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手记|落实言语实践 提升思维品质 ——我看朱煜老师执教《手指》

 语墨绮兮 2022-07-23

落实言语实践 提升思维品质

——我看朱煜老师执教《手指》

执教:朱煜老师

评课:小彭老师

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语言是思维的外显,思维品质的提升需要扎实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在朱煜老师执教的《手指》一课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一、多元的言语实践内容,拓展思维

要设计丰富的言语实践形式,首先要确定多元的言语实践内容,如此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本课教学中,朱老师充分挖掘文本及课外资源,为学生设计了多元的言语实践内容。

(一)从丰子恺说起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风趣的语言,丰子恺的《手指》是一篇经典的示范。但是,朱老师在教学之前并没有直指丰子恺先生的语言风格,而是花了五分钟的时间从文学家、翻译家、画家几个方面说起,融合“大概念”的理念,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丰满立体的丰子恺形象。

师:同学们讲到了他是一个画家,是一个漫画家,我们来欣赏一下。在他的画里面,常常有一些有趣的情景,比如说这幅画叫作《爸爸回来了》,有趣在哪里?

生:这幅画画了一个小孩子穿了一件爸爸的衣服,带着他爸爸的公文包。

师:很好,这个女同学观察能力非常强,观察很仔细,而且表达也非常清晰,掌声送给她。那么你觉得右边这幅画有趣在哪里呢?

生:就是两个人担着筐在卖孩子。

师:我的天,筐里卖孩子,那就不是有趣了,而是可怕了。

生:这是一个人挑着两个孩子回家

师:哦,扁担挑着两个孩子回家。这个图叫作《散市》,集市赶完了,筐里的东西卖完了,他们赶集的时候带着孩子一起去了,孩子玩累了,走路走不动了,说不定就在叫爸爸:你能不能把我挑回去,让我们不要走路了。千万记住,不是卖,那时犯法的啊!

师:这个有趣了,是吧?把什么东西当作脚踏车的轮胎?

生:扇子

师:哎哟,星期天是妈妈的烦恼日,你们知道妈妈烦恼的来源吗?

生:因为孩子们在家里到处捣乱

师:把家里搞得一塌糊涂,灯也打破了,痰盂也打翻了。当然,他的画中有很多有趣的景象。两个大人在喝酒,这好像没什么趣味,上面居然停了一只猫。小朋友走在一起,好像也很一般,不过他们戴了一顶特别的帽子,用荷叶做的帽子。你看,这两幅图也有趣,虽然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它很有趣哦,有趣在哪里?看画面,你发现有趣在哪里?看出来了吗?画的是同一首诗,哪首诗?

生:《游园不值》

师:但是画的角度一样吗?一个在外面,一个在里面。不同的角度一对比,你就会发现,通过这样的对比,好有趣味,对吧?所以,从他的画作我们就知道丰先生是个很有趣人,画无声无息,可传达出一种趣味。

如果只是讲解这些内容,那是卖弄,朱老师当然不属此类。与之相反,朱老师将丰先生的画作转化为学生的言语实践内容,让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每幅画的趣味在哪里。如此一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言语实践的机会,而且让学生通过画作感受丰子恺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人,由此激发深入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文本内容与语言魅力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如果教师能够用好这个例子,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品质都会得以提升。在《手指》一课的教学中,朱老师找准文本的教学价值与学生学习的难点与提升点,确定了语言实践的文本内容,囊括词句段。例如五根手指的特点,文中的关键句,描写大拇指的部分。

带领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特点与魅力,是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重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朱老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领会《手指》一课的语言魅力——细节描述、对照比较。

朱老师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找寻一个平衡,通过多元化的言语实践内容,让学生的思维角度得以拓展。

二、丰富的言语实践形式,发散思维

有了多元的言语实践内容,还需要有丰富的言语实践形式,方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言语实践机会,拓宽思维广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手指》一课的教学中,朱老师灵活运用言语活动内容,设计丰富的言语实践形式。

(一)以读促悟

读是语文素养的基本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思维能力。《手指》虽是五年级的课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要关注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师:在读句子的时候要读出节奏感,特别是在五年级。怎么叫作有节奏感呢?要注意轻重缓急,有的地方可以读得重一些,有的读得轻一些,有的读得慢一些,遇到四字词你还可以读错词语特有的节奏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刚才大家读好,但是前半句没有读好。“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一只手上”要连读,“的”要念得轻。再来

生: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师:不仅如此,这段话里还有很多的秘密。来,我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我们试试看。

师: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

生: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

师:水要喷出来,

生:叫他死力抵住;

师:血要流出来,

生:叫他拼命按住;

师:重东西翻倒去,

生:叫他用劲顶住;

师:要读书了,

生:叫他翻书页;

师:要进门了,

生:叫他揿电铃。

师:我们换一换,你们读前半句

生: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

师: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

生:水要喷出来,

师:叫他死力抵住;

生:血要流出来,

师:叫他拼命按住;

生:重东西翻倒去,

师:叫他用劲顶住;

生:要读书了,

师:叫他翻书页;

生:要进门了,

师:叫他揿电铃。

在本节课中,朱老师针对学生有难处的部分进行朗读指导,通过指导读、示范读、师生配合读等方式,教会学生连读、停顿、强调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方法实践

要实现方法的迁移,就得从学方法到用方法。在朱老师的课堂上,教、扶、放是方法习得的重要过程,在《手指》一课中也有所体现。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的方法是从文章当中找出现成的词语,或者从文章当中找出现成的句子自由组合词语,用这两种方法来归纳小标题,归纳特点。明白了吧?现在你们用同样的方法,和同桌一起商量,把后面几根手指的特点也找出来。

