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山西省五寨县东关村人,1988年初中毕业于五寨三中,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居北京。曾于出版社从事计算机教材和图书编辑工作。闲暇时喜欢逛街、听歌、看剧,也会弹弹电子琴、写写博客、跳跳广场舞。 乡愁是一杯酒 管涔山,是阴山余脉、晋山之祖。但是更普遍的说法是,管涔山属吕梁山脉。管涔山山势险峻,林深叶茂,沟壑纵横,是一处森林资源颇为丰富的林区。山上气候冬季寒冷,夏秋凉爽,最高峰卧羊场海拔2603米,汾河、桑干河从这里发源。早年间爷爷为了谋生,领着一家人从五寨来到位于管涔山深处的宁武东寨以行医为生。据父亲说,那时山上的河水很大,管涔山的木材能顺着河水运到下游。马营海西边的山梁分水岭,是汾河和桑干河的发源地,其中汾河向南流经太原,最后作为支流汇入黄河。桑干河向北向西,经朔州,经大同,在河北张家口和洋河汇合,正式成为永定河,之后流经北京,经天津,最后流入渤海。成年后的我也是顺着这条路(伴随着桑干河河谷),坐着绿皮火车经朔州,经大同,到北京去读书。工作有点积蓄后家里买了汽车,带着老公孩子,也是顺着这条路经大同,经朔州,回家乡探亲。我的曾祖父是一个外乡孩子,从小跟着别人做买卖,在五寨城里安了家。爷爷是养子,也是曾祖父唯一的儿子。爷爷奶奶这一辈儿生了两个儿子两个闺女。我父亲是老儿子,排行最小。所以轮到我,仔细算一下,我总共有13个哥哥——我自己有一个亲哥哥,大爹家有3个儿子,大姑家有2个儿子,二姑家有2个儿子,另外还有城内的大姨生的5个儿子,都比我大,都是我的哥哥。这些哥哥中最年长的是大哥,也就是大爹家的大儿子,大哥从林校毕业后分配到管涔山林场工作。大哥虽然爱和人抬杠,但待亲朋最真。小时候住在“四一”广场往西东关临街的大杂院里。这一片虽然是县城里的商业区,街两边有打铁的卖肉的卖饼的,再往西有五金店、服装百货店,以及照相馆等,街名却叫学府街。大概是因为街的最东头是五寨中学,最西头是五寨师范这两个大咖吧。在大杂院里,我们家和爷爷住三间东屋,虽然是偏屋,结构还算端正,爷爷一个人住南边的一间,父母哥哥姐姐和我五口人住北边的一间;大哥大嫂住院子里西南边的小偏屋,屋里曲里拐弯的,且很暗。大嫂胖胖的,脾气很好。小学四年级,搬到了新家。新家也在东关,是在阳岢路南边的一个巷子里。这次有了自己家的大院子。那里是我的天堂——夏天在院子里搭小屋,荡秋千;冬天玩炮仗;妈妈在院子里种了花,还种了好多西红柿,秋天西红柿成熟了,把它们摘下来,洗干净,放碗里拌着白糖吃……大哥家是和我家隔着一个巷子两堵墙的邻居。父亲37岁母亲35岁时生了我。姐姐比我大12岁,哥哥比我大9岁。我是老幺,自然少不了有时淘气。躺在地上耍泼时,从眼睛缝里观察,会发现大人们根本懒得理我,兀自坐在炕上望着天。父母早已过了年轻火气大的时候,养孩子显然已经驾轻就熟,很是经验老到。有时候和家里人闹矛盾,我就会偷偷藏在大哥家院子里,听着家里人打巷子南头到北头找我两遍,等一会儿,过了生气劲儿,再佯装没事人一样溜回家。相比小时候的大杂院,那些纵横交错的巷子在东关这片地界儿闹中取静,最适合生活了。那片住户不少,上初中时因为用电负荷太大,到晚上电压不稳,经常连电视都看不了。下了晚自习回家,家里人已经睡了。我会坐在火炉边温习一会儿功课,或者预习一下第二天的课程内容。灯光太暗,只能点亮蜡烛。后来那些巷子里的左邻右舍中考出了不少大学生。父亲师范毕业,一直是个穷教员,母亲师范毕业只当过几年乡村小学教师就回家了。父亲后来调动工作去了书店,为了养家母亲也做一些临时工。好多亲戚同事朋友的家庭条件都比我家好。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那个不重视教育,工作安排好多都是接大人班的年代,我家兄妹三人努力读书,陆续靠考学给自己找到了出路。坐火车回老家,北京到太原的高铁,车窗外是平展展的华北大平原,过了石家庄,穿过几个山洞,就到了太行山的西边,经过阳泉,然后就是太原。山的两边,一边河北一边山西,一边平原一边山地高原,迥然不同的地貌,连带着气候也有很大差异。“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坡、梁、洼、沟……)”……历朝历代,忻州,尤其是西八县,向来是多民族汇融之地,犬戎、北狄、拓跋、鲜卑、契丹、党项以及后来日渐强大的匈奴部落,都曾在这方土地上留下足迹。民族大融合,人们拜把子结兄弟,直至儿女联姻,给予后代揉杂众多精华的机会,成就了精明豪迈的忻州帅哥美女。