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 | 我眼中的父亲王汝刚

 黄之中 2022-07-23 发布于上海

父亲教我背的第一首诗是郑板桥的《示儿》,他教会我对美丑的辨别,对文化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感情的真诚。

今年是作为国家级非遗“独脚戏”保护传承单位的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前身为“大公滑稽剧团”)建团70周年,也是父亲王汝刚从事喜剧艺术的第44个年头。

图片

王汝刚父子

几十年来,时代在飞奔,演员在更迭,但一代代滑稽人随时代而进,为生活而歌,给老百姓带来欢笑的这份初心,始终不变。

图片

曾经从医,幸遇伯乐

1978年,作为回沪知青,父亲已在工厂从事医务工作,并照顾着年迈丧偶的爷爷,日子过得平淡却温馨。谁承想,一次业余时间参加的滑稽戏表演,父亲演出的一个小角色竟让刚恢复工作的滑稽泰斗杨华生、笑嘻嘻与绿杨一眼相中,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即将恢复重建的“上海人民滑稽剧团”。

图片

王汝刚近影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第一个反对的就是身为工程师的爷爷,且不说王家几代书香门第,就是现在的医务工作,也是绝对的“铁饭碗”,为什么要去做抛头露面的演员?父亲是出名的孝子,听了爷爷的话,无奈准备放弃演员梦想,却怎么也没料到,为了留住他这个好苗子,这几位滑稽大家亲自登上家中小阁楼,作为同龄的过来之人,与爷爷促膝长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得到了爷爷的认可,这才有了之后在滑稽舞台崭露头角、绽放光芒的王汝刚。

图片

欢喜缘——王汝刚与海派滑稽艺术活动留影

对于滑稽老前辈爱才、惜才的深情厚谊,父亲感恩了一辈子。在他看来,如果没有当年众多老师敞开心胸的接纳欢迎,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言传身教的带领扶持,就不会有自己今天的成就。这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也深深影响着父亲。

图片

王汝刚与滑稽老前辈周柏春、杨华生,笑嘻嘻等在一起

他在滑稽界尊老爱幼是颇为著名的,无论是老艺术家的生活问题,还是身后之事,但凡有托,无不尽心竭力。而对于一众后辈青年演员,更是无私地帮助关怀,从艺术到生活,事无巨细,都像对待亲生孩子那般关爱。

图片

滑稽女泰斗绿杨九十寿诞,王汝刚、王悦阳父子与绿杨、杨华生等合影

他的想法简单且纯粹,善待老人,是不忘自己曾经得到的点滴帮助;扶持后辈,既是老先生们当年的亲身教导,更为了滑稽戏这一剧种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爱团胜家,情义无价

鲜为人知的是,爷爷去世之时,父亲因为忙于舞台演出,没能赶去见他老人家最后一面;而是在舞台上演出了一场含着眼泪的喜剧,尽管心中难以抑制对至亲的不舍,却依旧要在舞台上嬉笑怒骂,滑稽突梯。父亲作为人子,此时此刻内心的伤痛,无奈与辛酸,又有多少人能知道?

图片

王汝刚父子

不光白事,喜事亦然,1984年冬天,母亲生下了我,八斤之重,白白胖胖,父亲却因为要赶去外地演出,只能在医院产房抱了抱我,就行色匆匆地踏上长达半年之久的巡演之路。直到六个月后,再次见到日思夜想的大胖儿子,我已会叫“妈妈”,可面对别人口中的“爸爸”,眼里却满是陌生……后来他告诉我,就在那几年,老先生们退出舞台,剧团正面临新老交接的关键时期,演出失去了“角儿”的票房保障,年轻一批演员如他,还并没有多少知名度,如何把一个曾经诞生过《七十二家房客》《糊涂爹娘》《苏州两公差》的知名剧团,在他们的手里延续下去,是那一代青年演员当时所面临的巨大难题。

图片

王汝刚

最终,他们选择了一条极为艰辛的“长征”之路,把滑稽戏带出上海,走出江南,两队人马南下湖南、广东、广西,西进四川、青海、甘肃,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接受市场与群众的考验,切身感受老百姓的真实情感与生活,也在巡演的过程中,锻炼了业务,逐渐站稳了舞台。后来,父亲的演出越来越多,母亲也忙,无奈之下,我只能寄养在外婆家中。记得那段时间,清晨起床在上学前收听广播里的《滑稽王小毛》,那是我与父亲每天唯一的情感交流方式。