生自主学习,归纳特点

如果说归纳大拇指的长处和短处是在教方法,那么概括其余四指的特点就是在练方法。在学生练习方法之前,朱老师对概括大拇指特点的方法进行了小结,让学生明白这个方法其实并不难,从而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习得了方法,实现了精读课文的重要学习价值。

(三)支架搭建

不管是扶还是放,都是需要老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的过程,而脚手架的搭建需要学生有参与感,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朱老师在教会学生概括特点的方法之后,让学生自行归纳其余四指的特点,最后呈现出一幅完整的表格式板书。看得见的表格背后是看不见的思维,朱老师将这个可视化的思维表格转化为学生简要概括内容的脚手架,环节之流畅实在让人惊叹不已。

师:这样一来,我们其实看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图表(师画出表格外框)谁能看着这个图表简单地说一说这些手指的长处和短处。准备一下。

师:好了吗?谁愿意试试看?

生:大拇指是五指中最肯吃苦的,但是它的形状不优美。食指的工作复杂,但是线条强硬。中指是最相貌堂皇的,但是它在工作中实际并不出力。无名指和小指虽然体态秀丽,但是能力薄弱。

师:掌声送给他。这个太厉害了,不但用到了提示,而且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有些提示他做了自己的改编,这是非常难得的,掌声再次送给他。

(四)写法提炼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风趣的语言,朱老师始终不忘教学的核心目标,带着学生在文字中不断地穿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师:刚才我们选用现成的词语或者自己组合词语的方式归纳出了手指的长处和短处,将这些内容简要地说出来,就把课文中的这句话(关键句)讲清楚了。但是,这么讲有一个问题,如果把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写成课文,有什么问题?

生:这样就感觉像流水账,每个都是一笔带过,没有详写,没有略写

师:掌声送给他。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具体事例,很空洞

生:这些特点到底表现在哪里,大家不知道大拇指为什么最肯吃苦。

师:掌声送给他,很会分析。

在学生根据表格概括内容之后,朱老师话锋一转,问“这样写有什么问题”,自然引出了对写法的初步体会。之后再通过朗读,让学生明白细节描述的重要性。

师:现在,老师把刚才这段文字和之前的话放在一起,(课件一红一黑呈现)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前面写的大拇指做的事情很多很苦,后面写大拇指不讨巧。感觉大拇指有些委屈。

师:这是从内容的角度说的。还有吗?

生:我发现黑色和红色是用对比的手法,一个写最能吃苦,一个是写反例,人们感谢其他四指。

师:他是从写法的角度来发现的,思路很重要。这就叫做对照、比较。

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充分铺垫,在用不同颜色出示大拇指段落时,学生立马发现文本在举例子、字数等方面的不同,老师自然小结出对照比较这一写作手法。

(五)联结生活

师:同学们,现在学了这么多大拇指的内容,大拇指让你想到了哪一类人?

生:我想到了社会上默默无闻的人,干了很多事,却不让别人知道

生:我想到了志愿者

生:我想到了环卫工人

生:我觉得像社区工作者,不收费地为大家服务

生:我觉得很像老师、警察,在自己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付出着

师:谢谢你啊,因为你也说到了我。

语文承载着育人的功能,精准的教学评价也能在品德教育上无痕浸润。丰子恺的《手指》虽然写的是手指,但是也象征着社会上的人。朱老师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大拇指”。这个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联结思维,也实现了学科育德。

三、精准的言语实践评价,指引思维

教学评一致倡导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评价导向的一致,三者一致方能造就好的课堂。教师评价是学习活动推进的重要手段,从教师的评价语就能观测老师是否时刻把目标放在心中。在这堂课上,朱老师从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优质的教学评价,实现了对学生思维的有效指引。

(一)有效的鼓励

师:好了吗?试试看,好吗?食指,哪组先来?

生:食指的长处是工作复杂

师:好厉害,好多人概括不出这个词语哦!很多人找的“机敏”,其实机敏反映出它工作的状态,那么它的工作状态是什么呢?它能胜任复杂的工作。这是这位同学自由组合的,非常好。那么不足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不足是线条强硬

师:线条强硬。(板书)掌声再次送给他,这让我很惊讶。

对于学生的精彩发言,朱老师从不吝啬老师的表扬。在学生准确概括出食指的长处与短处时,朱老师的鼓励不仅仅是对这一个学生的鼓励,更是对全班学生的鼓励。

(二)自然的指引

好的评价不仅要正向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和精彩发言,更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为其他学生的发言指引方向。

师:继续,中指。

生:我觉得中指的长处是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

师:如果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生:相貌堂皇

师:(板书)缺点呢?

生:我们觉得是骄傲

师:还有更好的吗?你看,最肯吃苦、工作复杂都是从工作角度来讲的

生:我觉得中指的短处是不肯吃苦

师:还有更好的吗?文章当中有现成的呢

生:我觉得它的短处是并不出力。

在概括中指的缺点时,学生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朱老师抓住“牛鼻子”进行引导:最肯吃苦、工作复杂都是从工作角度来讲的,如此,学生便找出现成的词语“并不出力”。

从确定多元的言语实践内容,到设计丰富的言语实践形式,再到教师精准的言语实践评价,朱老师带领学生不断发现,不断思辨,在朗读中找规律,在对比中找不同,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升思维品质。这一堂课不仅仅是“教语文”的良好示范,更是“教思维”的良好示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