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2022年,林印孙身家245亿,公司入榜中国500强,市值224亿。从21岁开始做饲料厂厂长,到靠养猪发家致富,林印孙功成名就,位列养猪界四大天王之一。然而,就在今年6月17日,他却宣布:将携手央企,布局电力光伏项目。
“上面是烈日,下面是被烈日晒得滚烫的稻田里的水。”对幼时的林印孙来说,村里全是西北风,能飞起来的只有草。1964年,林印孙出生在离江西临川县30公里的贫困山区,一年到头最多能看到猪跑,连猪肉香都闻不到。人民公社时期,父母常在挣工分之余,偷偷弄点米糖去卖,贴补家用。林印孙跟着走街串巷,见识过比村更大的县城,也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包产到户后,他常常下地种田,帮家里分担繁重的农活。都说穷人家的孩子开蒙晚,但林印孙在十五岁时,就对未来产生了改变的觉醒。一阵埋头苦干后,他直起酸痛的腰背,蓦然发现广阔的田野上,只有他一个人。天地寂静,空旷辽远,林印孙猛地感悟到世界如此之大,而他个人如此微不足道。难道一辈子都要在这片一眼望不到头的小丘地里,像父辈一样,蹉跎操劳一生?不需要父母催促,也不需要老师叮咛,林印孙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初中快毕业时,父亲给儿子两个选择:要么读高中,要么去学木匠。林印孙当然选择继续求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省级重点高中——临江二中。七八十年代,一个农村家庭,能出个知书识字的崽,已经实属不易。但林印孙远不满足于此,他想上大学继续深造,而不是只学个几年的吃饭技术,就草草结束。林印孙想到姐姐为了他能上学,早早辍学务农,实在不忍心再让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最终听话地服从了父母的建议。对于农村娃来说,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出路,至少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地里刨活。学到的知识,如果不加以实践应用,只是整天坐办公室里打嘴炮,那就是没用的书本垃圾。既然加工厂的平台满足不了自己的雄心,就只好到更大的舞台去施展抱负。林印孙毛遂自荐,请派前往到这个一穷二白的新厂历练。虽说自身努力固然重要,但明智地选择更有价值的平台,可以让潜能得以最大发挥。大多数情况下,怕的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主动放弃更优选择,在人浮于事的大环境中,慢慢失去用武之地。
“遇事不能等、不能靠要,要想办法闯出一条路来解决问题。”1985年,林印孙未来的同行们,都在各自的命数里打拼。牧原集团的秦英林,还在体制内摸爬滚打,纠结要不要辞职回乡养猪。温氏股份的发起人温北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为转换赛道蓄力。新希望的刘永好,刚和自家兄弟筹集好1000万,准备大干一场。这时,他跟“养猪界四大天王”还完全不沾边,整天只想着怎么把眼前的新摊子盘活。在他之前,厂子本有领导坐阵,但压力大过动力,干了没多久,就自动请辞。可见这不是个有利可图的香饽饽,而是困难重重的大挑战。通共20几个人,区区10万资产,巧妇林印孙要怎么整出一桌好菜呢?他从最基础的电工技术学起,全力钻研饲养工业原理,力求把生产各环节学透摸熟。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林印孙的火没往外面撒,反引到自己身上。在一次调适故障机车的亲自操作中,林印孙的一个大拇指,因公殉职。仅用一年时间,林印孙就让这个吓走两任领导的新厂扭亏为盈。五年后,饲料厂不仅还清建厂时筹借的全部贷款,还上交60万余利润。林印孙积极响应号召,将饲料厂变成原材料和销售“两头在外”的断奶模式。山坡上的草、吃剩的饭、没人要的红薯,遍地免费伙食,没人专门买饲料喂。再加上老一辈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饲料激素多,养出的家禽肉质不好吃。林印孙提着自家研发的饲料,到全县30多个乡镇农村,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向他们普及饲料喂养的好处。一开始,任凭他说破嘴皮子,也没几个人愿意用他的东西。林印孙自个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逐渐琢磨出一个真理:没有切实的好处,吹得再多都白搭。他把饲料免费送给村民,让他们把家禽分成两类,一种吃饲料,一种按老办法喂,最后看看哪个长得更好。遇到连免费送都不要的村民,林印孙直接“野蛮”地扔下饲料就走。他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喂养、怎么调配,耐心细致地解答各种问题。一来二去,大家看鸡吃得欢、猪长得壮,慢慢就接受了这种新兴养殖方式。永惠牌饲料,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稳坐省内饲料龙头老大的位子。林印孙总结道:“只有让他们尝到甜头,养殖业才能规模化。”助人利己,农民收入高了、生活好了,他的工作也随之顺利开展。1993年,他当选为人大常务委员,并被破格提拔为副局级经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仅知道行仁是对的,而且深知行仁能带来切身好处,因此更能长久坚持下去。
