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墨小语|关于二下五单元教学的零碎看法

 语墨绮兮 2022-07-23

这个单元的人文要素是办法,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道理。不管是古代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也有现代故事《画杨桃》,还有童话故事《小马过河》,这些故事都通过一件事情传达道理。语文要素是读好语气、表达看法。通过解读教材,我们发现这个单元非常注重语言的实践运用,目标的检测都需要口头表达。

《寓言二则》一课,题目已经点明“寓言”这一文体,所以需要向学生普及这个概念,但不能够强行灌输。可以在学习了两则寓言之后让学生对比,发现两个文本的共同点,比如篇幅短小、教育人……你看,寓言的两大特点不就出来了吗?发现不了的可以点拨一下。学生自我建构的知识一定比被动接受的知识更加牢固。要落实语文要素,可以让学生想象说话,比如邻居怎么劝养羊人,儿子听到父亲的话后心里所想……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生活经验与文本情境融合。

其实在二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接触过这种文体了,内容并不算陌生。我们班上学期的课前三分钟就是讲成语故事,其中很多都是寓言故事,所以孩子们的接收度是非常高的。

另外,寓言故事与童话故事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区分一下。寓言和童话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相似之处是故事都是虚构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等,它们也都具有教育意义。不同之处是:寓言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简练、朴素,重在提出教训;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通常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给人美的享受。从这一点看,个人认为出名的《伊索寓言》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画杨桃》一文在统编教材中被编排到了二年级,语言比较通俗易懂,道理直接给出,易于接受。这一课最大的难点在于读好人物的对话语气。关于这一点目标,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成文本中的一个角色,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结合生活经验揣摩人物的反应。对话的标点也是帮助学生读好语气的关键,巩固对感叹号、问号表达效果不同的认识。

《小马过河》一文稍长,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把故事进行简化,降低他们的排斥感。梳理大致事情之后,再添加人物对话进去,让学生初步感受有对话的表达效果,结合说话者的身份、心情和对话内容,运用恰当的语气。比如老牛的稳重、慈祥,松鼠的焦急、吃惊,小马的犹豫、坚决等,在下水前后应该有比较明显得对比。

这一课,还可以巩固我们之前的复述,提供几个关键词,用语言串一串,讲给大家听。讲故事之前需要多读几遍课文,熟悉是复述的前提,围绕故事主人公及两次过河的经历,对故事内容和情节进行整体把握,再尝试添加人物对话这些细节进去,由易到难,逐步实现。

说看法,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或者结合生活经验说话。

有些老师说线上学习没法检测孩子的说或者读,其实录音完全可以实现。上课的时候教方法,让几个愿意尝试的学生示范一下,老师发现共性问题之后点拨一下,课后及时运用方法巩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总得练起来吧,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成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