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中文学》“忆”主题 现代诗

 华中文学 2022-07-23 发布于山东

出题老师:霍海军(《华中文学》编辑)

主题提示:

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

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

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

这是来自俄罗斯的一首小诗《短》。几句话道出了

人生苦短,岁月如歌。

于是:有人叹人生平常,感觉没留下什么,有人悔,总想时光重来,有人乐,感觉时间飞快,有人愁,难渡艰难时光,

当你追忆从前,是否感慨万千?半世沧桑,人海茫茫,过去的人或事瞬间袭来,五味杂谈,趣味人生。

现代诗目录

/林英(浙江)

难忘师恩/高贵英(河北)

/崔芝玲(北京)

/黄庆绸  (浙江)

/祁仲惠(甘肃)

/徐骥(安徽)

/宋金生(山东)

/菲馨春(安徽)

记忆深处/白玉奎(甘肃)

/徐品东 (吉林)

/周立志(山东)

初审:厉良亮

复审:周立志

总编:刘  

/林英(浙江)

用岁月的尘垒了一个土丘

以为那就是城堡

滞念却像脱缰的马,冲破缺口

裹满了苍白的伤感,把熟悉的称呼

凝成了刺,梗在了喉头

往事,不是不堪回首

而是,不敢回首

就怕潮湿泥泞的心,担不住

也怕转个身,又划下崭新的伤口

所以,我偶尔在独处的时候

会去看自己的影子,想象你的模样

仿佛,就能听到你在喊我的乳名

作者介绍:林英,浙江临海人,临海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巾子山诗社会员。有多篇作品见于《今日临海》《小楼听雨诗刊》《当代诗歌地理》《华中文学》《长江诗歌报》等纸刊和平台。诗观:好诗在人间。

难忘师恩

/高贵英(河北)

无缝对接的流年

从不设防的心城,任由

分叉的月色数次切分

偶有几粒细致入微的星辰

于眉间,辗转成忆

回首山河已是秋

不断闪回的往事,于斑驳中

载着几帧风景擦肩而过

片段里,有风华正茂的师尊

教我明了“和书籍在一起

永远不会叹气”之至理

推开那年那月虚掩的门

白马青衫,落笔书意

上课铃声急促地响起

那棵大树下伫立的模糊影像

是你又不是你

作者简介:高贵英,河北灵寿县人。《灵寿之窗》杂志编辑,《精短小说》杂志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精短小说》《中华辞赋》杂志等纸刊和平台。诗观:诗里见证山河与故人。

/崔芝玲(北京)

白月光,在窗外徘徊

为迷途的北斗七星

巧妙地带路

一种肉眼看不到的飞翔

翅尖,轻触我

不复折返的河流

那年十月

蒲公英的头颅

飘飘欲飞

格桑花东倒西歪

花瓣儿,那么单薄

似乡愁

仅够穿透

一张纸

风有些凉

光着膀子的父亲

把左肩上的苞谷担子

替换到右肩

勒出的血痕

如我此刻,笔下的

两滴墨

作者简介:崔芝玲,笔名凌子,北京人,散有作品在《江河文学》《华中文学》《诗星光》《白孔雀诗选》《诗韵》等纸刊发表。诗观:写诗是思维在神经末梢上跳芭蕾。

/黄庆绸  (浙江)

一打开岁月回音壁

往亊轰,在骨节上炸响

英雄不曹操

却难忘横槊赋诗曹孟德

留下绘炙人口的光耀千古的名句

而我嗜诗成疾却至今未写出闪亮文字

所幸的是单独故事

一半成谜,一半成画

使我静赏人生诗意

突闻不老的青骢马恢咴号呜

欲驮起我未完成的梦

作者简介:黄庆绸 ,现居浙江省温州市。作品散见于《西部》《清明》《绿风》《鸭绿江》《作家报》等期刊平台,且有作品推入百度。诗观:诗,是赋予生命意志的文字风景。

/祁仲惠(甘肃)

游子。站在巷口。

让月光漂洗一遍。

褴褛的周身。

露水。淋湿枝头。

鸟雀哑然。

假如。有太阳俯视。

黑夜与寒凉多好。

往前走,一步。

一步。

脚丫从皲裂的鞋面。

露出。探问深巷。

针线就在眼前。

母亲就在眼前。

我的双手。

轻轻,扶起门槛上。

黑鸦一样。

轻盈的眸光。

推开门。

庭院空阔。

月色倍明。

堂上漆黑。

游子伸手。点亮,

母亲的灯。

作者简介祁仲惠,笔名子魚、苍茫云海,男,汉族,甘肃省定西市人,常居洮水之滨;中共党员,中学语文教师,高级讲师。诗作散见《白孔雀》《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等平台及纸刊,《华中文学》签约作家。诗观:诗歌是梦中飞翔的翅膀。

/徐骥(安徽)