图片

王汝刚与李九松

父亲在剧团有个“雅号”——“无事三百里”。直至今日,每逢去外地演出,除了参观名胜古迹,父亲最喜欢逛的就是老城区、小菜场,一方面可以切身感受风土民情,另一方面还能买到最新鲜可口的土特产,最重要的是,作为滑稽演员,能在深入生活中熟练地学习方言,自然地掌握九腔十八调,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从而创作出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他至今依旧近乎顽固地拒绝网购,因为在他眼里,尽管网络让生活便捷了不少,却少了那份感知烟火气与人情味的机会与乐趣。

图片

王汝刚

或许也正因为这份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切身感受,使得上海人民滑稽剧团能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殊荣,父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紧紧拥抱时代,贴近生活,永远是艺术家最好的老师。

喜剧艺术,严肃人生

不要看父亲是一位善于插科打诨的喜剧演员,在生活中,他勤于思考,爱好读书,广交朋友,舞台下的他,给人感觉颇为严肃,因为“从事喜剧艺术,奉行严肃人生”一直是他的座右铭。但其实,他是一个非常注重情义的汉子。任何人对他的点滴帮助,都会铭记于心,对于每一位朋友,也总是抱着最大的真诚与热情去对待,有时甚至有些“热情过度”。

图片

王汝刚与曲艺界老前辈姚荫梅、周柏春合影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极为注重友情,乐于助人的善良人。但这几十年来,对于自己家人的事情,他却总是刻意回避,有时候甚至还会直接拒绝。记得我还在牙牙学语时,他教我背的第一首诗就是郑板桥的《示儿》:“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每当我奶声奶气地背诵这首白话诗时,他总会流露出高兴与肯定的表情。大道至简,大爱无形,长大了我才懂得,父亲之所以在一开始并没有选择教我词藻华丽或是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名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要我在迈开人生第一步的时候,就牢牢记住这意思浅显明了、道理却颇为深刻的句子,并以之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图片

王汝刚父子

他曾经很直接地对我说过:“做我王汝刚的儿子,不求你大富大贵功成名就,但一定要做到自强自立。”曾经我也会对父亲的不近人情感到不解与委屈,为什么对朋友、学生可以掏心掏肺倾力相助,对自己家人却总是十分苛刻不近人情?在这时候,他会很严肃地告诉我:“做名人的儿子未必是一件好事。我不希望你重复我的道路,即使成功了,无非复制一个'小王汝刚’,人家也会觉得理所应当;如果不成功,则会被视为'一代不如一代’,这样做既没有道理更毫无意义,也是大多数名人之后的苦恼。所以我希望你能走属于自己的路,做喜欢的事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一技之长,健康且充实地度过一生,就足够了。”

书香之家,一脉相承

回想数十年来父亲与我的点点滴滴,尽管我并没有继承其衣钵从事滑稽艺术,但在他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文学、戏曲、国画等传统文化,甚至脾气性格、生活习惯、语言特征,也完全受他的影响。

图片

王汝刚、王悦阳父子与程十发先生在一起

父亲对《新民晚报》的感情很深,1988年,正是晚报主办的“小滑稽迎龙年”演出,使得他们一群青年演员在上海舞台上崭露头角,也奠定了父亲在剧团的艺术地位。后来,父亲作为特约作者,长期在“夜光杯”开设专栏《笑作坊》,往往千余字的文章,就能将程十发、谢晋、俞振飞、贺友直、袁雪芬等前辈艺术大家的音容笑貌活灵活现地展现于读者眼前,还获得全国的奖项,令我这个文字工作者自叹不如。

图片

王汝刚父子

而我如今在《新民周刊》工作,无疑也是父亲与新民情缘的延续。尽管我们父子俩看似从事着并不相关的事业,实则无论从血缘到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他教会我对美丑的辨别,对文化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感情的真诚,这将是我一生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图片

王汝刚全家福

记得在父亲六十岁生日聚会上,面对亲朋,我发自肺腑地感慨:“我的父亲这辈子,既不当官更不经商,他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唱好滑稽戏。一生也只有一笔财富,就是台下所有他看重的朋友们。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他是我人生的榜样。”那一刻,我看见向来对我不苟言笑的父亲,眼眶里泛着泪花,千言万语,也尽在不言中了。人说知子莫如父,其实,知父又何如子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