“用轻资产撬动产业链,我们要成为导演,而不是演员。”林印孙顺势喊出口号:“把小公司做成大公司,把大公司做成大家的公司。”然而,彼时改革春风风气不足,还没有吹到江西临川这个小县城。向来行动果决的林印孙等不了,决定主动出击,自己去找外商资源。他跑到南昌,打听到一位加拿大籍华人,有意愿投资内陆企业。就这样,林印孙凭借口才和诚意,成功让外商掏了腰包,投资800多万港币,建起合资企业,自此走上迅猛发展的轨道。除了外援给力,林印孙还积极寻求政府帮助,依然是用数据事实说话。他先抛出“诱饵”:我要拿出200亿扶贫,政府支持不?然后,林印孙开始算账:我教农民养猪,我保底价收购,一头猪保证他们最少赚200块钱,一年养1000头猪,就赚20万。2000年,林印孙抓住国有企业改制的机会,兼并重组,迅速进入农药、兽药领域,完成产业整合。懂得借势,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成大事者的聪明之处。如果说由0到1,更多靠的是创业者的个人素质;那么如何让1+1大于2,就是考验企业家的综合技能。
“我们心中有数,因为我们有一套系统,能管理得好。”2003年,为改变上游卡脖子的被动局面,林印孙收购江西养猪育种中心,正式进军生猪养殖领域。从单一的饲料业务,到覆盖整个饲养产业链,林印孙的步子越迈越大,成功撬动资本市场。2007年,他带领公司登陆深圳主板,成为江西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就在林印孙志得意满,领着公司进击千亿市值时,一场席卷全球的非洲猪瘟爆发。此后一年时间,受猪瘟影响,我国生猪存栏量同比降幅38.6%。全球有37个国家和地区,发生4184起猪瘟疫情,不少养殖大户一夕破产,哀嚎遍野。而能在危机中存活下来的,就成为这场零和战争的胜者。他砸下巨大财力、精力,筑建铜墙铁壁,保障肉类安全。进厂车辆,从5公里外就开始沿路进行三次洗、消、烘。二师兄们住的是恒温房间,呼吸的是过滤性空气,达到猪生巅峰。得益于此全方位措施,林印孙在一片人怨猪嚎声中,依然能坚挺宣布:公司运营未受影响。林印孙照样施行严格的把控封闭制度,只不过这回不再只对猪,而是人。他认为:“每一场危机,对企业来讲,都是一次提炼和优化的过程。” 2020年,林印孙招来25000个大学生,大都毕业于211、985等知名院校,至少一本起步。谈及如何管理好这群拥有无限潜力的新人,林印孙的态度很直接:给钱。当然是有没有发展前途、能晋升到何等职位,最不济,是自己能在这里学到什么东西。大学生培训180天,可以直接参加主管和经理级别的竞聘。要求六个月必须达到主管级别,一年达到经理级别,两年达到厂长级别。表现优异的,半年内就能做到分厂厂长,年薪六七十万不在话下。如果一个员工在你这儿,没钱换新手机、没钱买汽车、没实力娶媳妇,那肯定留不住人。是像马老师说的,员工离职无非两个原因:要么心受委屈了,要么钱没给到位。只要干得起劲,待遇又过得去,就没有炒老板鱿鱼的冲动。为了让新兵蛋子们学有所成,林印孙制定了看起来刻板,但效果甚好的培训计划。想让90后、00后,跟猪朝夕相处六个月,谈何容易。但林印孙很坚持:做农业要脚踏实地、精耕细作,不能眼高手低、跳跃不安分。因此,用半年时间让年轻人磨磨性子,适应并接受这种管理模式,那今后工作起来就会顺很多。再来,为落实防疫规定,员工进进出出都要消毒杀菌,有时还要隔离。林印孙直言:“各人有各人的原则,我不喜欢勉强别人。”简而言之:你能干,我提供平台,助你步步高升;干不了,就趁早走人,各自安好。就业从来都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所谓“剥削”,往往是被雇佣者无法拥有更多选择下的无奈呻吟。 众所周知,生猪价格行情存在“三年周期”:一年涨、一年跌、一年平。从2018年6月猪瘟萌芽之际,猪肉价格就开始飙升。仅一年后猛涨至40.9元/公斤,成为普通民众高攀不起的天价珍馐。林印孙幸运地在这轮行业洗牌中存活下来,业绩飞速增长。2019年实现全年净利润16.47亿,较去年大增751.53%。这年,55岁的林印孙,身家随之水涨船高,以250亿资产,晋级为江西首富。2020年,公司净利润持续走高,达到57.44亿。熬过危机之后,林印孙底子更足、信心更多,便着力极速扩张。2021年,集团发展为横跨畜牧、植保、食品、金控四大领域,共有580家分公司,6万员工的超级巨头。2021年1月至10月,猪价跌幅74%,最低单周均价10.78元/公斤,养猪界整体陷入血亏状态。对广大小市民来说,这是吃肉的大好时节,但林印孙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该年营收何止不增反降这么简单,而是直接亏损188个亿,数年心血瞬间付之东流。为了自救,林印孙不惜“转换”赛道,触及从未涉足过的新能源赛道。2022年6月17日,集团发公告称:将与国企综合开发智慧能源及利用。林印孙与国家电投的合作方式,是租赁自家的房屋场地,属于末端小角色,并非大头。前几年扩张太厉害,如今市场饱和、价格回落,自然有很多闲置厂房空出。林印孙借势整合的能力再次发挥作用,与其白白空着,不如收点租金。一来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二来也能稍微缓解周期震荡,静待时来运转。多年前,林印孙游览镇江金山寺时,看到一副对联,深受启发:虽有绝顶谁能穷,但令此心无所往。他曾在2021年年会上,豪迈提出:继成为中国500强后,要挺进世界500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