关于山西老乡,有一句调侃的话:两山夹一沟,代代出阁老。这里是革命老区,建国后培养并输出了很多革命干部。此外还有一句:两沟夹一梁,代代出状元。讲的就是这方土地上的学子。正因为缺吃少穿,生活条件艰苦,才能耐得住十年寒窗之苦;正因为偏僻闭塞,才能心无旁骛,一心一意读书。鲤鱼跳龙门,在中高考以及其他各级考试中夺魁摘冠。比如宁武县东寨镇的孙文明、孙文郁、孙文萃、郭名都、郭维一等。民国时期,孙文明赴法国上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其四哥孙文郁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其大哥孙文斌、二哥孙文蔚是清朝举人,其父孙致昌是清朝拔贡,创办养源学堂。而郭名都、郭维一则从清华大学毕业。据前不久看到的“宁武关前博士村”这篇文章介绍,宁武县凤凰镇大河堡村,有462户986口人。进入21世纪以来,从这里走出博士10名,博士后1名,被誉为宁武县“第一博士村”。此外,还有硕士40名,大中专毕业生179名,其中不乏名校。中科院、煤科院等北京科研院所,以及大学的讲台上、大医院的病床前,都有大河堡村走出的年轻人的身影。毕竟这里有作为山西老牌师范院校的五寨师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才。其教育环境在整个忻州地区都是得天独厚的。每年这里都会走出很多学子,进入全国各大院校,最终学有所成。走西口,哪里是个头,走西口,不知命里有没有……过去的走西口是指山西人向西去内蒙经商谋生。现如今家乡一代代学子们,南下、东进……离开贫瘠的家乡逼仄的生存环境,北京、天津,以及上海、西安、青岛、武汉……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回老家没有工作,在大城市没有家。这个难题困惑着一代又一代离开故乡在大城市里打拼的游子。北京市的母亲河是永定河,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这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千百万年来,绵延不断的河水滋养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南来的北往的华夏子民,也孕育了这里悠久的文化。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成就了北京这座政治之都、文化之都,这里还是北方的经济中心,甚至全国国际交流中心。五寨十万出头的人口,其中就有一万人在北京打工,分布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中既有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博士生,有些有着体面稳定的工作,高校、国家机关和企业……以及高科技企业的IT工作者,甚至艺术评论人才,也有没上过大学的普通打工者,从事的工作五花八门,有销售员、司机、歌手、理发师……他们因为老实肯干且吃苦耐劳而很受欢迎,同时也在异乡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无论经历什么样的挫折,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来自故乡的河一定会护佑着故乡的游子……这样的信念给了每个家乡人闯荡北京城的底气。有不少人通过奋斗,在大城市里安了家、落了脚,同时也成就了一道道的风景。但故乡有父母亲人,有儿时结伴成长的小伙伴,那是最真挚的感情,让人难以割舍。……多少年的追寻多少次的叩问,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乡愁》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城市化发展大背景下每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的心声。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如有文责,作者自负。转载本平台原创作品,请注明文章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