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大专毕业,21岁当厂长,55岁靠养猪成江西首富,身家250亿

 朱小鹿 2022-07-23 发布于湖北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2022年,林印孙身家245亿,公司入榜中国500强,市值224亿。
 
从21岁开始做饲料厂厂长,到靠养猪发家致富,林印孙功成名就,位列养猪界四大天王之一。
 
然而,就在今年6月17日,他却宣布:将携手央企,布局电力光伏项目。
 
一个养猪的,扯这么大步子,跨界搞能源?
 
(林印孙)
  

年少立志

“上面是烈日,下面是被烈日晒得滚烫的稻田里的水。”

 
雷军有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对幼时的林印孙来说,村里全是西北风,能飞起来的只有草。
 
1964年,林印孙出生在离江西临川县30公里的贫困山区,一年到头最多能看到猪跑,连猪肉香都闻不到。
 
人民公社时期,父母常在挣工分之余,偷偷弄点米糖去卖,贴补家用。
 
林印孙跟着走街串巷,见识过比村更大的县城,也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包产到户后,他常常下地种田,帮家里分担繁重的农活。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开蒙晚,但林印孙在十五岁时,就对未来产生了改变的觉醒。
 
那天中午,他放学回来后,抓紧时间赶到田里干活。
 
一阵埋头苦干后,他直起酸痛的腰背,蓦然发现广阔的田野上,只有他一个人。
 
天地寂静,空旷辽远,林印孙猛地感悟到世界如此之大,而他个人如此微不足道。
 
难道一辈子都要在这片一眼望不到头的小丘地里,像父辈一样,蹉跎操劳一生?
 
林印孙少年热血,绝不甘心。
 
在这个四下无人的午后,他暗暗发誓:

必须走出山村,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此以后,读书学习,成了他的自觉。
 
不需要父母催促,也不需要老师叮咛,林印孙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初中快毕业时,父亲给儿子两个选择:要么读高中,要么去学木匠。
 
林印孙当然选择继续求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省级重点高中——临江二中。
 
七八十年代,一个农村家庭,能出个知书识字的崽,已经实属不易。
 
父母让他读个大专,学点手艺就差不多了。
 
但林印孙远不满足于此,他想上大学继续深造,而不是只学个几年的吃饭技术,就草草结束。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家境艰难,能读书就不错了。
 
林印孙想到姐姐为了他能上学,早早辍学务农,实在不忍心再让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最终听话地服从了父母的建议。
 
1981年,林印孙考入江西省粮食工业学校。
 
三年后,他被分配到县粮食加工厂做技术员。
 
对于农村娃来说,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出路,至少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地里刨活。
 
可林印孙有更大的追求:知行合一。
 
学到的知识,如果不加以实践应用,只是整天坐办公室里打嘴炮,那就是没用的书本垃圾。
 
既然加工厂的平台满足不了自己的雄心,就只好到更大的舞台去施展抱负。
 
恰逢此时,省饲料厂成立。
 
林印孙毛遂自荐,请派前往到这个一穷二白的新厂历练。
 
 
常言道:凤凰难栖鸟巢,蛟龙不困浅水。
 
没有高远的抱负,就难以获得辉煌的成就。
 
虽说自身努力固然重要,但明智地选择更有价值的平台,可以让潜能得以最大发挥。
 
大多数情况下,怕的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主动放弃更优选择,在人浮于事的大环境中,慢慢失去用武之地。
 

新官上任

“遇事不能等、不能靠要,要想办法闯出一条路来解决问题。”

 
1985年,林印孙未来的同行们,都在各自的命数里打拼。
 
牧原集团的秦英林,还在体制内摸爬滚打,纠结要不要辞职回乡养猪。
 
温氏股份的发起人温北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为转换赛道蓄力。
 
新希望的刘永好,刚和自家兄弟筹集好1000万,准备大干一场。
 
而21岁的林印孙,刚当上饲料厂厂长,从零做起。
 
这时,他跟“养猪界四大天王”还完全不沾边,整天只想着怎么把眼前的新摊子盘活。
 
在他之前,厂子本有领导坐阵,但压力大过动力,干了没多久,就自动请辞。
 
可见这不是个有利可图的香饽饽,而是困难重重的大挑战。
 
通共20几个人,区区10万资产,巧妇林印孙要怎么整出一桌好菜呢?
 
