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猴子下山》教学手记

 语墨绮兮 2022-07-23

 《小猴子下山》是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在学会推论的同时其实已经在渗透讲故事的要求了。同大多数童话故事一样,这个故事也 具有反复结构。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情节坡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同时成为学生进行推论、讲故事的支架。情节坡的呈现也比第一次更简化了。

说来也巧。这篇课文是我带第一个一年级时上的公开课,上课的板贴我也保留起来了。没想到,又带一年级,这些保留着的图片再次成为这次上课的资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走进动物王国认识了一群小动物,知道了通知的要素。今天,我们要去看一只小猴子。

1. 齐读课题。

2. 学习“猴”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 自由读课文,看看小猴子下山都经历了什么事情呢?借助拼音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分组接龙读,正音

三、学习1、2自然段

小猴子下山途中明明经过了那么多地方,为什么最后却空手而归呢?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小猴子走到的地方,用三角标注出小猴子的动作。

2. 结合勾画的信息说话

小猴子来到____,看到____,心里想_____,于是______(干什么)。

生:小猴子来到一块玉米地,看见玉米又大又多,心里想:这些玉米可真大,看起来就很好吃,我要多拿些回家。于是,他就掰了很多玉米,扛着往前走。(师板书:掰玉米、扛)

3. 学习生字

(1)结。认读生字卡,理解字义,强化字音,读好句子。

(2)掰。结合字形记忆生字、理解字义,做做“掰玉米”的动作。

4. 抽生根据情节坡一边做动作一边讲故事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 自由读,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勾画关键信息,完善情节坡。

2. 学习生字

(1)满。识记口诀:水满了。

(2)扔。做做扔的动作。

(3)摘。做做摘的动作。还可以摘什么?

3. 结合信息说话

生:小猴子来到一棵桃树下,看见桃子又大又红,心里想:哇,这些桃子看起来真好吃。于是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师:说得很流畅,但是缺了一句话。这句话在书上没有。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会扔掉玉米摘桃子呢?他可能在想什么呢?

生:他可能在想,这桃子看着就好吃,拿多一些,可以吃好多天呢,干脆不要玉米了吧。

生:他可能在想,这桃子又大又红,看起来比玉米好吃多了,我还要玉米干什么呢!

生:他可能想,这桃子看起来好好吃呀,比起玉米,我还是喜欢吃桃子。

生:他可能想,有了桃子,我还要玉米干什么呀!

4. 结合小猴子的心理,借助情节坡,配合动作再说情节。

四、生字指导

非常:写好“非”的秘诀在于横对齐,竖不等。

左右结构:块。提醒注意笔画的穿插。

师范写,生练习,师巡视点拨。

第二课时

一、学习3、4、5自然段

(一)学习第3自然段

1. 自由读,做笔记,提取信息

2. 抽生简单说情节

生:小猴子来到一片瓜地,看到地上的西瓜又大又圆,心里想:这个西瓜看起来好好吃呀,比我的桃子好吃多了,还要桃子干什么呀!于是,小猴子扔了桃子,摘了一个西瓜。

3. 做动作,理解“捧”。

4. 配合动作,演一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 自由读,请生补充情节坡

2. 抽生说情节

生:小猴子在下山的路上看到了一只兔子,心里想:这只兔子好可爱呀,我抓回去玩玩多好呀!可是抱着西瓜太挡事了,于是,小猴子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结果兔子没追成,他只好空着手回去。

3. 做动作,认识“抱、蹦、追”

4. 根据情节坡,配着动作演一演。

(三)看懂情节坡,配图识文

1. 出示几幅插图卡片,请生贴在相应的情节坡下。

2. 贴后交流

我拿到的卡片画的是_______,所以我把它贴在这里。

3. 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小猴子最后空手而归吗?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根据情节坡讲故事,只有讲清楚过程,才知道小猴子最后空手而归的原因。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请了一位孩子讲。为了检测孩子们的效果,今天会布置成家庭作业。

二、看结果,悟道理,猜想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1. 齐读

2. 猜猜:此时的小猴子心里在想什么?

生:哎,我不应该把之前的东西扔了。

生:我真后悔,我不该去追兔子的呀!

生:要玉米就应该掰玉米,要桃子就应该摘桃子,不能丢了这样捡那样。

3. 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猜猜他会怎么做呢?

生:他可能去掰玉米。

生:他可能去摘桃子。

生:他可能去摘西瓜。

小结:不管拿什么,相信这次他一定有收获。所以,我们做事情想要有收获,一定要——

生:一心一意。

三、书写指导

指导“瓜”和“空”,提醒瓜的底部在一条水平线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