一年太短

短到去年的花

还没完全枯萎

你带走尘世的一切

我们走向山  

走向你  走向

不能回去的回忆

你把湖水枕在腰间

用鸟鸣面对星空

你孤独地守着山

我们孤独地守着

一些奔跑的节气

要历经多少的脚步

才能静静面对一块石碑

作者简介:徐骥,安徽枞阳人。在纸刊和媒体发表作品多篇。诗观:不可说,不能说。

/宋金生(山东)

时候总想回家

悄悄走近老屋

感念那秦砖汉瓦

老白干哧哧燃烧

火热的乡音

一架破旧的纺车

在炕梢悠然坐定

吱吱呀呀

延续着千年的神话

煤油灯不再点亮

暗黑色的四壁

不再见母亲纳着鞋底

去拨那昏黄的灯花

父亲的烟袋

熏黄了布满老茧的大手

眯着眼睛坐着摇椅

喝着廉价的花茶

守护田园如同呵护

曾经年幼的儿子

固执的坚守土地

听不到城市的喧哗

走至村口

看熟悉的炊烟袅袅

有一种液体

竟潸然而下

作者简介:宋金生,山东高唐人,聊城市作协会员。诗观:偏安一隅,低调写诗

/菲馨春(安徽)

蓦然回首

恍惚看见一个孩提

一张洁白的宣纸

渴望阳光大笔的涂抹

瘦削的双肩懂得承重

在识字课本里穷追不舍

还须给田间地头补白

特写一幅画的关键部分

汗滴链接浑圆的谷物

一眼望穿云层的底细

鸟翅划出优美的弧线,像虹

一尾鱼,与生俱来的不安分

跃出水面,飞啊飞

远方的风景多么的诱惑

作者简介:菲馨春,安徽马鞍山人,中学教师。诗文散见《未名诗人》《安徽日报》《南国诗报》《太白诗刊》《长江诗歌》等纸刊。诗观:功夫在诗外。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现生活。

记忆深处

文/白玉奎(甘肃)

蒸几个黑面馍

尽量选一个刮风的夜晚

算计得再好,炊烟还是

一次次泄露了灶台上的秘密

揭开笼盖的那一刻

一定有人踩着点儿来,送几句温暖

一个大干粮,抹上辣子或蒜泥

急速地塞进喉管

那时我们打靶的敌人是

黄世仁、刘文彩、周扒皮

咬断牙根的,要数

大队书记和主任

瘸二爷,没恨过

即使他不来

每次蒸完馍,母亲

也会让我们乘热送过去一半个

作者简介:白玉奎,甘肃省古浪县人。作品发表在《奔流》《诗传播》《神州文学》《黄河文艺》《广东文学》《武威日报》等。诗观: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

/徐品东吉林

人开始忆旧

是老的一种特征

疲惫的漂泊

常常想起家乡的小河

在小河里游泳,抓鱼

从中午玩儿到太阳落进了草棵

中年后

我带着孩子回到家乡

小河变得腥臭浑浊

孩子说,爸爸你净糊弄我

这水哪有你说的那么清澈

看不到洗衣的阿婆

儿时的伙伴

病得面目全非

这些年家乡变了

小河的水清了

又多了栖息的天鹅

小河,就像一枚窄窄的邮票

那边是故土

这边是乡秋

作者简介: 徐品东 ,笔名东山一翁,吉林省通化市 。作品散见于紙媒和多家网络平台 。

诗观: 陶冶自我,愉悦生活 。

/周立志(山东

诸多的路骤然铺开,从过去直达现在

越是艰难的

就越是镌入深刻

我还能看到那些雪和泥泞,不断地

淹没车轮和脚

那时的家乡没有柏油路,没有坦途

但有自行车清脆的铃声

有马夫甩出的鞭花把天空炸裂

仍旧遥远传来,仍旧动听

一段路,需要耗费大把的时光

足够把记忆留住,拉长

一辆自行车就可以载起父母

小小的我

车子的大梁就是幸福

也可以是一架板车,装满着蔬菜

父亲是舵手,我和母亲就是桨

从黑暗中出发

慢慢的,慢慢的,把天空走亮

作者简介:周立志,山东青州人,《华中文学》现代诗主编。作品见《中国汉诗》《华中文学》《齐鲁文学》《奔月诗文》《作家文苑》《楚风作家》等刊。诗观:眷恋红尘百味,更食人间烟火!


“特邀诗人”往期回顾

黎落,赵安琪胡建中三且冯歌,但起家,张立柱,也牛,北野,程桂彬,杨军令野兰,王相华,樊建华

“诗歌理论”往期回顾

诗歌理论学习第3期  刘鹏撰:从生活细微处拉扯出意象的精巧和意境的纵深——赵安琪诗歌的悲悯情怀和敬畏之心

诗歌理论学习第2期  现代诗的朦胧感和层次感——刘鹏的诗,张焕的诗评

诗歌理论学习第1期 论现实与虚拟的“蒙太奇”诗歌技巧 ——花田半亩的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