 
他从最基础的电工技术学起,全力钻研饲养工业原理,力求把生产各环节学透摸熟。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林印孙的火没往外面撒,反引到自己身上。
 
在一次调适故障机车的亲自操作中,林印孙的一个大拇指,因公殉职。
 
断指之痛,没能阻挡他扭转颓势的步伐。
 
仅用一年时间,林印孙就让这个吓走两任领导的新厂扭亏为盈。
 
五年后,饲料厂不仅还清建厂时筹借的全部贷款,还上交60万余利润。
 
他是怎么做到的?
 
第一步,打破吃大锅饭的铁饭碗。
 
林印孙积极响应号召,将饲料厂变成原材料和销售“两头在外”的断奶模式。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把压力分摊到每个员工头上。
 
要挣钱过好日子,就大伙一起努力。
 
第二步,打开市场,得到民众认可。
 
九十年代,饲料养殖还是个新名词。
 
村里的鸡鸭牛羊,全是吃纯天然食品长大的:

山坡上的草、吃剩的饭、没人要的红薯,遍地免费伙食,没人专门买饲料喂。
 
地里人都觉得一毛钱一斤的饲料太贵,划不来。
 
再加上老一辈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饲料激素多,养出的家禽肉质不好吃。
 
要破解这个僵局,关键在于接地气、用效果说话。
 
 
林印孙提着自家研发的饲料,到全县30多个乡镇农村,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向他们普及饲料喂养的好处。
 
一开始,任凭他说破嘴皮子,也没几个人愿意用他的东西。
 
林印孙自个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逐渐琢磨出一个真理:没有切实的好处,吹得再多都白搭。
 
于是,他调整策略,不讲空话,直接以结果验真知。
 
他把饲料免费送给村民,让他们把家禽分成两类,一种吃饲料,一种按老办法喂,最后看看哪个长得更好。
 
遇到连免费送都不要的村民,林印孙直接“野蛮”地扔下饲料就走。
 
他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喂养、怎么调配,耐心细致地解答各种问题。
 
一来二去,大家看鸡吃得欢、猪长得壮,慢慢就接受了这种新兴养殖方式。
 
永惠牌饲料,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稳坐省内饲料龙头老大的位子。
 
林印孙总结道:“只有让他们尝到甜头,养殖业才能规模化。”
 
助人利己,农民收入高了、生活好了,他的工作也随之顺利开展。
 
1992年,林印孙被评为抚州先进工作者。
 
1993年,他当选为人大常务委员,并被破格提拔为副局级经理。
 
 
《论语》里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仅知道行仁是对的,而且深知行仁能带来切身好处,因此更能长久坚持下去。
 
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快途径,是先为他人提供价值。
  

借势壮大

“用轻资产撬动产业链,我们要成为导演,而不是演员。”

 
1994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南方大地上翻涌。
 
不少企业大力引进外资,获得突破性巨变发展。
 
林印孙顺势喊出口号:“把小公司做成大公司,把大公司做成大家的公司。”
 
然而,彼时改革春风风气不足,还没有吹到江西临川这个小县城。
 
向来行动果决的林印孙等不了,决定主动出击,自己去找外商资源。
 
他跑到南昌,打听到一位加拿大籍华人,有意愿投资内陆企业。
 
目标有了,该怎么将其拿下,还要费些周折。
 
林印孙在别人酒店坐等了三天,逮着机会就上前游说:
 
“你投点钱啰。”

“我们中国人,要自己帮自己。”

“你不支持穷地方,你哪叫有中国心呢?”
 
这一套说辞下来,真是句句诛心,谁好意思拒绝。
 
要是不投,恐怕要背上不爱国的罪名。
 
就这样,林印孙凭借口才和诚意,成功让外商掏了腰包,投资800多万港币,建起合资企业,自此走上迅猛发展的轨道。
 
 
要把蛋糕做大,自然少不了分蛋糕人的支持。
 
除了外援给力,林印孙还积极寻求政府帮助,依然是用数据事实说话。
 
他先抛出“诱饵”:我要拿出200亿扶贫,政府支持不?
 
