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1998年,32岁的虞仁荣辞职创业,想着“能挣个几百万,让父母生活好一点就行”。 二十年过去,他资产破千万,公司上市,年营收24.06亿。 在许多人看来,这已经达到事业天花板。
2022年,这个数字持续增长,他以950亿元财富,位列《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32名,问鼎中国芯片首富。从一个普通工程师,变成千万富豪,虞仁荣花了27年时间。 邵氏电影公司创办人邵逸夫曾说:“宁波人从小就立志做大事,头等大事就是经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虞仁荣的骨子里,想必也流淌着豪商巨贾的血液。远有世界船王包玉刚、毛纺大王曹光彪、半导体教父张忠谋,近有网易创始人丁磊、华人软件英雄庄思浩,创业从商氛围浓厚。虞仁荣从小就聪颖优秀,中学时入读的镇海中学,是宁波市,乃至浙江省的重点院校,素有“超级中学”之称。他在这里度过六年时光,每日苦读,终于迈进最高学府的大门。1985年,虞仁荣如愿考入清华大学,攻读无线电专业(现电子工程系),比同门学弟高晓松大三届。牛到有个专属简称:EE85系,意为Electronic Engineering(电子工程)85级。而EE85系的牛,在于培养出一批芯片人才,统领中国半导体半壁江山,其中就有虞仁荣。当年和他一同入学的,有紫光集团的赵伟国、兆易创新的舒清明、卓胜微电子的冯晨晖、格科微电子的赵立新、燧原科技的赵立东……他们创立的科技公司,如今市值分别是558亿、902亿、694亿、488亿、138亿……虞仁荣作为其中佼佼者,公司跑出上千亿估值,成为EE85这个造芯孵化系中,发育最好的一家企业。不过,在坐拥龙头老大之位前,他还有一段二十多年的路要走。在上清华之前,他觉得自己是天才,进来后,才发现天才是别人。虞仁荣不是只读死书的呆子,闲来无事,偶尔也会打打牌、摸摸麻将,放松一下。据赵伟国回忆,有次虞仁荣砌了一晚上长城后,第二天顺便参加全校数学竞赛,轻松抱了个一等奖回去补觉。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算天才,也绝不会是一无所长的庸才。但慢慢知道一个道理:想要成材,不论是灵感还是汗水,都必不可少。 虞仁荣曾将海淀的试卷,转手到保定卖掉,赚个中间差价当零花钱,隐约显现经商天分。在同学眼中,虞仁荣“一直都是极聪明的人”、“对市场判断极为敏锐”。1990年,虞仁荣学成毕业,顶着名校优生的头衔,进入浪潮集团,成为一名工程师。这家公司可不简单,是中国本土顶尖的大型IT企业之一。在虞仁荣加入这年,公司刚刚研制出全球第一台中文寻呼机,并开发出首个汉字寻呼标准,且这一标准至今仍在沿用。能进到这样一家极具发展潜力的大公司,是多少初出茅庐大学生的梦想。可虞仁荣不是一般人,干了两年就挥手拜拜,“降级”去做销售。放着好好的白领不当,宁愿跑单风吹日晒,虞仁荣想要挣大钱、搞大事的野心,由此可见一斑。1992年,他跳槽到香港龙跃电子,担任北京办事处销售经理,一干就是六年。1998年2月,虞仁荣终于没忍住,怀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魄力,再次辞职。这回他不再找下家,而是自立门户,创建华清公司,做电子元件贸易代理,跟前东家同行。相比于王健林“先挣一个亿”的小目标,虞仁荣要保守得多,计划是赚个百十来万,让父母过得好一些就满足了。但财运来了挡都挡不住,他只要几百万,机遇偏偏塞给他几千万,不要都不行。2000年,国家出台《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使相关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虞仁荣的创业起步时机踩得又准又稳,元件分销买卖越做越顺。他的主要上游拿货商,是美国半导体巨头安森美公司,货源优质,同类竞争少。虞仁荣靠代理,就做到年利润1000万美元,成为北京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但光是倒卖,像当初转手试卷一样,虽然能挣钱,可走不远,迟早会被其他倒爷抢占市场。虞仁荣得到安森美的一位高管点拨,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在做中间商之余,开始着手研发自有产品。2007年,他和马剑秋出资400万,在上海成立韦尔股份公司,主营半导体产品设计、销售和分销业务。从工程师、销售员、代理商,到靠自己做技术,虞仁荣步步为营,每一脚都坚定果断地走在创建自己的商业帝国大道上。在他这里,没有见好就收的安稳战略,只有不断向前的跃进步伐。在舒适区呆久了,容易对周遭巨变放松警惕,也会忘了自己本有改变的能力。当大浪袭来,往往慌不择路,被动选择并不合适的逃生通道。唯有不断修炼精进、提升内功,就算不能免除危机,也可敌过万难。 马剑秋比虞仁荣小八岁,是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杰出校友,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出身,曾在多个大企任职技术高管。在收到虞仁荣的热诚邀约后,他毅然辞职下海,作为创始人之一,积极筹备前期工作,为二人大业搭好地基。强强联合,虞仁荣带领公司成功转型,从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分销商,摇身一变为科技大咖。最开始,研发这块还是相对薄弱,公司的支撑业务,依然靠老本行——分销。虞仁荣相继获得光宝、松下、南亚等知名半导体的厂商代理权,整合自家的华清公司,建立起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为了弥补短板,他在向内使劲钻研之余,想到走收购这条捷径。他收购北京泰合志恒数字公司,将业务拓展至SOC(集成电路)芯片领域;再拿下无锡中普微电子公司,拓展射频芯片领域,迅速扩大技术占比。2017年4月,公司登陆A股上市,发行价7.02元。