铁丝网内已经为考古专门保留了,这里面就是当年二里头的高级贵族们的豪宅区。
贵族区与宫殿区隔着一条大道和一堵宫墙,起码都应该是王族和官僚的住宅,不过现在只有一道不高的铁丝网标识着这里曾经是最早的中国的富人区。当然,当年的富人区也就是个小房子,不过比起平民已经很不错了,考古发现平民住的都是半地下式的窝棚。
三千多年过去了,当年东亚在陆最繁华的都市不再,只剩下裸露的夯土基址和绿油油的庄稼地,不过意识是不受任何束缚的,在这里尽可以想象三千年前的景象。
看一段日本NHK的纪录片,这是我看过讲述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最好的纪录片,土豆里就有,片中复原了4000年前的二里头,那应该是一段朴素与沸腾的时代。

我们问老村民考古队干一天活要多少钱,他说过去一天五块钱,现在涨到一天几十块了。也许考古人员对于我们是知名学者,对于村民更是从不拖欠工资的可爱老板。老村民还说,这里要建一个大大的遗址公园,县里乡里已经多次前来规划了

最后,陪我们在地里转了一个多小时,老村民拿着五十块钱心满意足地走了。

当时望着他在街上渐远的背影,就在想这个原生态的中原乡村在今后几年是否会发生巨变,就像在殷墟看到的那样变成一个大公园,二里头和周边的小村像当年的小屯村一样荡然无存。

不知现在如何了,反正我们在一切变化之前,看到了原生态的最早的中国。

希望能更快就去新的二里头看看。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