上面领导热情回应:当然支持。
 
然后,林印孙开始算账:我教农民养猪,我保底价收购,一头猪保证他们最少赚200块钱,一年养1000头猪,就赚20万。
 
领导一听,这么好的事,那就干吧。
 
林印孙这才引出正题:可资金不够,老大帮下忙呗。
 
于民有利的事,企业愿意牵头,还有什么理由不帮呢?
 
林印孙因此背靠大树,放手扩张。
 
1996年,他在抚州成立正邦集团。
 
1999年,公司走出江西,向省外市场拓展。
 
2000年,林印孙抓住国有企业改制的机会,兼并重组,迅速进入农药、兽药领域,完成产业整合。
 
 
古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懂得借势,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成大事者的聪明之处。
 
如果说由0到1,更多靠的是创业者的个人素质;那么如何让1+1大于2,就是考验企业家的综合技能。
  

剩者为王

“我们心中有数,因为我们有一套系统,能管理得好。”

 
2003年,为改变上游卡脖子的被动局面,林印孙收购江西养猪育种中心,正式进军生猪养殖领域。
 
从单一的饲料业务,到覆盖整个饲养产业链,林印孙的步子越迈越大,成功撬动资本市场。
 
2007年,他带领公司登陆深圳主板,成为江西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
 
随后,公司盈利以平稳增速,逐年上升。
 
2010年,产值190亿;

2013年,360亿;

2016年,620亿……
 
就在林印孙志得意满,领着公司进击千亿市值时,一场席卷全球的非洲猪瘟爆发。
 
2018年8月,辽宁沈阳发现第一例确诊病例。
 
此后一年时间,受猪瘟影响,我国生猪存栏量同比降幅38.6%。
 
全球有37个国家和地区,发生4184起猪瘟疫情,不少养殖大户一夕破产,哀嚎遍野。
 
规模越大,死得越快。
 
而能在危机中存活下来的,就成为这场零和战争的胜者。
 
林印孙可不想在黎明前倒下。
 
他砸下巨大财力、精力,筑建铜墙铁壁,保障肉类安全。
 
养猪场顶上有网,天上飞的进不来;

下面全玻璃彩钢封闭,老鼠爬不进来;

内部用水全部为地下水,从源头防控。
 
进厂车辆,从5公里外就开始沿路进行三次洗、消、烘。
 
 
为节约成本,林印孙让猪住进楼房,实现立体式养猪。
 
二师兄们住的是恒温房间,呼吸的是过滤性空气,达到猪生巅峰。
 
得益于此全方位措施,林印孙在一片人怨猪嚎声中,依然能坚挺宣布:公司运营未受影响。
 
刚撑过猪瘟,又遇上新冠。
 
关关难过,关关过。
 
林印孙照样施行严格的把控封闭制度,只不过这回不再只对猪,而是人。
 
他认为:“每一场危机,对企业来讲,都是一次提炼和优化的过程。”
 
那么,林印孙的用人管理之道,又有何特别之处呢?

 

笼络人心

“我们不断琢磨,把人情融入到管理里去。”

 
2020年,林印孙招来25000个大学生,大都毕业于211、985等知名院校,至少一本起步。
 
谈及如何管理好这群拥有无限潜力的新人,林印孙的态度很直接:给钱。
 
有抱负的年轻人,最关注工作的哪方面?
 