公司2018年财报显示,营收为39.6亿元,其中代理销售贡献31.1亿元收入,占比近80%。而他想要大力扶持的半导体技术及销售,营收8.3亿元,只占20%左右。虞仁荣不甘心,决定干票大的,彻底撕掉“中间贸易商”的老标签,换上“研发企业”的新头衔。当初那些笑话他的人,亲眼见证这场蛇吞象的惊天收购后,再也笑不出来。 北京豪威原是专注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的美国企业,市场占有率曾一度达到30%,是全球第一大厂商。但随着索尼、三星的后来居上,豪威下落至行业第三,2016年被中资财团收购,退市完成私有化进程。短短一年后,净利润从24亿元,跳水降至2.2亿元,滚落十倍真金白银。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被挤下龙头老大的宝座,可依然是世界级的商业巨头,虞仁荣没有理由嫌弃它。2017年9月,虞仁荣宣称与北京豪威35位股东中的33位,已签署协议,计划购买其86%股权,积极推进收购事宜。临门一脚之际,却遭到最大单一股东珠海融锋的强烈反对。张学政22岁时,从梅州平远的山沟沟,考到211广东工业大学,与生俱来一股闯劲和拼劲。31岁时,用10万块成立闻泰科技,推出的首款手机主板,月销量超20万台。后联合同道中人,创造出卖货1800万台的手机界神话。他用一年期间,就把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发展成中国最大IDH(独立研发公司),堪称传奇。就在虞仁荣兴冲冲地准备迎接新人入怀时,却突然收到张学政的知会通知。张学政向其他全体股东发函,明确反对将股权转让给虞仁荣,并表示自己无意放弃优先购买权。 高考恢复后,仅用一个半月时间突击复习,就金榜题名,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之后本、硕、博连读,成为国内首批半导体专业博士生。他跟虞仁荣的渊源,还是始于清华无线电系,只不过一个是77界,一个是85系。当虞仁荣还在给别人打工时,陈大同已经在美国和中国分别创业,成立豪威科技和展讯通信公司。比如何新平,是清华80级电子系第一名,专门从事集成电路开发,为公司骨干人才。还有杨洪利、刘军、董其等技术界大牛,全是虞仁荣的学长师兄。陈大同形容初创团队:80%都是华人,华人里80%都是留学生,留学生里80%都是清华毕业生。熟人多了好办事,有此一层渊源,牵线搭桥自然水到渠成。虞仁荣被张学政截胡后,在公司内部消失许久的陈大同,突然重出江湖,担任CEO,一个半月后当选董事长。陈大同的接连升任,是人家的本事,跟虞仁荣有什么关系呢?奇就奇在,陈大同打入集团核心后,转头就把自己的CEO之位,交接给了虞仁荣,让总裁杨洪利从旁辅佐。韦尔拿到北京豪威96%股权,顺利进入时下大火的图像传感器领域,成为仅次于索尼、三星的科技大佬。虞仁荣抱得美人归后,身家也随之大涨,跻身百亿富豪之列。2020年,他以550亿元资产,在《胡润百富榜》占得一席之地。公司也凭1590亿元估值,坐稳《胡润中国芯片设计10强民营企业》第一宝座。遥想当年刚上市时,公司股价仅为7.2块,如今暴涨至220元。三年时间,狂翻三十多倍,令广大股民和虞仁荣都乐开了花。 志得意满之际,虞仁荣也不忘回馈社会,出手就是豪橫的300多亿。虞仁荣将捐赠1亿股公司股份,效法船王包玉刚兴建宁波大学的善举,在家乡筹建东方理工大学。以当时的市值来算,1亿股份相当于两百多亿,算是慈善界的大手笔。同年11月,政府协助选定校址后,虞仁荣再次追加100亿,以保障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学质量。2022年4月,虞仁荣向清华大学捐赠款项,用于支持电子工程系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具体数额未公布。但参照去年,合伙人马剑秋回报母校西安交通大学时,捐出30万股股份,相当于六千多万。他还倡导设立“郑君里教书育人奖”,缅怀恩师的教养之德。虞仁荣在捐赠仪式上说:“清华求学,是人生中的重要经历。”毕业后,又得益于校友们的守望相助,对自身及公司的成长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于价值几何,取决于你走的是通天大道,还是羊肠小径。途中遇到的人和事,可能成为日后前进的助攻,抑或是阻力。因此,在可以选择的任何时刻,要努力让自己通往更高的阶层,积聚起高品质的历练资源。 纵观虞仁荣的发家崛起之路,我们可以从他的几个节点选择,一窥巨富背后的成功密码。26岁,虞仁荣辞掉高薪工程师的待遇,毅然投身最苦最累的销售行当,由此选准电子创业赛道。最大的失败,是明明有机会尝试和纠正,却原地踏步,坐等时机溜走、年华逝去。32岁,虞仁荣抛下年薪日涨的经理高位,创立贸易代销公司,与前东家竞争。如果他当时觉得自己一个人不可能拼过一个公司,那么,就没有后来市值千亿的集团神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非它本身多么厉害,而是聚少成多、持之以恒地发光发热。41岁,虞仁荣在做代理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时,冒险调整战略,搞技术研发。技术工种,向来投资大、周期长、失败率高,稍一失手,就可能血本无归。在未到迫不得已的困境时,就提前逼自己蜕变优化,是保持成功的底层秘诀。53岁,虞仁荣收购净资产是自家公司八倍有余的国际大头,从此一飞冲天。有些看起来难如登天的目标,在聪明借势下,也可能变得触手可及。古语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即便没能得到高高在上的天鹅,癞蛤蟆在一次次的向上跳跃中,也得以摆脱低陋的境界,实现自我提升。所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你认为巨富背后,是天赋异禀,还是时势造人呢?
作者:朱小鹿&雯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