当然是有没有发展前途、能晋升到何等职位,最不济,是自己能在这里学到什么东西。
 
因此,公司设有完善明确的晋升通道。
 
大学生培训180天,可以直接参加主管和经理级别的竞聘。
 
一时水平不够的,继续磨练。
 
要求六个月必须达到主管级别,一年达到经理级别,两年达到厂长级别。
 
表现优异的,半年内就能做到分厂厂长,年薪六七十万不在话下。
 
所以,不用担心路不够宽,就怕你没本事走。
 
 
林印孙的管理观念很务实:

如果一个员工在你这儿,没钱换新手机、没钱买汽车、没实力娶媳妇,那肯定留不住人。
 
是像马老师说的,员工离职无非两个原因:要么心受委屈了,要么钱没给到位。
 
只要干得起劲,待遇又过得去,就没有炒老板鱿鱼的冲动。
 
为了让新兵蛋子们学有所成,林印孙制定了看起来刻板,但效果甚好的培训计划。
 
大学生进来,首先关上半年,呆在猪场里学习、实践。
 
想当年,林印孙面朝广阔田野,都心猿意马呆不住。
 
想让90后、00后,跟猪朝夕相处六个月,谈何容易。
 
不少人叫苦连天:像坐牢一样。
 
但林印孙很坚持:做农业要脚踏实地、精耕细作,不能眼高手低、跳跃不安分。
 
因此,用半年时间让年轻人磨磨性子,适应并接受这种管理模式,那今后工作起来就会顺很多。
 
再来,为落实防疫规定,员工进进出出都要消毒杀菌,有时还要隔离。
 
每天跑进跑出太浪费时间,不如就地好好呆着。
 
当然,如果实在受不了,也悉听尊便。
 
林印孙直言:“各人有各人的原则,我不喜欢勉强别人。”
 
简而言之:你能干,我提供平台,助你步步高升;干不了,就趁早走人,各自安好。
 
直白明了,颇有霸道总裁的风范。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一个巴掌也拍不响。
 
就业从来都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所谓“剥削”,往往是被雇佣者无法拥有更多选择下的无奈呻吟。
 
只要拥有足够的资本,就能掌握更多主动权。
 
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
 
哪怕资本如林印孙一样雄厚,也有被动抉择的时候。 
 

道阻且长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众所周知,生猪价格行情存在“三年周期”:一年涨、一年跌、一年平。
 
从2018年6月猪瘟萌芽之际,猪肉价格就开始飙升。
 
仅一年后猛涨至40.9元/公斤,成为普通民众高攀不起的天价珍馐。
 
林印孙幸运地在这轮行业洗牌中存活下来,业绩飞速增长。
 
2019年实现全年净利润16.47亿,较去年大增751.53%。
 
这年,55岁的林印孙,身家随之水涨船高,以250亿资产,晋级为江西首富。
 
2020年,公司净利润持续走高,达到57.44亿。
 
熬过危机之后,林印孙底子更足、信心更多,便着力极速扩张。
 
2021年,集团发展为横跨畜牧、植保、食品、金控四大领域,共有580家分公司,6万员工的超级巨头。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经历周期暴涨之后,势必迎来暴跌的市场规律。
 
2021年1月至10月,猪价跌幅74%,最低单周均价10.78元/公斤,养猪界整体陷入血亏状态。
 
对广大小市民来说,这是吃肉的大好时节,但林印孙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该年营收何止不增反降这么简单,而是直接亏损188个亿,数年心血瞬间付之东流。
 
其负债率更是高达82%,接近行业均值的两倍。
 
为了自救,林印孙不惜“转换”赛道,触及从未涉足过的新能源赛道。
 
2022年6月17日,集团发公告称:将与国企综合开发智慧能源及利用。
 
创业二十余载,难道就这样一朝败走,彻底放弃?
 
细究之下,发现未必。
 
林印孙与国家电投的合作方式,是租赁自家的房屋场地,属于末端小角色,并非大头。
 
前几年扩张太厉害,如今市场饱和、价格回落,自然有很多闲置厂房空出。
 
林印孙借势整合的能力再次发挥作用,与其白白空着,不如收点租金。
 
一来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二来也能稍微缓解周期震荡,静待时来运转。
 
 
多年前,林印孙游览镇江金山寺时,看到一副对联,深受启发:虽有绝顶谁能穷,但令此心无所往。
 
登顶的路,没有止尽,但并不妨碍笃定前行的决心。
 
他曾在2021年年会上,豪迈提出:继成为中国500强后,要挺进世界500强。
 
重回巅峰的路艰难曲折,林印孙还有很多难关要过。
 
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朱小鹿&雯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